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里的指尖乐园

2016-01-19武侠

中国国家旅游 2016年1期
关键词:和服制表漆器

提起传统手工艺,人们的目光似乎更多着落于悠远的村镇,而大都市里散落的传统手作,犹如一座座不被人熟知的隐秘宝藏。它们身处现代生活节奏之中,却引导人们窥见历史的珍贵遗存。当旅行者在都市中寻访手工艺时,他们与他们遇见的匠人别无二致,都怀抱着属于自己的一份执着。

“梦幻和服”诞生记

●  撰文 图片  林勋

近些年去日本,行李箱里总会带上一本柳宗悦先生著的《日本手工艺》。我探访了许多手工作坊和匠人,对日本手工艺的喜爱有增无减。这是一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过程,旅途中,最美的风景是人——心无旁骛、不急不躁地从事手工创作的日本手艺人。虽然言语不通,却能因为共同的感动而露出一样的笑脸,这也成为我坚持手工艺旅行的动力。

CNT对话

和服印染最令你着迷的是什么?

看着一件染色和服的诞生,也许和看着彩虹如何慢慢呈现的惊喜是相似的。区别是后者只是一瞬间,而前者则是经历了几个月的期待。最令我着迷的时刻,是色彩一笔笔染在绢布上的温柔,就像男人不经意间瞥见了让自己惊艳的女人。

你最喜爱哪一件和服作品?

我最喜欢玉村先生一件表现月亮阴晴圆缺的湛蓝色的和服作品。远看蓝色的绢面如深邃悠远的夜空,走近便能看到明黄色的月亮,以阴晴圆缺的轨迹在和服上行走出动人的曲线。背景中静与线条的动对比相映。最令人惊喜的是,玉村先生在和服最下端、裙摆的内侧也设计了月亮的变化图案,穿着者在行走时,内侧会不时外翻,便能看到先生隐藏的巧思。

学习和服印染最难的是什么?

最难的是保持耐心。不到最后一刻,很难想象一件和服会呈现出来的效果。不仅染色的工序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等待的过程也常常要对抗焦虑。

和服染色魔法师

在中国,手工艺常被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很多匠人考虑的是如何赚钱。而在日本,更多手工艺人是在琢磨,如何用自己的手艺令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初心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包括用心程度、工作环境以及整个街区的美观程度与气氛。

日本的手工艺城镇,到处洋溢着手艺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相比之下,国内一些以手工艺著称的城市有些令人失望。带着一点向往,还有一点不甘心,2012年,我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日本手工艺之旅。

得知我真心想参观、学习日本手工艺文化,当地人总会非常热心地帮忙,包括介绍优秀的手艺人、艺术家给我。玉村先生的工作室本来是不对外开放的,幸好有田中直染料店(这家京都老店有280多年历史)社长田中先生帮忙介绍,我得以走进玉村先生如梦幻般的和服染色世界。

玉村先生今年67岁,但看上去不到50,穿着背带牛仔裤,戴一副无框眼镜。他开一辆大红色的沃尔沃两厢车,车里的装饰是热烈的红黑对比。先生爱猫,车内到处都是小猫的贴纸和摆件。

玉村先生的工作室“攸”,坐落在京都的西阵织会馆内。“攸”意为安静宽广的河流。“我是个急性子,想要用这样的名字中和一下,不过看似也没有太大用处。”虽然玉村先生这么说,但是,像染色这样的工作,没有耐性是完不成的。

西阵织是京都著名的织锦缎,产自京都的西阵地区,工艺相当于中国的缂丝,以华丽富贵为特色。西阵织会馆游人如织,避开人流往会馆后面走,有一些正在作业的工坊,“攸”便在其中。工作室一楼是展厅,暖色的灯光下,摆放着令人眼前一亮的各色和服腰带,有的似星空,有的如晚霞;架子上挂着丝巾,如彩虹一样空灵飘逸;日式房间里,丝绸质地的成品和服包裹在模特身上,仿佛凝固了时间。顺着窄窄的楼梯走上二楼,是染色的工作场所。长长的丝绸布料高低悬挂,工具架上整齐地挂着各式毛刷,不同色彩的染料分类归置,体现着日本职人的严谨。

和服染色魔法师——这样称呼玉村先生并不为过。他出生于日本福井县,年少时便向往京都的染色工艺。大学毕业后来到京都,起初是跟随画家在和服腰带上描绘浮世绘、山水等,“用笔在布面上画画感觉并不好,面料的表现力不应该仅限于此,我要做独属于我的作品。”后来他如愿发现了自己的道路,那便是丝绸面料之上的染色——在丝绸面料上,通过染料的深浅描绘渐变层次,展现出柔和高雅的色彩和图案,那色彩似乎是取自晚霞或是纯净的湖水。“我染出的和服,便是想让两个星期未洗澡的人穿上都有清新的感觉。”这可不是开玩笑,玉村先生确有这个本事。

“我曾在梦中看到极美的粉红色”

创作中,相比图案,玉村先生考虑更多的是色彩的调和。任何单一的色彩都是迷人的,两种色彩并存,有时不如单色好看,有时却更加美丽迷人。不同色彩的调和,可以表现出单色无法诉说的情感。玉村先生相信,从单色到两色再到三色,经过严格挑选的色彩组合所体现的美的程度,以及带给人的感动程度,远远超过具象图案。

染好的和服布料从细节看起来亦是精致。

左:玉村先生工作室从一楼到二楼的楼梯,存了不少书,包括和服染布、纹样、设计的内容,还有有关陶瓷的,甚至是哲学、文学的图书。中:工作室的一角挂着很多染色用的刷子,根据染色的不同阶段和布料的不同,供匠人们使用。其中有一种是用日本狸猫毛做的,吸水性比较好,可以蘸取含水较多的染料,给和服刷打底的颜色。右:这位工作室的匠人跟着玉村先生学习和服染色已经30多年,他一手撑住布料,另一手稳稳当当地画出渐变色的色彩。

