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土的声音

2016-01-19马忠华

回族文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伍德回族

马忠华(回族)

“小小的泥哇呜、陶笛在他的嘴边,吹出了时而清亮婉转,时而悠扬低沉的曲调,那充满少数民族地域特色的旋律,让人似乎回到了古代的边塞,被那辽阔悠远的意境所包裹;而一坨普通红胶泥在他的手里,很快就能变化出一个造型别致、图案新颖的泥哇呜或陶笛……在记住这美妙声音的同时,人们也同时记住了一个名字——杨达伍德。”

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所做专题报道《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二》开篇对杨达伍德所作的介绍。从那时刻,他的名字,随着电波的旋律,流动到了世界很多角落。

他是中国回族民间艺术家,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他是我的老乡,同为土生土长的宁夏平罗县人,同在平罗县这块黄河岸边的故土上奋斗,虽然近在咫尺,我和他却素未谋面。令我未曾想到的是,机缘巧合,我和他最终能够坐在一起倾心长叙。

他有着清瘦的面容,满脸浓密的络腮胡,双眼炯炯有神,戴着崭新的白色圆帽,浅色的眼镜架在笔挺的鼻梁上,洋溢着回族民间艺术家的儒雅之气。

在狭小而略显拥挤的、简朴的工作室里,我们的谈话,首先从埙和哇呜的关系开始。杨达伍德说:“很多人都把哇呜和埙混为一谈,把哇呜等同于埙。哇呜和埙有渊源,有文化碰撞,但不能说哇呜就是埙。也可以说,哇呜是宁夏回族老百姓受了埙的启示,在不经意间捏制而成。埙流传于整个中国,但是,哇呜主要流传于宁夏回族民间,主要是流传于生活在黄河边的宁夏回族民间。埙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哇呜出现于西夏时期。在形状上,埙主要是鸡蛋形,而哇呜则有牛头形、牛角形、鱼鸟形、扁豆子形等。”为了让我更好地明白,杨达伍德转身拿来一只埙和一只哇呜,放在一块让我看。我这才明白,原来,在外形上,哇呜就和埙有着天壤之别。看看面前的埙,平底尖头,圆滚滚的肚子,活像一只橄榄球。再看看哇呜,则酷似一个牛首,两个音孔注视着我。再看看工作室里书架上琳琅满目、尚未烧制的鱼鸟形哇呜,那图案,那造型,那行云流水般的曲线,那大大小小的满身气孔和音孔宛若满天星辰,简直就是精美的工艺品,非粗陋的埙可比拟。接着,杨达伍德又拿出一只蝴蝶形的九孔泥哇呜,像一只褐色的小蝴蝶在他的手掌上翩翩起舞,与埙更是截然不同。

杨达伍德说:“最早的泥哇呜是牛头形的,后来逐渐出现了鱼鸟哇呜、扁豆子哇呜和牛角哇呜,其中牛角哇呜又名牛角呜呜。泥哇呜的捏制方法很简单,主要有取黄胶泥、捏制圆柱状、捏成杯状形、封口、整形、打眼六道工序。”说着,他顺手拿过一团黄胶泥放在两只手掌中不停地搓滚,成为一个圆柱形,把圆柱形放在左手掌心,右手拇指插进泥里,另外四指并拢捏在圆柱形黄胶泥的外侧,同时左手握住黄胶泥的下端轻轻地捏,两手不停地运动,使圆柱状的黄胶泥转动,很快就出现了一个口大底小的泥“杯子”。然后把杯口合拢,一只牛头初具雏形。大拇指、中指和食指配合,把牛头两端揪起来,牛角出现。杨达伍德拿起一支钢笔套在牛脸上扎两下,立刻,一个牛头圆睁着栩栩如生的大眼睛凝视着我,那样地富有生气。整个过程用时不到一分钟。我不由得惊叹艺术家那娴熟优雅的动作。杨达伍德笑了笑说:“小时候,村里的伙伴们在黄河滩上玩耍,互相比赛捏泥哇呜,最快的小伙伴一分钟能捏三只(不扎眼)。捏得好看的,大家抢了去自己扎眼吹奏,那份快乐自不必说。”

