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校企协同培育 提升人才培养效能
2016-01-19李俊来谢永和
李俊来+谢永和
摘要: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共同协作,相互补充的团队工作模式。国家教育部在“2010~2020年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做好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 。目前,我国各大院校的人才培养都遇到了瓶颈,大都是课堂培育存在不足,实践平台匮乏等等。因此,高校教学改革都必须探索新的培育模式。
关键词:高校教学改革;校企协同;人才培养
浙江海洋学院(以下简称“浙海院”)船舶工程专业建设已有数十年,培育模式已经比较健全,但随着行业整合、布局调整,船企对人才的需求由“众”转向了“精”。为充分对接行业要求,拓展地区优势,我校依托校企协作,与扬帆集团等船企联合建设“船舶与海工类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旨在联合培养,协同实训,建立 “集成高效”的协同培育平台,探究全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协同培育强化校企合作,成就人才共赢
浙海院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立足浙江,面向企业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为此必须紧密结合地方船企,开拓培育平台,创造实践机会。
1.1 校企协同是船舶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1.1创新在于实践,校企合作搭建创新平台。当前,大学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严重,书本知识陈旧,内容滞后 。要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除了课堂教学,学生还必须参与科研、实践,边锻炼边成长,发掘潜能。原有的校企合作交流不够,导致应用实践环节缺失,理论与实践脱节。
1.1.2新区高速发展,校企联合增加竞争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舟山新区规划”的相继出台后,国内涉海研究院所纷纷跻身舟山,开辟产、学、研“新领地”,培育竞争压力倍增,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须不断完善。校企协同能有效改变原有的“教师——课堂——教材”封闭式课堂教学,将“课堂”延伸到校外,变成校、企结合,拓展教学。以实践基地为产学研教育平台,通过联合开发等途径,开发前沿专题研讨课程,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1.1.3校企协同能让校企共赢,互利互惠。共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能深入开展团队协同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能切实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师生的协同创新,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科交叉、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此树立品牌,既能不断提高师生科研实践参与力度,拓展企业服务范围,又能给企业带来技术快速进步与转型升级,实现校企共赢目的。
1.2 校企联合共建基础成熟
浙海院已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优势专业多年,具备了一定的培育经验,专业教学团队成员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并拥有“浙江省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等实验教学资源,有利于校企联合培育;共建企业——浙江扬帆集团建有多家设计研究平台,产学研协同教育平台已经具备,能实现校企协同的深入合作和实施。
2 校企协同创新团队的建设内容
2.1组建校企资源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
要实现校企协同,就要充分利用高校教师学术科研、实验技术优势以及船企人员设计建造经验优势,组建一支校企精英骨干教师队伍,即由“教学名师”兼课程教师,专业生产技术人员做实践导师,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授课、实验、生产三位一体导师全程指导。
2.2 搭建校企共享、设备精良的教育平台
构建一套具备高效反馈、共同探讨的培养机制须要整合校企资源,建成集教学、生产、科研、创新于一体的校企共育平台,要将高校教学平台与企业实践平台实现高效对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2.3创建纵横多道培养体系,提升专业技能
要实现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就要依托“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充分利用“省重点实验室”“扬帆设计研究院”等资源,围绕专业,纵向制定“理论——实验——实践”层次化教学实践体系,将学生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融于企业的实践教学,横向制定“设计——建造——管理”一体化生产实践体系,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提升。
2.4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变革教学创新方法
要实现校企协同创新必须加强实验与理论教学的合理衔接,推动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第一,以教学平台为基础,梳理教学内容,设立“基础——综合——创新”三个层次。
第二,打破现有课程设置,优化内容,凸显特色,围绕“理论——实验——生产”课程体系,形成特色教学。
第三,结合校企合作,围绕培育目标,完善“实验——科研协同”,提升实验成果转化和协同创新水平。
第四,结合“设计——建造——管理”一体化教学体系,组织教师参与生产,通过“科研生产反哺教学”,并融汇于教材。
2.5 突出工程应用,培育“工程项目”主导型人才
校企协同共建是基于产学研合作平台,结合区域重大工程项目,为学生提供生产创新机会。以优质资源为运作目标,以工程实践、科研训练、科教创新为突破点,深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2.6 整合校企实验实践体系,构建创新实验室
创新实验室能有效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及试验立项,以“工程项目”技术分解为主线,参与课题并发挥作用。鼓励学生参与设计课题及学科竞赛(如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等),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工程素质。以“发挥特色、增强氛围、拓展协同创新”为指导思想,举办以设计、建造、管理为主题的科技活动,让学生成果做校科技文化的中心,增强科研在学生中的魅力。
3 浙海院校企协同创新带来的初步成效
我校的协同创新教学团队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表现如下:
3.1 加强了校企骨干融合,团队结构更合理
通过建设,教学团队成员达到15人,均来自于校企双方的科研、技术业务骨干,新培养高级工程师1人,双师型教师各1人,校方教师都进入了企业挂职锻炼,增加了生产经验,企业技术人员也加强了科研培训,通过校企双方在联合交流,提升了专业教学队伍整体能力和水平。
3.2校企合作教育基地建立,完善了协同创新平台
2012到2013年相继建成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船海与港航国家级试验教学示范中心”,确立十余个实习基地,大大增加了学生生产实践的机会。校企的共建工作基于产学研平台,近三年新承担省部级项目4项,发表论文9篇;新申报并获批专利16项,自制实验设备2件,达成校企合作项目2项。
3.3 校企联合培养方案显著,培养体系完善
通过教学团队的校企共建,进一步完善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实践课以“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形式为主,理论—实验教学与企业工程项目融合度提高15%;通过造船企业与学校对培养计划的讨论修正,专业培养方向更贴近于企业需求,应用性更针对。
3.4 促进船舶专业教学改革,增加了改革成果
通过校企联合工作,双方的技术交流和科研经验讨论更加便捷,专业教学改革也更有针对性。在3年的合作教学培养中,新增教改项目4项,发表教改论文5篇,新增创新性实验2项,新开设实验3项,出版教材3本。
3.5 实践科研能力强,保证了学生的就业率
通过校企联合培育工作,共有52位学生参加了科研项目,设计了近三百多条船舶,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两百多万元;学生学科竞赛奖4项,发表文章9篇,授权专利8项,承担省部级创新性项目4项。通过参与项目研发、科技竞赛、专业技能培训等途径,增强了学生的就业信心,就业后能快速实现身份转换,近几年的就业率连年保持100%,培育的学生深受江、浙及周边地区企业欢迎。
综上所述,校企协同创新教学团队对于提高专业整体教学质量作用重大。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今后还面临许多的挑战,因此,我们还须不断提升整体实践创新水平、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不断完善专业培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谢永和,殷文伟,王伟.地方高校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2,(1).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教高(2007)2号,2007.
[3]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
■ 编辑∕岳 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