“我曾在梦中看到极美的粉红色。”为了找到这梦中的粉红,玉村先生将不同的染料按比例调和,在绢布上染出了200种粉红色的色板。这200种粉红,在常人看来几乎是一样的,要在其中进行分辨,需要具备对色彩的高度敏感,以及常年与颜色打交道练就的特别的专注力和分辨力。最终,这梦中的粉红被找到了,它也成为玉村先生此后创作的灵感源泉。

就算在日本,对于色彩倾注了如此多情感的匠人也是屈指可数的。玉村先生执念于将美之色彩用于和服,用这种形式来装点日本的女性。他自称从来不给男士制作服装,在他眼里,和服和日本女人,那种千年以来的微妙关系才是最美妙动人的。成人,婚嫁,出席正式场合时,女人们都会精心装扮出场,价格不菲的和服,代表的是她们绽放的芳华。而玉村先生则沉醉于这样的绽放,为此倾尽一生。

一件染色和服,半年的创意时光

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穿着“洋服”的人逐渐增多,为了加以区别,出现了表示日本民族服装的“和服”一词。和服由三片幅宽相等的面料缝合而成,制作时是先染面料再进行缝制,所有的色彩、图案一开始便要规划好。

在“攸”工作室,一件和服的诞生是从非常严谨的手稿开始的。玉村先生将脑海中天马行空的创意呈现在按照比例描绘的小图案线稿里,有时是色彩的渐变,有时是传统图案的提炼,有时是现代线条的穿梭,没有一件和服的设计是重复的。几十年下来,工作坊里已经有了成百上千张厚厚的手稿。设计小样确定后,会放大描绘到等大的纸板和服上,然后再进行一遍等大纸板稿的复写。到此阶段,大概需要花费两个月时间。

接下来,要在复写的纸板稿上进行色彩搭配,在小的面料上进行套色的染制。根据图案和色彩分布的不同,需要染制的小样数量也有差异,一般需要染大概几十种,并在其中进行甄选。这是在前期设计阶段最需要慢慢斟酌的部分,只能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和经验进行判断,一旦定下样稿,后期的染色便据此进行,无法修改。

设计和服的色彩是需要灵感的,没有灵感时,先生会说:“那就去喝啤酒谈恋爱,去热爱生活,这样才能对色彩充满感觉。”

设计定稿后,便进入染色阶段。此时,和服看上去就是三条素面的绸缎,被悬空绷在两根立柱上,下面用竹子做的支棍撑住,保证织物平整有力,这样染料被刷上去时不会肆意流淌,而是根据毛刷的走向顺从地附着在面料上。

绷好布后,第一道工序是打底,就是刷一层无色的胶状物在面料上。“攸”工作室所有的面料均是丝绸质地,染料刷在未处理过的丝绸上,犹如墨水滴在生宣纸上一样会晕染开,不利于控制色彩的调和。因此,需要先在丝绸面料上刷一层均匀的植物胶进行打底。植物胶是由天然的大豆粉和海藻粉按照比例调和而成,染色完成后,水一洗便能溶解。这种方法始于千年前的奈良时代。玉村先生说,古法比现在的化学药品来得好用,会令后期色彩的呈现更加自然、高级。

打好底,晾干,就开始绘制图案,并根据区域进行染色。玉村先生设计的色彩样式中,会运用到色彩调和以及渐变色的组合,从浅绿到深绿,从淡黄到棕黄,中间可能分出几十种色彩,必须要将渐变做得自然。这道工艺一般需要两个月左右。最终,染好的面料交由专业裁缝进行缝合。

在“攸”工作室,一件和服的制作周期需要半年甚至更久,这份用心,弥足珍贵。

不怠慢,并全心全意地创造

“攸”工作室里的各式几何造型的灯具、家具甚至天花板,都出自玉村先生之手。从其他工艺品上汲取到的灵感,又可用于和服创作。工作室的书架上,除了染织类书籍,还有很多绘画、陶瓷、音乐等各个领域的著作。在日本,像玉村先生这样热爱设计又有高超手艺的工艺职人也是凤毛麟角,多数职人专注于固守传统,而玉村先生一直坚持创造和创新。

我和玉村先生聊起如何传承东方传统文化,玉村先生说:“日本和服的衰退也有一段时期了。无论哪个时代,没有存在意义的物件必定会被舍去,这是客观事实。先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摸索,创作出隽永的作品,我们学习古人,感动于他们的创造,也加上了自我的努力,才走到现在。同样,后世之人也必然学习、批判我们现在创造的物件,然后进行新一轮的创作。所谓传统,便是这样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被确立起来的。我们无需思虑过多,不怠慢,并全心全意地创造作品,才是当下最为重要的事。”

TIPS

京都手织工艺之旅

● 田中直染料店

日本最大、品类最全的面料和染料商店,已有282年历史,一直为日本的染织行业和学者提供原材料。植物染料、化学染剂以及所有相关的工具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地址:

涩谷区東1丁目26?30 宝ビル 3F

● 织成馆

位于西阵传统的织造地区,主体建筑建于1936年,1989年被改造成博物馆。在这里可以看到从幕府末期到昭和初期的和服以及腰封等600多件有历史意义的展品,也可以预约体验简单的手织工艺。

地址:

上京区净福寺通上立壳上大黑町693

● 西阵织会馆

馆中介绍了西阵织的历史文化以及工艺流程,可以参观制作工坊,预约体验亲自上机编织西阵织的课程,也可以租借和服,亲身体验日本传统文化。这里准备了日本传统舞伎、艺伎的华丽装扮,甚至有日本新娘豪华的十二单衣。

