APP下载

开放式创新下跨组织协作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制造企业参与的视角

2016-01-20

中国流通经济 2015年4期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交互物流企业



开放式创新下跨组织协作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制造企业参与的视角

王坤,骆温平

(上海海事大学科学研究院,上海市201306)

摘要:随着服务经济的兴起,服务创新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成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然而,我国物流业服务创新能力不足,不仅导致物流企业服务水平和效率低下,也难以满足顾客企业个性化需求,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以及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将物流企业自主创新与制造企业协同创新整合到一个开放式服务创新研究框架,并通过企业访谈及问卷调查获取数据,探讨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创新投入及其协作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影响发现,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的创新投入均能促进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提升,且这种提升作用呈现出边际递增趋势;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的跨组织协作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交互作用。因此,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物流企业要提升服务创新能力,必须打破企业边界,与制造企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物流企业在服务创新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变被动创新为主动创新,通过服务创新来满足顾客需求,增加企业市场份额,开辟新市场;另一方面要开放企业创新边界,加强开放式创新,通过与外部创新合作伙伴的协作来提高企业服务创新能力。

关键词: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创新能力;跨组织协作;交互;开放式创新

一、引言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过渡的发展阶段,服务业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成为了大多数国家的支柱产业。随着服务经济的兴起,服务创新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服务创新研究与实践表明,新服务开发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绩效,也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然而,我国物流业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物流企业,但其总体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特别是缺乏创新能力,大多提供运输和仓储等传统服务,缺乏提供增值服务与延伸服务的能力,个性化与创新服务尚未全面展开。当前,我国物流企业不愿创新或者创新开放程度不高,较多依赖组织内部因素。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封闭式创新战略,仅仅依靠组织内部因素开展创新活动,不仅导致物流企业服务水平和效率低下,也难以满足顾客企业个性化需求,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以及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然而,切斯布罗格(Chesbrough,H.W.)等[1]指出,创新变得更加开放,我国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提升亟需打破企业创新边界,寻求与外部伙伴企业协作,开放式创新范式对物流服务创新研究与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指导价值。