“必须用黄泥。”杨达伍德说,“只有黄泥才能够粘连在一块,而且经久耐用,其他土质的泥不行,黏不到一块儿,也不耐用。最好用黄河两岸田间地头那种混有杂草的黄泥,这种黄泥黏性最强,最实用。捏制前需把黄泥里的杂质去掉。”

“这也就是为什么泥哇呜偏独在宁夏回族中最为流行,因为宁夏川区的回族人大都住在黄河边。”我说道。

“对!”杨达伍德又笑了。我从他的笑眼里,读出了一个回族民间艺术家的自豪。

杨达伍德出生在宁夏平罗县渠口乡一个有着上百年研制泥哇呜历史的回族家庭,至他,已经是第四代传人了。四代人研制泥哇呜,前后经历了三百年历史。

做乐器,尤其是泥做的哇呜,是要心灵手巧的。爷爷无常得早,传续这项家族手艺的担子,就落在了奶奶身上。奶奶在民间制作泥哇呜的基础上,将“鱼吹吹”(泥哇呜的一种,形似皮条虫)制作得更加精美细致。奶奶在做好的“鱼吹吹”上面,用小拇指的指甲掐出花纹,像鸟纹,又像鱼鳞,惹得乡亲们啧啧称赞,向奶奶索要。奶奶又把手艺传承给了父亲。

因为杨达伍德在家里排行老大,所以父亲就将继承泥哇呜研制手艺的希望寄托在大儿子身上。可是,年幼的杨达伍德对泥哇呜根本不感兴趣,无奈父命难违,只好极不情愿地站在父亲面前看父亲捏。父亲说:“我捏,你在旁边看,看完了,你照着捏就行。”父亲捏完了,小小的杨达伍德拿过黄泥巴照着捏,捏完,当着父亲的面,赌气地将刚捏好的泥哇呜狠劲地向地上摔去,摔了个稀巴烂。

被父亲强迫着捏制泥哇呜,捏了摔,摔了再捏,在反反复复地捏捏摔摔中,不知不觉,锻炼出一个心灵手巧的少年杨达伍德,为其后来将毕生精力投注于回族民间乐器泥哇呜的研制、改进、演奏和传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杨达伍德所说:“黄河边的回族人,人人都会捏制简单的泥哇呜,可是,最终是我们家让泥哇呜制作工艺向前跨了一大步。”当我目睹杨达伍德随手之间就捏好了一个像皮条虫、又像小蛇一样的惟妙惟肖的“鱼吹吹”,我不由得崇敬那位如今仍然健在、八十岁高龄的老人当年那种远见和卓识。

杨达伍德从江苏省无锡市工艺美术学校陶瓷美术设计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石嘴山市陶瓷厂。一个偶然的日子,一名日本客商在市场上见到了泥哇呜,被其优美的乐音所颤动,循迹问源,一路打听而来面见厂领导,要求厂领导给介绍一个能够制作泥哇呜的人。领导毫不犹豫地介绍了杨达伍德。日本客商亲眼看着杨达伍德捏制了一只哇呜,当场指定由他给制作。按照客商与厂领导的口头协议,陶瓷厂成批供货,一千件为一批,每一件定价为七块钱。那时候,七块钱对人们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数字。杨达伍德振奋了,他终于看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可谁能想到,辛辛苦苦烧制出来的一千只泥哇呜,竟然成了废品,那个日本客商从此再也没有露面。“后来,我听说那个日本人嫌弃那批泥哇呜外形太丑。”杨达伍德说,“口头协议时,他要求最原始的那种。我的理解是,原始的东西都是丑的,因此捏制的时候就尽量做得丑一点,谁知那日本人竟然嫌丑。我去看了烧制出来的泥哇呜,连我自己都觉得,有三分之二的确丑。再加上当时陶瓷厂产品质量上不去,日本人看不上,就走了。”

这件生意没有做成,却给了杨达伍德一个启发:有人要泥哇呜,就说明泥哇呜有市场!