地址:

上京区堀川通今出川南入竪門前町414

探访京都其他手工艺

● 清水烧会馆

相比清水寺周边主要面向观光客的小店,清水烧陶瓷会馆要更专业些,陈列了清水烧手作家的作品,价位高低都有,同时会有陶艺职人现场演示制作,可以观摩、交流。

地址:

東山区清水2丁目

● 内藤商店

创立于1818年的老字号,主要售卖棕榈制品,包括大小刷子和笤帚。这家店主要与和歌山县的手艺人合作,这样的合作关系已经持续了几代人。刷子和笤帚也能开一个专门店,而且是近两百年的老铺子。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其中的过人之处,不妨亲自探寻。

地址:

中京区三条大桥西侧

● 有次

京都著名的刀物锻造品牌,创立于室町时代,有四百多年历史。日本寿司的师傅都知道有次的刀。可以和店主聊聊,再到后面很小的工坊看一下,那里主要是磨刀的场所——由于锻造工序对场地的要求比较高,并不在店铺内进行。

地址:

中京区錦小路御幸町西入鍛冶屋219

● 小嶋商店

无论在花见小路的艺伎茶屋门前,还是居酒屋的入口,或是传统节日的游行队伍中,总能看到京都和纸提灯的美丽身影。小嶋商店主要经营京都和纸提灯,由一对年轻的兄弟坐镇,使用京都产的竹子制作提灯龙骨,糊以和纸。可以预约体验制作提灯的课程。

地址:

今熊也倁ノ森町11-24

特别提示

◎ 日本的特色手工艺遍布各地,每个地区的传统工艺会馆或者观光导览中心都会提供相关的详尽介绍。

◎ 针对游客开放的小型体验比较多,一般都要提前预约。

◎ 那些真正扎根土壤的手工艺作坊几乎不接待游客,不过,手艺匠人对尊重和喜爱他们作品的人非常友好,想要探访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一定要注意,想要触碰作坊里的物件或是拍照,一定要礼貌地询问主人。

大漆之美

●  撰文 图片  王雨

因为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喜爱,我和林瑾洪于2012年2月开始了全国范围的手工艺旅行,目前已经寻访了70多种,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漆器。中国漆器走过了7000年的灿烂历程,我们在成都、凉山、福州、扬州、贵州等地拜访了多名漆艺手艺人,追随那永不褪色的人间美物。

CNT对话

喜爱漆器的话,可以去哪些目的地观赏?

喜欢漆器的朋友可去博物馆参观,如南京博物馆、浙江博物馆及福州博物馆都有大量漆器藏品展示。

如果喜欢漆器制作,在北方可以选择参观北京或山西的漆器工艺厂,主要有剔犀、剔红及螺钿等工艺;江浙一带,可以找到扬州漆器厂和苏州漆器厂的一些老艺人,主要可以看到螺钿、百宝嵌、刻漆等工艺;在福建,可以去三坊七巷的脱胎漆器博物馆,馆长也是一位漆器手艺人,有时会在博物馆中创作,以脱胎漆器为主;西南一带,推荐成都文殊坊的致艺漆品,也就是我的老师宋西平的店铺兼手工作坊,以雕填工艺著称;还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喜德县,彝族漆器就产自此地,风格独树一帜,当地的风景也很好。

如果希望体验割漆,夏季可以去湖北利川,那里种植有人工漆树林,是最大的生漆生产地。也可以到贵州大方漆树村,体验原生态的割漆过程。

听说你寻访、学习漆器时也吃了不少苦头?

大漆是天然涂料中致敏性最强的物质,我在制作漆器、参与割漆时,只要皮肤沾到漆液就会引起过敏反应,比如肿胀、刺痒。参观漆器作坊时千万要注意,不要随意触摸里面的陈设物,尤其是师傅刚做好还未干固的漆器。生漆的过敏性物质为挥发性,不直接接触也有可能过敏,但绝对无毒,相较现代化学漆的致癌性,大漆可抗癌、除虫,是颇具药用价值的环保涂料。

除去雕填和剔红、剔犀,还有什么漆艺值得推荐?

国内目前仍旧传承有序的几个漆艺类大项有:扬州擅长的螺钿漆器、福建福州精通的脱胎漆器、苏州的刻漆工艺及百宝嵌、贵州大方的皮胎漆器、四川凉山彝族彩绘漆器、安徽黄山的犀皮漆器,以及各方均有涉猎的蛋壳、变涂、隐花、堆漆、洒金等。漆器手艺人也在不断探索中发现了更多有意思的装饰工艺,如皱漆,是利用大漆刷厚后干结所起的皱纹为花纹,可列为变涂或蓓蕾漆的一种。

大漆黏稠,不能似墨汁般随意使用,无论漆画或是漆器纹饰都以工笔精致见长,少有写意烂漫之作。我们拜访北京乔十光美术馆时,见到乔老先生创作的一幅漆画,用汽油将大漆稀释后泼洒在画板上,画出一幅残荷,大气勃然,如泼墨山水画一般,在漆画中难得一见。高手总是在民间。

邂逅漆器

天气渐寒,在工作室里滤漆不顺,又想起以往和师傅一起做活的日子,若是师傅们在,想必不至于如此。

最初邂逅漆器是在成都。第一次见到宋西平老师,她还没有工作室,在家里做漆器,整个屋子布满了酸酸的漆香。家里的陈设简单,屋后的院子里摆放着各种大漆及工具。我掀开大漆之上的纸盖,见到一种乳黄色的液体,用木棍搅一下,会呈现出虎斑一样的花纹。小院旁边的厕所被改造成为阴干房——与一般的物品不同,大漆晾干需要湿润的环境。