二、理论背景与假设

1.服务创新。服务创新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然而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创新研究,服务创新相关研究较少。[2]服务创新是一种新的服务体验或解决方案,它包含以下维度中的一个甚至多个:新的服务理念、新的顾客互动、新的服务传递系统等。[3]按照新颖程度的不同,服务创新可以分为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4]莱波宁(Leiponen,A.)等[5]进一步指出,服务是可以没有变化、不断改进、彻底改变或者新引入的。服务创新不仅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也是当前国内外学者关注与研究的热点问题。为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创新发展,一些学者研究了服务创新的关键和制约因素。弗罗尔和罗斯(Froehle,C. & Roth,A.)[6]指出,企业服务创新依赖于人才、组织及物质资源。加默尔高(Gammelgaard,B.)[7]研究了一些提供定制化服务及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物流服务提供商,认为在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创新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陷阱:缺乏长期定位、缺乏信息共享与相互开放、缺乏客户企业的支持、缺乏对环境的开放。奥凯(Oke,A.)[8]认为,阻碍物流服务创新的因素主要有:缺乏一个清晰的创新定义、无效的知识转移、缺乏有效的研究与开发流程、缺乏创新的专利保护等。福斯(Foss,N.J.)等[9]指出,企业提供的个人激励是保证企业创新绩效、促进创新实践的前提条件。王坤、骆温平[10]认为,物流服务创新对物流企业绩效的提升作用非常显著,服务创新不仅可以实现更高的顾客满意度,更是企业经营绩效与赢利能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可见,物流企业进行服务创新要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协调组织内部各要素,以提升服务创新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a:物流企业创新投入对其服务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2.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最早由切斯布罗格[11]提出。他认为,顾客、供应商、竞争者、跨组织部门、大学都是企业创新想法与技术的潜在来源。开放式创新强调对资源的灵活运用以及与第三方重新配置创新流程,它使企业通过开放式协调获得竞争优势。[12]当人们寻求外部协作并由一个组织向另外一个组织转移时,开放式创新将产生巨大的功效。[13]对于开放式创新,其他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韦斯特和加拉赫(West,J. and Gal⁃lagher,S.)[14]指出,开放式创新范式不仅包含多主体协作创新,还包含一个整体的创新管理策略,即通过多种渠道有意识地探索和利用各种创新资源。随着对开放式创新认识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协同多方协作创新的重要性。很多企业正在尝试改变它们的创新模式,实现从封闭式到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转变。[15]然而,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成功地开展开放式创新活动。菲姆斯(Faems,D.)等[16]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企业从第三方获取技术的直接成本通常高于拥有这项技术所产生的间接价值,从而会对公司绩效产生负的净效应;一些企业为了规避开放式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并不愿意改变现有的战略;[17]开放式创新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它会涉及多个主体,这些主体往往有着不断变化的目标,[18]各参与主体目标的变化与不一致性也可能造成创新效益低下;并非所有企业都愿意开展开放式创新活动,因为一些企业偏好于更多地控制突破式创新来源以及它们与创新合作伙伴的关系。[19]根据目前的研究,开放式创新可以分为内向型(Inbound)和外向型(Outbound)两种。努森和莫滕森(Knudsen,M. P. and Mortensen,T.B.)[20]通过实证研究指出,目前企业较多采用内向型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当前阶段,欧洲部分国家较好地开展了开放式创新,大约有70%的欧洲企业声称已经实现了开放或半开放的创新模式,其中有30.3%的企业实现了开放式创新,有38.7%的企业实现了半开放式创新,且内向型创新多于外向型创新,这主要是市场或组织的不充分发展造成的。[21]开放式创新对企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开放式创新要求企业具有令人信服的高层管理以及接受开放式创新的企业心态和文化。[22]企业参与开放式创新不仅可以实现更高的销售增长,[23]它所包含的共创、价值创造体验等活动也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因而能提升企业的地位。[24]可见,在开放式环境下,制造企业参与到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过程显然会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b:制造企业创新投入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3.协作与服务创新。富兰克林(Franklin,J. R.)[25]指出,物流服务创新出现在与顾客交互的界面。为更好地促进突破式创新,企业必须打破组织界限。[26]服务创新不仅包含服务提供商、顾客以及它们的资源之间的交互作用,还包括其他社会主体所构成的网络及其资源的利用。[27]可见,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的跨组织协作对其服务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2: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协作对企业服务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4.物流服务创新研究的新视角。当代服务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企业互动协作的不断深入对物流企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企业打破边界实现开放式创新既是现实所需,也是服务创新的动力源泉。开放式创新下跨组织协作的创新产出取决于合作主体的投入程度,本文在综合文献分析、企业访谈结果及专家意见基础上,明晰了影响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若干要素。在物流企业层面,主要包括企业对个人提供的创新激励、对服务创新的专利保护、企业开放式创新心态、创新氛围等九个影响因素;在制造企业层面,主要包括对物流企业创新的支持、知识转移、与物流企业的协作机制、信息共享等八个影响因素。具体见表1。这种跨组织协作既反映了主体间的创新合作,也包含了组织间资源、知识等要素的交互作用。通过物流服务的创新和发展,物流企业可以扩大当前市场份额和开发新的市场,制造企业也能从中受益。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物流服务创新研究视角,在这个框架中,物流企业创新不再封闭,制造企业也积极参与到服务创新中来,双方企业的跨组织协作能够实现知识转移与资源互补,进而提高服务创新产出。这一研究框架正是本文的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见图1)。

图1 制造企业参与的开放式物流服务创新研究新视角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1.假设模型的构建。基于前文分析与假设,构建开放式环境下跨组织协作与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综合研究框架(见图2),并进一步验证物流企业创新投入(L INPUT)、制造企业创新投入(M INPUT)、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跨组织协作(L×M)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LSI CAPABILITY)的影响路径与程度。

图2 本文研究假设模型

2.样本与数据收集。此次问卷调查集中在2014年3月到10月,历时8个月。调查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全国范围内开展过服务创新项目的物流企业进行了电话访谈,又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对近几年与制造企业进行过合作研发的物流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44份,回收率72%。剔除规律性填答或填答不全的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32份,有效率为91.7%。从企业性质看,包括国有企业23家(占17.4%),民营企业79家(占59.8%),合资企业9家(占6.8%),其他企业21家(占16%);从企业区域看,东部地区企业53家(占40.2%),中部地区企业39家(占29.5%),西部地区企业40家(占30.3%)。