那一刻,杨达伍德心灵震动了,是的,传统的泥哇呜制作工艺该到了改良的时候了。也就在此时,一种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他下定决心,要对祖传的泥哇呜制作工艺进行改进。

但是真正做起来,却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应该从何处下手呢?杨达伍德苦苦思索。经过认真观察和多方听取意见,最后,他总结出,目前的泥哇呜存在的主要缺陷是:外形丑陋,吹不响,音域狭窄。只要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对泥哇呜的改进就会取得成功。

从此,杨达伍德陷入苦思冥想之中。他主动向那些吹奏箫、笛等乐器的朋友请教,他们给杨达伍德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杨达伍德把这些都记下来进行研究,在结合各种乐器的优越性的基础上,使得原本像黄土一样简朴的泥哇呜,向前跨越了大大的一步!

改进工作首先从外形开始。杨达伍德对流落在民间的泥哇呜造型及民间的装饰加以整理和开发,研制了一系列诸如牛角形、鱼鸟形、扁豆形、蝴蝶形等千姿百态的泥哇呜,品种达到三十七个。单是那鱼形哇呜,按照鱼的种类和大小,就有好多种。和以前的泥哇呜不同的是,杨达伍德还在改进的哇呜身上刻出图案,使得原本光溜溜的泥哇呜有了一种形态美。经过杨达伍德设计、烧制出的泥哇呜,不仅简单易学,而且像个精美的工艺品,摆在家中陡增一种雅致和氛围,所以老幼无不对之青睐有加。

哇呜和别的乐器不同,不是含在口里吹奏的,而是将人的下嘴唇和哇呜的吹口接触,上嘴唇和吹口保持一定的距离。初学者往往因为难以掌握上嘴唇和哇呜吹口之间的距离和角度,而使得哇呜不容易吹响。怎么办呢?通过观察那些管型的吹奏乐器,杨达伍德灵机一动,在泥哇呜的吹口上安置了一个吹嘴。学习者可以把吹嘴含在口中,气流通过吹嘴传到哇呜的腔体中,吹奏起来容易多了。至于那些鱼鸟形的泥哇呜,杨达伍德干脆直接把“鱼嘴”和“鸟嘴”做成吹口,不但解决了不易吹响的问题,而且这样做出来的泥哇呜形态更美。看那一只只“鱼”,就像在跃出水面张嘴吸收氧气;那一只只“鸟”,则宛如正在引吭娇唱,无不惟妙惟肖,机巧灵动。

泥哇呜是受了中国古乐器——埙的启发而产生的。但是,几千年来,埙一直是单腔体,发出来的乐音单调、枯燥。杨达伍德对埙进行改造,研制出一种双腔体泥哇呜,一气能吹出两个音,除了能演奏宁夏古曲外,还能表现一些现代曲目。拓宽音域后的泥哇呜几乎可以演奏全部的古曲,如《阳关三叠》《苏武牧羊》《宁夏花儿》《孟姜女》等。早期的泥哇呜只有两个音孔,最多时候达到三四个,如此,导致了泥哇呜的音域过于狭窄,翻来覆去就那几个音,因此泥哇呜吹奏出来的乐音就难免单调。杨达伍德借鉴箫、笛等乐器的特点,尝试着在泥哇呜身上多钻了几个音孔。没想到,这一钻,泥哇呜的音域立刻变得宽阔起来,吹奏起来,比之前更为动听几倍。如今,经过杨达伍德改进的泥哇呜,一共达到了十二个音孔,加上吹口和哨口,小小的泥哇呜身上,竟然布满了十四个眼!看着那图案精雕细刻的红褐色鱼形泥哇呜,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而泥哇呜也由以前的四个音演进到现在能发出十二个音,并能演奏曲子,堪与那些现代化的乐器相媲美。