宋老师六十出头,是成都漆器手作的代表人物,最拿手的技艺就是雕填。遇到她之前,我们也拜访过一些漆器艺人,但鲜少有热情如她的,她乐于与我们分享关于漆器的所有细枝末节,就像一汪即将沸腾的水,随时迸发着热情,这也最终坚定了我们留下学习的信念。

宋老师年轻时做的一对雕花填彩的小碗,我喜爱至极,内敛含蓄的黑色精光下,隐隐透露着红色金边的暗纹,不浮于表面而隐于下。那个隐花圆盒及雕锡宝盝(盝:中国古代盛放器具的一种方盒,顶部四面切角,如古建的房顶一般)也堪称一绝。她用来刷漆的刷子竟是收集少女的头发做成的,头发柔软、细腻而富有韧性,对付黏稠的漆,是再好不过的工具。

关于漆器的奇妙,在这里我们才算是窥见一斑,这不是往日游览扬州时满大街树脂压模的旅游纪念品,不是福州街头难闻的化学漆,也不是凉山民族味花纹漫天飞的日用品,而是真正大漆所制、精工细作的内敛之物。

美妙光泽的来处

2013年年底,我们再次来到宋老师的工作室正式学习漆艺,在这里遇到了另一位影响我们至深的漆工老师——付师傅,她与宋老师一样,是以前成都漆器厂的第一批学工。付师傅性格直率爽朗,喜欢摆龙门阵(聊天),但对于工艺的要求非常严格,握刷子、握角铲(牛角铲,做漆工的工具)的手型,刷灰时左右手的配合,刷漆的厚薄和力度,都不能马虎,有时见我手笨,干脆直接握着我的手教我感受力道。

漆器的制作工序繁杂,细究下来需要上百道,不算制漆,大致可分为木胎制作—禙布—上灰—阴干—打磨—上漆—阴干—打磨—装饰—打磨推光等,除装饰外,其余均属于漆工的范畴,其中最为重要且烦琐的就是打磨。我们初学时一口气打磨了将近两个月,每天9点开始磨到中午吃饭,下午1点开始磨到五点半,一天下来,若是没有保护好,指头的皮都会磨掉一层。磨下来的漆水是过敏物,黑黑的,得看起来很脏,日子久了,手指上、指头缝里都长满了小水泡,刺痒难忍,手也随之变得粗糙。师傅们说,做漆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但看见成品的那种美妙光泽,又觉得一切都值了。现在每每做事困倦烦躁之时,就会想起师傅的话:“这东西别人拿去或许就是用一辈子,多花点时间做又有什么。”师傅是完美主义者,要是她做的器物上有瑕疵,被人买走看了一辈子,怕是要郁闷很久。

漆工繁复辛劳,装饰也不在其下。装饰种类之繁多、手法之复杂,非一般人所能想象,明代黄成所著《髹饰录》中记载的就有一百余项,一般工匠能够精通其中的两三个大项便已足一生所用,切忌通而不精。我最爱看宋老师雕花,雕刀在漆器上如行云流水一般畅快,一会儿工夫,花朵树叶、龙鳞凤尾便跃跃欲现。她教导我们,刀法和运笔都要到位,花纹边角需圆润光滑,不可有毛刺或凹凸不平,最好有一气呵成之感。除了装饰,宋老师也教了我们制漆之法,这是做漆器最为关键的秘密所在,一般师傅是不肯轻易教授的,我们非常感激,她则淡淡道:“若是不认真学习的徒弟,我肯定是不会教的。”

轻与空的极致

国内的另一处漆器圣地是在福州,至今依旧繁盛。

福州脱胎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汉族传统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自清代名匠沈绍安改进漆器夹苎法,创制脱胎漆器以来,其门下传人在福州将此法发扬光大,并加入多种装饰手法,虽近年来受到日本订单减少和化学漆泛滥的威胁,但依旧如火如荼。

我们在福州四处询问“非遗”传承人张家和的住处,碰巧在一个漆器作坊找到了他的哥哥张家光。张家光以前是福州第二漆器厂的工人,父亲是沈绍安门下的一脉分支,他20出头就开始做脱胎漆器,今年已69岁,以做脱胎器皿和造像为主。他的工作室内摆设非常简单,几个正待完工的弥勒佛像摆放在架子上,拿起来,第一感觉就是非常轻,不像是这个体积应有的重量,微微一晃,里面有东西,张师傅说,为了体现里面的空,故意将珠子封在了佛像中。

轻与空,是脱胎漆器最重要的两个特点。因早期佛像或神像一般由泥塑、石雕或木雕而成,大而笨重,难以搬运,僧人或民众带神像游街多有困难,于是脱胎漆器应运而生,轻薄易于搬运,而又坚固不易损坏。虽说脱胎漆器以佛像起家,但后来已经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私人藏家手中的脱胎漆杯,以丝绸为胎,过微风而欲倒,已是做到了“轻”的极致。

张家光告诉我们,制作脱胎漆器的过程,就是以石膏做胎底,敷上麻布,反复将粗细不同的瓦灰漆泥刷在麻布上,完全干透的麻布胎体变成坚硬的外壳,用硬物敲打,里面附着的石膏胎体被震碎脱落,然后将这外壳打磨成光亮如镜、轻盈又有质感的艺术品。

既来到福州,我们又专程到仓山去看了生漆厂。厂子在一条小河旁边,规模不大,工人们正在滤漆,用一个上面装有铁丝网的器具将大块的渣滓过滤一遍,生漆接入木筒中,再倒入滤布,上绞架细滤,一桶一桶生漆翻来倒去的场面颇为壮观。