表1 量表及指标测度

3.指标体系及测度。本研究的测量指标主要在国外学者研究与专家反馈基础上开发而成。在物流企业创新投入评价方面,主要采用了福斯(Foss,N.J.)等的研究成果,共设置了“我们企业提供个人激励”“我们高度重视服务创新”等九个题项;在制造企业创新投入评价方面,主要采用了加默尔高(Gammelgaard,B.)等的研究成果,共设置了“他们全力支持我们创新”“他们与我们构建了良好的协作创新机制”等八个题项;在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方面,主要基于平衡计分卡方法(BSC)及相关研究,设置了“我们的新服务利润达到或超过了预期”“我们的新服务提升了制造企业满意度”等四个题项。量表内容及指标测度参见表1。

四、实证结果

1.信度和效度检验。对问卷进行回收处理后,首先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信度检验。物流企业创新投入(L)、制造企业创新投入(M)、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C)的克隆巴哈α系数(Cron⁃bach's alpha)分别为0.827、0.858、0.774,均大于建议值0.7,表明数据具有良好的可靠性、一致性与稳定性。然后,进一步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问卷数据的KMO值为0.897,且通过了巴特利特(Bartlett)球形检验,说明适合作进一步的因子分析。测量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

2.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由表3可见,物流企业创新投入(3.4077)略低于制造企业创新投入(3.4088)。说明当前服务创新过程中,物流企业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创新主动性与投入力度不够。物流企业创新投入、制造企业创新投入均与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均大于0.7,表明它们处于高度相关水平。

3.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为进一步研究物流企业创新投入(L)、制造企业创新投入(M)与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C)之间的关系,采用层级回归分析法对三者进行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剔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然后逐步加入各影响因素。关键步骤为:(1)投入L及L平方项;(2)投入L、L平方及L立方项;(3)投入M及M平方项;(4)投入M、M平方及M立方项;(5)投入L及M项;(6)投入L、M及L×M项。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在模型1和模型3中,△F及F值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物流企业创新投入与制造企业创新投入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即二者投入强度越大,越能促进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提升(验证了假设H1a和H1b)。

表2 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KMO=0.897)

表3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矩阵

比较模型5(同时投入L及M项)及模型6(同时投入L、M及L×M项),回归系数由原来的0.565、0.276变为1.063、0.751,相关系数明显增强,且L和M的交互项回归系数为0.135(p<0.05),说明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跨组织协作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验证了假设H2)。本文假设及检验结果见表5。

五、本文结论

本文在大量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企业访谈与调查数据,将制造企业参与的协同创新与物流企业自主创新纳入到一个开放式服务创新研究模型,采用问卷搜集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跨组织协作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1.跨组织协作对创新的交互作用。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跨组织协作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正向交互作用。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不仅直接作用于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还会产生互补的协同效应:一方面,物流企业通过个人激励激发员工创新潜力、创新专利保护、提高研发强度及效率等促进自身服务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制造企业通过对物流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组织间知识转移、信息共享等参与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过程,进而提升物流企业创新产出。物流企业自主创新与制造企业协同创新是互补的跨组织协作活动,构成了开放式物流服务创新的基础。

2.提升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物流企业自主创新与制造企业协同创新均能促进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提升,且这种提升作用呈边际递增趋势。物流企业自主创新主要通过企业为创新提供个人激励、创新专利保护等途径提高服务创新能力。物流企业通过与制造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互相信任的合作机制与知识共享机制,拓宽企业创新思路,带来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提升。总之,物流企业在开展服务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建立友好的协作创新机制,不断与制造企业进行互动学习,不断更新企业知识与技术,进而增强创新能力。制造企业更加广泛地参与到物流企业服务创新活动过程中,通过对物流企业创新的支持、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等途径增强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

表4 回归分析结果

表5 本文假设及检验结果

六、主要启示

根据以上研究,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物流企业打破企业边界,与制造企业建立良好协作关系,是提升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跨组织协作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交互作用。本研究对我国物流企业服务创新实践具有如下几点重要启示:

1.加大创新投入力度。物流企业在服务创新过程中,应加大创新投入,变被动创新为主动创新,通过服务创新来满足顾客需求,增加企业市场份额,开辟新市场。通过个人激励引导员工进行服务创新,拓宽创新思路。增强研发强度和管理,使创新活动更有效率。创新成功后要及时申请专利,注重对创新成果的保护。将服务创新提升到企业战略地位,提高对创新的重视程度。管理层应更加注重创新,并对创新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利用企业人力资源及物质资源,增加服务创新产出。营造一个民主开放的企业氛围,调动组织内部创新积极性。

2.开放企业创新边界。本文研究的是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协作的开放式服务创新,在该研究框架中,制造企业通过与物流企业共享信息、知识转移等途径参与物流企业服务创新活动,使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得以提升。因此,物流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应开放企业创新边界,加强开放式创新,通过与外部创新合作伙伴协作来提高企业服务创新能力。通过与制造企业或其他供应链节点建立协作机制与创新合作伙伴关系,加强跨组织协作及组织间知识转移,进而提升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

本文取得了一些有利于物流企业服务创新实践的重要结论和启示,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不同规模企业服务创新与协作创新的机理不尽相同,但受限于样本量较小,未能进行分类探讨,未来研究应增加样本量,注重选择相应的大型物流企业与中小型物流企业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探讨不同规模物流企业服务创新机理与路径的差异。二是受研究者当前认知程度限制,本文仅限于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双边协作服务创新研究,尚未考虑其他重要创新主体(供应商、科研机构等)以及某些重要变量(市场环境、诚信体系等)的影响,未来研究应注重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基于多边视角研究服务创新,或者将一些重要调节变量纳入实证研究框架。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物流服务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3AJY010)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Chesbrough,H.W.,Bouquet,C. and Barsoux,J.. Bring⁃ing Open Innovation to Services[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11,52(2):85-90.

[2]Ostrom,A.L.,Bitner,M.J.,Brown,S.W.,Burkhard,K. A.,Goul,M.,Smith-Daniels,V.,et al. Moving Forward and Making a Difference:Research Priorities for the Science of Service[J].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2010,13(1):4-36.

[3]Hertog,P.d.,van der Aa,W. and de Jong,M.W.. Capa⁃bilities for Managing Service Innovation: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J].Journal of Service Management,2010,21(4):490-514.

[4]Song,M. and Di Benedetto,A.. Supplier’s Involve⁃ment and Success of Radical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in New Venture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8,26 (1):1-22.

[5]Leiponen,A.,Helfat,C.E.. Innovation Objectives,Knowledge Sources,and the Benefits of Breadth[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2):224-236.

[6]Froehle,C.,Roth,A.. A Resource-process Framework of New Service Development[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7,16:169-188.

[7]Gammelgaard,B.. Logistics Innovation Processes:Po⁃tential Pitfalls and How to Prevent them-an LSP Perspective [M]//Wagner,S.M.,Busse,C.(Eds.). Managing Innovation:The New Competitive Edge for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 Haupt Publisher,Berne,2008:135-152.

[8]Oke,A.. Barriers to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M]//Wagner,S.M.,Busse,C.(Eds.).Man⁃aging Innovation:The New Competitive Edge for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Haupt Publisher,Berne,2008:13-29.

[9]Foss,N.J.,Laursen,K. and Pedersen,T.. Linking Cus⁃tomer Interaction and Innovation:the Mediating Role of New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J]. Organization Science,2011,22 (4):980-999.

[10]王坤,骆温平.市场导向对物流企业绩效的影响:以服务创新为中介变量——基于中国物流企业的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4(12):39-43.

[11]Chesbrough,H.W.. 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37-68.

[12]Chesbrough,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3):354-363.

[13]Chesbrough,H.. Open Innovation:Where Weve Been and Where Were Going[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2012,55(4):20-27.

[14]West,J. and Gallagher,S..Challenges of Open Innova⁃tion:the Oaradox of Firm Investment in Open-source Software [J].R&D Management,2006,36(3):319-331.

[15]Herzog,P..Open and Closed Innovation:Different Cul⁃tures for Different Strategies[M].Wiesbaden:Gabler,2008:76-109.