无论哪一种形状的泥哇呜,比起那些诸如箫笛、喇叭、手提琴、吉他等乐器来,携带极不方便,而与金属、塑料、木竹等质地的乐器相比,泥哇呜又多了一种缺陷——易碎。杨达伍德汲取挂件饰品的特点,在泥哇呜另一头穿了个眼,用来拴线绳,这样人们可以把泥哇呜挂在脖子上,既便于携带,同时又是一件别致的装饰品。

制作好的产品,首先要有好的工具。杨达伍德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研制出了一整套制作泥哇呜的工具。当他把工具箱打开让我看,我惊呆了,看看这些琳琅满目的工具,都是用什么做成的!螺丝钉、笔芯弹簧、钢笔套、电视天线管子、自行车减速器上的钢叉、钢丝、普通钉子,甚至是废弃不用的牙刷,而他用来在泥哇呜身上盖章用的印石,竟是用一个小木块雕刻的!

传统的泥哇呜都是手工捏制的,一个泥哇呜是一个调式,而且,不可能所有的泥哇呜都亲自用手工制作。泥哇呜若想被更多的人拥有,必须走规模化的生产之路,这就要掌握一套独特的复模制作方法。杨达伍德独创的复模制作技术,把手工制作的技术规模化,把看似手工制作的花纹复制到模具上,保持着手工制作的痕迹,一次性成型,完全可以把一批哇呜统一成一个调式,比手工刻制提高了效率。如今,他已设计制作了三十多个模具。据杨达伍德介绍,现在每年供应给国内外市场的泥哇呜订货量在二十万只以上。

杨达伍德成功了!这个成功的过程,从开始对哇呜本身进行改造到后来对制作工具的改进,整整十年!三百年来,杨氏家族四代人一脉相承薪火相传,谱写出了回族民间文化三百年的风雨辉煌。而其中,尤以杨达伍德最为出色,对民族文化火种的延续可谓厥功甚伟。

“但是,不管怎样改进,泥哇呜的基本状态是不变的,这就是哇呜的形状以牛头、牛角、鱼鸟、蝴蝶、扁豆子等几种基本形状为主,装饰图案主要是花草树木及果实,以及其他一些物品,如岩石。这是因为我们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过多的动物造型是使不得的。”杨达伍德神色凝重地说,“同时,这也是为了保持回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血肉本色。”这,就是一个出生于黄河边的回族人民的儿子对于民族文化的真知灼见。

早在对泥哇呜改进成功之前,杨达伍德即已开始了踏向销售和推广泥哇呜的道路,踏向了传扬回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漫漫征程。那时候,宁夏旅游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杨达伍德做了二十只泥哇呜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局。旅游局领导被泥哇呜那婉转悠扬的声音所深深吸引,也意识到,这些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乐器,将会成为支撑宁夏旅游业发展繁荣的支柱品牌。领导们当场答应,将杨达伍德制作的泥哇呜投放到全区各大旅游区,作为纪念品进行推销。

因为改进前的泥哇呜表面坑洼不平,颜色单一而灰暗,形状也欠灵巧,投放到旅游景点,鲜有问津者。面对如此尴尬境况,杨达伍德毫不气馁,积极深入地探索。他很重视来自各方面,尤其是游客关于泥哇呜的反馈意见,对游客任何一条建议,都会记录下来,回去反复琢磨,改进完善。

泥哇呜制作工艺的改进成功了,但是,仍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杨达伍德的心头。这个问题就是泥哇呜在窑炉里烧制的结果很不理想。由于受到基础设施差的制约,如模具与手工制作的搭配新工艺中,手工操作产生的缺陷是泥坯薄厚不均匀,造成调式不同,一窑烧出来能挑出三分之一成功的就不错了。杨达伍德筹资引进了泥扳机、炼泥机,不但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实现了规模生产和规模营销。