厂主拿出一个非常精致的小称,舀了一点生漆进去称重,而后拿到酒精灯下灼烧,再称了一遍。他告诉我们,这是在计量生漆中水分的比例——在未加入其他东西的前提下,含水量越少,代表漆的品质越好。好的生漆要“清如油,明如镜,照得美人头,提起钓鱼钩(用木棍翻搅后提起,细流断开处会反弹,形成鱼钩形状)”。

寻访割漆人

割漆只能在夏天进行,尤以三伏天割下的漆最好。于是我们的割漆之旅就安排在了7月。

割漆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早在原始社会,中国的先民们就开始用漆涂抹木器防腐,割漆人应运而生。这项职业充满危险和挑战,不仅需要在杂木丛生的山地里砍出一条路来行进,还要在漆树上爬上爬下收集漆液,一不留神便会摔伤。

我们此次拜访的割漆人,是60多岁的冯师傅,虽然村子里漆树很多,但割漆这门手艺却后继无人,年轻人嫌太辛苦,开农家乐或进城打工赚钱要容易很多。野生漆树的割漆人恐怕会慢慢消失,这大山里的漆树,要少一个知音了。

凌晨,我们和冯师傅一起骑摩托车进山。他一路指给我们看了很多漆树,但由于树林太过茂密,我们无从分辨。摩托车停在了小道上,冯师傅背上工具,一路用镰刀开路,“路”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不知名的小竹子,被镰刀砍得全是锋尖,加上前几日刚下过雨,山里异常湿滑,必须脚踩竹根方能行进。我们难以下脚,冯师傅却如脚下生风甩下我们好远。

冯师傅指着一棵粗壮的漆树说:“前两天这棵刚割过,这次就不割了。”于是又砍开另外一段路,找到另外一棵漆树。他拿出背上的刀,刮去树皮上依附的苔藓(苔藓会让漆树生病,而且有碍于漆的纯净度),再将树皮上原有的放水口扩大,下面割完了接着割上面,待上面割完,下面的漆液就差不多渗出了,他又下树,用带来的刷把将漆液刮入随身的竹筒内。就这样循环往复,在几棵漆树间来来回回。

冯师傅割漆的方法叫做刷把漆,是割漆方法里最累的一种,但漆液成分最好,最受欢迎。一般所用的蚌壳漆,是将漆树割出口子后,将蚌壳接在最低处,等漆液慢慢渗出填满蚌壳,第二天再来收取。如果这段时间降下小雨,雨水也就一并接在了蚌壳里,所以蚌壳漆水分较多,但比刷把漆干净些。

师傅忙活了一早上,身上、手上、脸上都是滴落的漆痕。我们一看,竹筒里只有约莫一斤左右的漆。怪不得大漆的价格一直走高,着实是应该的。

割漆人为了生存而保证漆树的休养生息,漆树则给出它最为宝贵的血液帮助人类制作器物、防治病害。割漆人与漆树达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的状态。而我们经过与割漆人的共处,也决心更加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原料,同时将它的美让更多的人知道,代代传承下去。

TIPS

脾气古怪的大漆

大漆是一种很奇怪的物质,空气湿度越大,它干燥得越快。以至于在淫雨霏霏的江南梅雨季节,漆面可能因迅速干燥而起皱。因此,漆器必须在阴房中阴干。相传,秦二世胡亥曾计划将咸阳城的满城城墙涂上大漆,以昭国力,一位聪明的漆匠说:“如果陛下能给微臣一间比咸阳城还大的阴房,大计可成。”

容易弄混的漆器工艺

成都漆器装饰以雕填为主,又分出雕漆填彩、雕锡填彩、雕填隐花等小类。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的雕漆与剔红、剔犀虽然都是在漆面上雕刻,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工艺,不可混为一谈。剔红、剔犀需上数百道混入大量桐油的红漆或其他色漆,未干固完全时进行雕刻,待完全干固再进行打磨抛光。而雕漆只需上数道纯大漆,磨好后即可雕刻,而后再在凹陷处填入色漆或泥金等。

目前剔红、剔犀工艺以北京和山西为主。

TIPS

脱胎漆器的趣事

1959年北京人民大会堂落成时,宴会厅门口摆放着两头古铜色的大狮子,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带外宾来到“铜狮”前,微笑着把狮子轻松抬起,众人瞠目结舌,总理笑道:“这不是铜狮子,是福州的脱胎漆器!”脱胎漆器有金属之色却异常轻巧,“视之九鼎兀,举之一羽轻”。

脱胎漆器的打磨

对脱胎漆器来说,反复打磨十分重要。古时没有砂纸,先人们是用木炭作为打磨工具,既费时又容易磨出划痕,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耐心和执着。

TIPS

7000年割漆史

除东北、内蒙古、新疆外,漆树在我国各省均有分布,树高可达10米,树龄可达数十年。漆树的树干被割破后会分泌出一种白色的浆汁,古人发现,这种浆汁漆在家具上能使木料具有光辉色泽,从此漆器得到了发明,至今已有七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化学油漆发明之前,先人们便是用它打扮自己的庭院家居。很多古建筑的木质梁柱、门窗上都涂有这样的生漆,可使梁柱数百年不腐。汉代,漆器进入黄金时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正是使用了生漆作为原料之故。

“漆黑一片”

每年割漆的时间都是盛夏,此时阳光充沛,水分挥发快,割出的漆质量最好。割漆人用蚌壳割开漆树皮,露出木质,将刀口切成斜形,再把蚌壳或竹片插在刀口下方,令漆液流入木桶中,以油纸密封保存。刚流出的漆液呈灰乳色,与空气接触后氧化变成栗壳色,干后呈褐色。“白赛雪,红似血,黑如铁”,就是说天然漆从液体状态到氧化干固后,色泽由浅到深,最后形成坚固漆膜的过程。古时有这样的说法:“凡漆不言色者皆黑。”今天,人们还在使用“漆黑一片”来形容夜的黑。