[16]Faems,D.,De Visser,M. and Van Looy,B.. Technolo⁃gy Alliance Portfolios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Disentan⁃gling Value Enhancing and Cost Increasing Effects of Open Onnovation[J]. International Product Development Manage⁃ment,2009,6(16):7-9.

[17]Lichtenthaler,U.. Outbound open Innovation and itsEffect on Firm Performance:Examining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J].R&D Management,2009,39(4):317-330.

[18]Westerlund,M. and Leminen,S.. Managing the Chal⁃lenges of Becoming an Open Innovation Company:Experienc⁃es from Living Labs[J].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view,2011,10:19-25.

[19]Lichtenthaler,U.. Open Innovation:Past Research,Current Debates,and Future Direction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1,25(1):75-93.

[20]Knudsen,M.P. and Mortensen,T.B.. Some Immedi⁃ate- but Eegative- Effects of Openness on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J].Technovation,2011,31(1):54-64.

[21]Schroll,A. and Mild,A.. Open Innovation Modes and the Role of Internal R&D:an Empirical Study on Open Innova⁃tion Adoption in Europe[J].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14(4):475-495.

[22]Nakagaki,P.,Aber,J. and Fetterhoff,T.. The Chal⁃lenges in Implementing Open Innovation in a Global Innova⁃tion-driven Corporation[J].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2,55(4):32-38.

[23]Chaston,I. and Scott,G.J.. Entrepreneurship and Open Innovation in an Emerging Economy[J].Management De⁃ cision,2012,50(7):1161-1177.

[24]Lee,S.M.,Olson,D. and Trimi,S.. Co-innovation:Convergenomics,Collaboration,and Co-creation for Organiza⁃tional Values[J].Management Decision,2012,50(5):817-831.

[25]Franklin,J.R.. Managing the Messy Process of Logis⁃tics Service Innovation[M]//Wagner,S.M.,Busse,C.(Eds.). Managing Innovation:The New Competitive Edge for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Berne:Haupt Publisher,2008:153-169.

[26]Gassmann,O.,Enkel,E. and Chesbrough,H.. The Fu⁃ture of Open Innovation[J].R&D Management,2010,40(3):213-221.

[27]Edvardsson,B.,Tronvoll,B.,Gruber,T.. Expanding Understanding of Service Exchange and Value Co-creation:a Social Construction Approach[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11,39:327-339.

责任编辑:陈诗静

The Impact of Inter-organization Coordination on Logistics Enterprises' Capacity for Inno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pen Innovation——A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WANG Kun and LUO Wenping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Shanghai201306,China)

Abstract:With the rising of service economy,service innovation is important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it is becoming the source for the enterprises to gain the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However,the lack of capacity for service innovation will lead to the low level of service and low efficiency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and the lack of capacity for service innovation will also lead to the difficulties for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s to meet the individual requirement of customers,which will in turn constrain the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and establishment of long term relationship. The authors integrat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and the coordinated innova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to the same research framework of open service innovation,collect data through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and carry out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innovation investment and coordination of logistics an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on logistics enterprises' capacity for service innovation. It is found that both the innovation investment of logistics an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will improve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s' capacity for service innovation,and this impact is marginally rising;the inter-organization coordination of logistics an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positively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So,in the environment of open innovation,to improve the capacity for service innovation,logistics enterprises should breakthrough the border among enterprises and establish the coordinated relation with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the process of service innovation,the logistics enterprises should,first,increase investment in innovation,positively make innovation,meet customers' requirement by service innovation,expand their market share,and explore more new market;second,they should open the innovative border,strengthen open innovation,and improve their capacity for service innovation with the help of coordination with external innovative partners.

Key words: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logistics enterprises;capacity for innovation;inter-organization coordination;inter⁃action;open innovation

[作者简介]王坤(1990—),男,上海市人,上海海事大学科学研究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系统计划、优化与第三方物流;骆温平(1960—),男,浙江省杭州市人,上海海事大学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第三方物流等。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5)04-0050-07

猜你喜欢

开放式创新交互物流企业
开放式创新与合作创新的比较研究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多点触控交互技术综述
企业风险投资(CVC)对于开放式创新战略目标的实现
基于供应链的物流企业营销管理与创新
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虚拟现实技术概论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大学教育变革的探讨
吸收能力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作用的产业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