如今,杨达伍德器乐坊制作出来的泥哇呜不但供应各个景点,而且已经能够达到专业的演奏水平,作为标准乐器走进了大小城市的乐器专卖店。此外,他还烧制“鱼吹吹”。经他的双手改造后的“鱼吹吹”,也成了一种旅游产品,装饰图案吸收了贺兰山岩画的诸多元素,具有浓郁的回族穆斯林风格。这枚小小的精灵,浸润着黄河滩的泥土气息,滋润着黄河水的灵性,带着回族双手中的一团暖暖体温,奏响回族的音乐魂灵和民族骄傲,走出了美丽的宁夏川,走向了北京、大连、湖南、湖北、上海等全国各地,甚至,还走进韩国和日本,走进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走向世界。从那一缕呜呜哇哇、曲回转恻、缠绵浑重、牵魂绕梦的乐声中,人们知道了在中国西北有一片土地叫宁夏川,一条古老的大河从这片土地流过,河边,有一个民族,叫回族。

2005年,回族民间器乐泥哇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杨达伍德制作的泥哇呜首次销往国外。

2008年6月,杨达伍德被命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回族器乐)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8月,杨达伍德和另外二十名民间艺术家组建的“祥云小屋”团队代表宁夏参加了北京奥运会“中国故事”展示活动,为中外宾客二十五万余人次演出。他们的创意策划和周密部署以及出色表现,使得展示活动圆满成功。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组委会和国家文化部联合授予“祥云小屋”最佳团队奖。

2009年5月,杨达伍德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10月,上海世界博览会上,杨达伍德带着他的泥哇呜参加表演,引起了空前轰动。上海世界博览会组织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联合授予杨达伍德荣誉纪念证书。

2011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轻纺工业局、文化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授予杨达伍德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13年10月,宁蒙陕甘青五省区文化联盟、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联合举办的中国银川第二届镇北堡西部影城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泥哇呜荣获金奖。

2014年10月,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杨达伍德获得优秀传承人展示奖。

我惊叹于艺术家那长长一串光彩夺目的成就和荣誉。这,就是杨达伍德,一个终生植根泥土的回族百姓儿子,血脉里流淌着黄河水,肌肤里沉淀着黄河土,孜孜执着于艺术境界的高度。

当我问他是否考虑培养传承人时,杨达伍德立刻兴奋起来,告诉我,从石嘴山市到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市,甚至固原市,宁夏到处都有中小学聘请他为校外辅导员,专门给孩子们传授泥哇呜的知识及吹奏方法。2014年9月4日,中央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走进银川十八中校园,专题录制报道泥哇呜学生社团活动。仅这所学校,就已培养了五百多名泥哇呜传承人,学生初步掌握了技能,传统手工艺得以延续和发展。古朴的泥哇呜,终于走进了学校课堂,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

我说:“其实您的经历和艺术造诣以及在事业上的成就,可以写一本专著。”

他说:“这也是我最大的心愿。我一直在想,把泥哇呜从产生到演变、发展和成熟的千年历史,泥哇呜由盛而衰和最后复兴的曲折道路,泥哇呜的设计和烧制工艺,泥哇呜的演奏原理和演奏曲目的创制,泥哇呜的专业性理论知识,泥哇呜和哇呜文化的传播与弘扬,还有更多关于泥哇呜的感人故事,进行系统整理,出一本书,留给我们的后代。可是,我不擅长写作,而且,写专著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尤其是人力方面。要想把咱们回族这份文化遗产更好地保留发扬下去,最好的方式,终归结底,还是出专著。有了专著,可以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千百年地流传。”

他的目光里,有一种憧憬,一种执着和坚定。

我把那首熟悉的歌送给他,作为对他最美好的祝愿: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

猜你喜欢

伍德回族
打瞌睡的房子
澡缸里的国王
固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名单
让将军给我敬礼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4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