时间匠人的奇幻之旅

●  口述  郭鸣  ●  撰文  A.J.、武侠

自从十几年前与钟表结缘,我的人生轨迹就发生了变化。我先后旅居中国香港、德国和瑞士,追随各种制表大师学习。那些有着温度的机械装置,那些细微得几乎不可见的铜质零件,在方寸之间展示出千变万化的魔术,吸引我步步深入,穿梭在古老与现代之间。

CNT对话

制表工艺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成就感。两个时刻让我最有成就感,一个是将手工制作出的零件打磨得金光闪闪,那种感觉就像是将粗糙的原石打磨成了钻石;另一个是组装,机芯完成后,一遍一遍地尝试安装、再打磨、再安装,直到把所有的问题处理掉,每个零件都合拍,奏出和顺的旋律,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你曾在中国、德国和瑞士深度学习制表,不同国家的制表技艺有什么不同?

差异不小。德国表中,四分之三夹板比较常见,这是机械表机芯中覆盖约四分之三区域的一块大夹板,结实耐用。高级德国表往往用黄金套筒、蓝钢螺丝、手工雕花的摆轮夹板等部件进行装饰,色彩缤纷,赏心悦目,但在表盘和表壳等的装饰上相对比较简单。

瑞士表的装饰就丰富很多,会使用镶钻、玑镂、珐琅乃至马赛克镶嵌、羽毛镶嵌、细木镶嵌等各种让人匪夷所思的工艺。瑞士表的机芯多由三到四块夹板组成,以各种打磨和修饰,让机芯光彩照人。

中国的国产表最近几年还是取得了进步,也有一些品牌开始逐步登上世界舞台。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国产表与瑞士表之间的巨大差距,这个差距有技术、传统、工具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态度。瑞士的一些制表师,能够花很长时间反复打磨一枚小小的零件,许多人一辈子只在一家表厂工作,这样专注而敬业的态度,是一些国内制表师比较欠缺的。

在国外学习时,对制表有哪些新认识?

在国内的时候,我并没有认识到工具的重要性,觉得只要能用就行。到了瑞士才发现,当地人对工具非常重视,不仅质量要好,还要漂亮。瑞士制表师的技术固然优秀,但如果没有称手的工具,水平恐怕要大打折扣。但凡优秀的制表师,没有不爱惜自己工具的。

邂逅古董钟表之屋

与钟表结缘是在17年前。那年我远赴澳洲念大学,住处附近的街巷里有一家小小的古董店,深黑色店面古色古香,橱窗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古董钟表和机械工具,灯亮着,大门却总是紧闭,偶有来访者坚持着按响门铃,才会有一位60多岁的老先生慢悠悠地现身,“咔吧”一声打开门锁迎客。

我对这个地方的好奇与日俱增。当它招聘雇员的告示一贴出来,我就鼓起勇气按响了门铃。还是那位老先生来开门,额头上挂了一个镶有小巧放大镜的眼罩。他叫菲利普,是店主。菲利普的衣服很讲究,但灰白的胡须有点零乱。他把眼罩拉到脖颈处,看了我一眼,“你对钟表感兴趣吗?”“是的,先生,我父亲是个缝纫机械修理师,我对这些特别有兴趣……”菲利普和我聊了很久,大概感觉到我的诚意,而且我还能给他的中国客户做翻译,我被留下了。

刚开始,我什么也不懂,就做些清洁工作,擦拭那些古董钟。后来菲利普教我给古董钟上发条,手动调整时间,他希望客人进来时看到每只钟表都在工作。大多时候,菲利普都猫在店面后的小工作室里,像一头扎进了深海,无声无息,我一个人听着满屋钟表的声音,仿佛与世隔绝了。

有次在店里待得实在无聊,我走进了菲利普的工作室。工作室里最显眼的是一个维修台,放着各种工具,菲利普正弓着腰,皱着眉头,透过单眼放大镜和手上的一个小玩意较劲。他左手攥着一张灵巧的小弯弓,旁边连着齿轮,右手拿一把锉刀,左手拉弓,右手推动锉刀,将一个小小的圆条打磨出金色的光泽。他把那小玩意展示给我看:“使用时间久了,钟表的轴轮会有很多划痕,就是这些黑色的痕迹。打磨光后,这轮轴带着齿轮在机芯里运转就更流畅了。”从这天开始,我算是走上了修表之路。

一天,菲利普递给我一个鳄鱼皮的小方盒:“这个你来修吧。”我小心地打开盒子,里面是一个至少有50多年历史的欧式机械闹钟,有两根发条和敲打式闹铃,旧时有钱人会带着这种袖珍闹钟出门旅行。黄色的小钟已经用得很旧,走时还算准确,但闹铃已经失灵。拆开后发现,控制闹铃的那根发条断了,菲利普教我在发条断处各打一孔,将小铁条塞进洞中,两截接合固定。经过数次尝试,我终于让小闹钟再次发出了清脆的铃声。这是我修的第一个钟表,至今难忘。

有个阴天,一位绅士带着一只18K金的古老怀表匆忙赶来店里,一脸焦灼的神情,请求我们无论如何要将表修好。这只表是他曾祖父传下来的,背后烙着这个贵族家庭的徽章,有很重要的纪念意义,因为不小心摔了一下,现在已经不走了。菲利普和我将怀表打开,发现是机械部分的摆轮轴尖断了,这是个致命伤,而且,100多年过去,也找不到可替换的零件。菲利普捧着表想了很久,忽然灵机一动,干脆将断掉的轴尖磨平,镶嵌进头发一样细(0.1毫米)的钢丝,依照轴尖的粗细、长短、光滑度慢慢打磨。上紧发条后,钢丝的强度和大小都恰如其分地顶替了原有的轴尖,菲利普又将表的零件都卸下来,耐心打磨,那些斑斑锈迹不见了,走时也恢复正常,仿佛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在名医的妙手之下又恢复了健康的神采。在我看来,这就像不可思议的魔术。

在古董店打工近两年,古董钟表的精美时刻吸引着我,打开机芯,里面抛光打磨的齿轮、夹板,就像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充满了甜蜜和温暖,似乎在冰冷的机械装置里注入了生命和灵魂。一只有生命和灵魂的表,是令人感动的,也是值得尊重的。

修表台上的旅行

“我要做独立制表师!”从澳洲回国后,我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继承家族生意,而是决心学习更多制表技艺。国内找不到合适的培训学校,我便去了香港专业的钟表学校学习了两年,意犹未尽,又先后去了两个钟表强国——德国和瑞士旅居,系统学习制表的全部技艺。

在瑞士,我遇到了一位名师——独立制表人协会(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独立制表团体,汇集数十位业内顶尖制表大师)的制表大师Frank Jutzi,成为他唯一的中国弟子。2014年下半年,我来到伯尔尼郊区的小镇Wichtrach,跟随Frank学习制表。

Frank大概50多岁,瘦瘦高高,沉默寡言。他没有大师的架子,有时甚至像个邻家农人般质朴,但当你和他聊起钟表,他的眼神瞬间就不同了,言语犀利,切中要害。瑞士像他这样的顶级制表师已经不多了,很多人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请他制表或者修表。

虽然我已经学习钟表多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来到瑞士才发现,还有太多知识和技术需要掌握。钟表涉及的领域实在太广,涵盖了不同学科,很多知识是我闻所未闻的。我所掌握的,不过是浩瀚海洋中的一滴海水。

在Frank的工作室,我修过一个有着“神秘指针”的表,那是德国制表师的作品,有几十年历史,已经停摆了。正常情况下,手表的时针、分针、秒针都放在中间位置,时针在时轮上,秒针在秒轮上,连接在一个轴承上。但这只手表的中心没有齿轮,时针也没在时轮上,只在表面的玻璃壳上有一个时针箭头,客人说,随着时光流逝,箭头会自己走动!我被这种诡异的设计震撼了,这“神秘指针”背后究竟有什么机关?小心把表拆开,内部也没有秒针,只有分针。仔细观察才发现,表盘表面有两层玻璃,下部的亚克力玻璃上画了时针的箭头,玻璃的底部通过一个金属齿轮与机芯齿轮连接在一起,机芯走动时,经由金属齿轮带动玻璃表盘行走,指向正确的时间。修古董钟表,不是更换零件那么简单,必须小心揣摩每一位制表师的构思,也经常会遇到奇葩的设计。这一过程,如同是与那些伟大前辈进行跨时空的交流,令我着迷不已。

在瑞士,能看到完整的钟表发展的历史,也会邂逅从古董表到现代表的纷繁款式,犹如一场奇妙的旅程。我曾经修过一款有二三百年历史的表,将钟表、人偶与音乐盒合而为一,整点时音乐响起,表盘上的人偶开始在河边洗衣服,河水还会流动,它展示的就是古代生活的状态。

瑞士的钟之风情

Frank对我的要求很严,教导我以正确、严谨的方式来修理钟表、制作零部件。就拿打磨一颗螺丝来说,通常的做法是只打磨螺丝的上端,但Frank要求我打磨整颗螺丝,包括上端、中部和底部。一开始我很不理解,螺丝装在机芯里,人们能看到的只有上面,为什么要打磨整颗螺丝呢?Frank说,你自己很清楚这颗螺丝还有许多地方没有打磨修饰,不管别人注意的地方也好,没有注意的地方也好,都认真对待,这才是做事情的正确方式。老师的话至今依然鞭策着我,让我在制作、维修腕表的时候,力求尽善尽美。

除了将钟表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Frank还带我去逛古董市场,既能锻炼眼光,有时也能淘到价廉物美的钟表。此外,我还跟着他去了日内瓦、伯尔尼等地方,进行了一场场钟表之旅。在日内瓦湖畔,我看到了这座城市的标志——大花钟。瑞士既是钟表王国,又以美丽的花园著称,于是聪明的瑞士人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发明出花钟这种融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景观。花钟的钟面由青草覆盖,随着季节变换,花的颜色和品种都会有所不同。阿拉伯数字时标看似杂乱,实则规范地分布在指针周围,营造出别具一格的视觉体验。无论刮风下雨,花钟的指针都会像普通钟表的指针一样移动,精准地显示时间。在人们看不见的地下,一整套复杂精密的机械装置,时刻为花钟提供动力。

伯尔尼是瑞士的首都,有许多传统建筑,其中最古老的是一座钟楼。临近整点时,机械人从钟楼上面钻出来报时,吸引不少人驻足观赏。我自己制作的首只钟表作品——日月镂空钟,就是以这座钟楼为灵感,手工镂空、打磨,历经数月才完成。与机器打磨相比,手工打磨费时费力,但在细节的处理上更加到位,也更能体现传统制表的丰富内涵。

制表是一项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拆出以前的古老机芯,总会发现内部零件打磨得很精心,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都一样漂亮。这就是工匠精神,对每个细节精益求精。制表师制作出来的不仅是商品,也是艺术品,也因此才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TIPS

瑞士是怎么成为制表圣地的

瑞士地处中欧,四面被奥地利、意大利、法国和德国包围。瑞士领土面积不大,但经济发展水平却位居世界前列。13世纪,日内瓦出现了制作金银首饰的工匠, 15世纪金银首饰业已非常繁荣。16世纪,日内瓦进行了一场宗教改革,1541年通过一项法令,禁止人们穿戴装饰性的金银珠宝,不过,钟表并不在禁止之列,于是钟表业开始慢慢兴起,人们还将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融入钟表制作。1601年,日内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钟表行业公会——日内瓦制表工会。此后,瑞士其他地方的人纷纷来到日内瓦学习制表,以此养家糊口,日内瓦的制表业开始远近闻名。

第一枚怀表的诞生

第一枚怀表,16世纪诞生在德国的纽伦堡,由一个名叫彼得·亨莱因的锁匠发明。这枚怀表的形状像一只鸡蛋,因此得名“纽伦堡蛋”。尽管它的造型和后来的怀表完全不同,甚至显得有几分滑稽,但作为怀表历史上的开山之作,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TIPS

英国最牛制表师

罗杰·威廉·史密斯堪称英国最牛的制表师,制作机械表的34种工艺,他掌握了32种,世界上只有50个人拥有其制作的手表。他相信慢工出细活,别人几秒钟就做好的零件,他可能花上一个星期,不小心打个喷嚏,可能将1个月的劳动成果吹得无影无踪。全世界的收藏家都想得到罗杰·威廉·史密斯制作的手表,但就算有钱(85000英镑至500000英镑不等)也得等上8年,因为定制手表的名单太长了。罗杰·威廉·史密斯目前每年制作10块手表,他计划提高产量——每年做12块。

机械表是怎么工作的

机械表有5大机构:上条拨针机构,上发条调时间的机构,齿轮机构,擒纵机构,时间指针机构。发条收紧后释放,成为原动机构,带动齿轮机构开始运行,擒纵调速机构分擒纵机构和摆轮游丝系统,将传递过来的能量等化,传递给齿轮机构,控制秒轮的转速,从而控制时间指针机构。

TIPS

关于钟表的旅行

● 德国:格拉苏蒂

这个偏远的小镇是德国钟表业的摇篮。它在德国钟表业的地位,大概相当于景德镇在中国瓷器业的地位。现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德国钟表品牌,从顶级的朗格、格拉苏蒂原创到Nomos这样的中端品牌,都出自这个小镇。前不久,德国总理默克尔还曾造访格拉苏蒂镇,为朗格的新表厂主持揭幕仪式。

● 瑞士:汝山谷

16世纪,日内瓦的制表业兴起,一些来自汝山谷的人在日内瓦学习钟表制作,之后将技术带了回去。冬天,汝山谷下着厚厚的雪,风景虽然美丽,却不能进行任何农业生产活动。为了生计,许多人便在家潜心制表,技艺突飞猛进。渐渐地,汝山谷成为继日内瓦之后的重要钟表产地,它保留了许多传统制表工艺。

● 瑞士:拉绍德封

拉绍德封是瑞士的另一个制表圣地,也是表坛奇才雅克·德罗的故乡。雅克德罗不仅能制作钟表,还有一手制作机械玩偶的绝活,他经常把机械玩偶、音乐盒与钟表结合在一起,诞生了许多匪夷所思的作品。18世纪,雅克德罗已经名扬四海,他制作的钟表还曾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故宫现在还藏有一些他制作的钟表。雅克德罗和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制作了三件轰动性的玩偶作品——“作家”、“音乐家”和“画家”,完全为机械结构,可以看作是早期的机器人。其中,由雅克德罗本人制作的“作家”最为复杂,能够按照设定的程序用笔写字,“音乐家”能够奏乐,“画家”也能够作画。这三件作品,将人类的智慧和机械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制表师,神一样的存在

历史上,制表师曾经发明了各种匪夷所思的机械装置。在他们手中,冰冷的机械几近无所不能,上通天文,下懂地理,能算能写,还能进行艺术表演。

● 英国制表师约翰·哈里森发明航海钟

18世纪初期,人们还不能准确测量经度。在一次海战中,一支英国舰队战胜法国舰队后返航,在海上遇到大雾,迷失方向,四艘军舰撞到礁石,上千名船员罹难。这一惨剧让英国政府深受触动,意识到航海中测量经度的重要性,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以牛顿、哈雷领衔的经度委员会。牛顿是赫赫有名的物理学家,哈雷是享誉世界的天文学家,但正所谓“术业有专攻”,面对海上测量经度这个棘手的难题,两位大科学家也一筹莫展。而经过不懈钻研,制表师哈里森在1736年终于制作出第一台航海钟H1,之后又进行了诸多改进,陆续制作出H2、H3,直到H4问世,他才终于露出满意的微笑,这时已是1759年。H4随轮船在海上航行了81天,总共只慢了5秒钟,是当时最准的机械钟表,它为海上测量经度立下了汗马功劳。

● 瑞士制表师皮埃尔·雅克德罗发明最早的机械电脑

近300年前,皮埃尔·雅克德罗发明了通过齿轮协作的自动机制——“作家”。它采用了5000多个零件,能通过程序设定来控制一个会动的人偶亲手写下任何一句拉丁语系中的文字语句,法语、德语都可以写。玩偶用的是鹅毛笔,写完一行会自己蘸墨水,写作的时候,头部和眼珠的活动惟妙惟肖。

● 瑞士制表师安托·法布尔发明八音盒

1796年,安托·法布尔发明了圆筒型八音盒,高度仅10厘米左右。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八音盒,同时也是一只实用、豪华的纯金图章,转动图章上部的环上发条,底部内藏的八音盒便开始演奏。这个发明的原理是“圆筒装置和调好旋律的金属梳齿通过金属片弹拨来演奏音乐”。

猜你喜欢

和服制表漆器
Semer la graine de la transmission du 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
内外兼修
行星卫星公转自转
2021年6月我国主要稀土产品平均价格
日本伝統文化が中日の若者への影響――和服を中心に
投融资关注榜(2018.11.16-2018.12.15)
漆器收藏三问
和服是如何演变的
和服是如何演变的
如何辨别新老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