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谈编辑和校对跨越职责界限的责任承担

2016-01-19刘大丽

出版参考 2015年12期
关键词:正误原稿书稿

刘大丽

在编辑与校对工作职责的协调中,如何实现兼容并蓄、互补共担,从而提高图书质量,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热词:编辑 校对 职责界限 图书质量

随着图书市场读者需求的变化,图书出版环节中对编辑、校对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编辑的工作已经不再是仅仅围绕书稿展开,而是从选题策划开始,就需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特定的目标市场。在工作外延不断扩大,工作内容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保证图书内容的品质和图书质量牵挂着众多出版人敏感的神经。笔者所要说的就是在编辑与校对工作职责的协调中,如何兼容并蓄、互补共担,共同提高图书质量的问题。首先从编辑和校对的工作职责谈起。

编辑工作的职责

编辑工作是图书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环节相互联系、制约、促进,具有严密的整体性,而每一个环节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编辑在全面了解书稿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对书稿的政治倾向、思想品位、学术或艺术价值、结构体例、文字水平表明自己的看法,提出审读修改意见。由此可见,文字编辑的职责就是对书稿内容、文字、语法、格式、标点的审核、加工、确定。随着出版业的发展,编辑工作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编辑工作不再是仅仅围绕书稿,而是需要把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图书市场的变化;另一方面,有些大社的编辑工作分工也有细化、专业化的趋势,较之传统的“大编辑”又分出了文字编辑、策划编辑、美术编辑等等,即侧重不同的工作层面,重点更加突出。

校对工作的职责

校对是对编辑加工后的稿件进行检查校正,是编辑工作的一个延续,是书稿印刷之前的最后把关工作。传统的校对工作,要求的是对原稿负责,忠诚地忠实于原稿,即“校异同”。随着电脑的普及,原稿电子文档化的普及,原稿本身带着各类、有时甚至是大量差错被生成清样(即校对用的校样),此时,若再采用“校异同”的方法校对已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此时校对的职责就转为“校是非”,校对工作的难度因而大大增大。排版技术的进步,扩大了校对工作的外延,校对工作方式也从传统的折校转变为更多地运用通读方法,对校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读文字的正误、语法的正误、史料的正误、观点的正误已经成为校对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责任内容,仅仅忠实于原稿的校对方法,已经无法胜任今日校对工作。从“校异同”到“校是非”的转变,对校对工作从业人员的学识技能要求的提高,恰恰与编辑工作的细化、专业化的趋势相反,校对工作外延更广了,工作职责扩大了,对工作的要求自然也就随之提高了。

编辑与校对工作中的互补与提高

就书稿而言,所谓编辑工作从校对做起,校对需向编辑靠近,实质上说的就是编辑和校对的关系。编辑工作阅读书稿,是句子到段落到全文的总体把握,其基本阅读单位是句子,关注的是表述事件、人物、态度、观点的正误,是对书稿宏观总体的判断;而校对时的阅读是以一个一个的字、词、标点符号为阅读单位,力求发现的是其中细微的差异。校对需向编辑靠近,实质上说的就是编辑和校对工作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兼容关系。校对最需要具备的是敏感的“问题意识”,这不是说要草木皆兵。能够勤于查疑、勇于质疑、善于释疑,需要的是学识的积淀和经验的积累。笔者某日阅读医书,出于职业习惯,一行“辨证论治话‘肾虚”的文字让我心生诧异:是“辩证”还是“辨证”呢?继续往下看均是“辨证”,是编辑粗心还是另有出处呢?于是,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发现“辨证”竟同“辩证”。再上百度查询,“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又称辨证施治”。问题解决了,知识也增长了一点点。这就是工作中的因“质疑”引出的学习和积累。

校对工作的一部分工作包含于编辑之中,许多出版社培养编辑,首先是从学习了解校对工作开始,现在一些出版社对新人的培训也是编校一起,原因也是缘于此。一个优秀的编辑能够在工作中自觉地承担起部分校对工作的职责,在编辑加工书稿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对书稿中的错误文字、观点、语法、修辞、逻辑等随时进行修改。由于工作侧重点的不同,编辑工作中修改文字错误不是工作重点,只是顺便而为。而对于延续编辑工作的校对来说,对具体文字、标点、格式更仔细的检查阅读是工作核心内容,关注的是具体的一字、一词、一个数据、一个引文等的正误,工作中需要进入一种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的专注状态。校对过程中既要尊重编辑的劳动,又不能在自己熟悉的工作中自以为是“想当然”。人无完人,在浩瀚的文字海洋,谁都不免有遗漏,提高图书的出版质量需要各环节间的协同作战,无论在哪个岗位心中时刻装有“为读者服务、对读者负责”十个字,就会有甘为他人做嫁衣的胸怀。每人把好自己的工作关,编校的矛盾就少了;每人把好自己的工作关,图书的质量就有保障了,编校质量就提高了。

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一个出色的校对员,文字功底或许比编辑要强很多,这是由于工作侧重点不同且日积月累形成的。校对是继编辑对书稿加工后,再从字里行间寻找出隐藏其中的各种差错,对书稿观点的表述一般不发表意见,只对书稿中具体细节错误做敏感的捕捉。但有些书稿经作者、编辑审订后确实存在观点错误,甚至有些是较严重的错误,而一个负责任、有水平的校对对此是绝对不会视而不见的。这个过程体现的是校对员对文字高度的分辨力和驾驭力,对书稿中知识层面和观点正误的判断能力。校对是出版物文字质量的最终把关环节,其最终目的就是把文稿中的错误消灭在印刷之前,对于有些编辑毛糙了事把自己该承担的工作直接交给照排,或是直接转给校对的不负责任的表现,校对在最后环节义无返顾地担当起自己应付的责任,这体现出的是校对员一生默默努力、不懈追求、无私奉献的品格。

工作责任意识,说到底就是质量意识,事关出书质量,无论哪个环节只要有疑虑,不考虑是谁的工作职责,都要有较真到底的精神。编辑与校对的工作是你中有我,我中含你的工作关系,这一点较之传统的铅字排版时期表现得更加突出,职责也越发不能明确划分。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图书质量,需要工作中勇于打破职责界限,彼此都有多付出一点的精神。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以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即编辑书稿加工中不排斥“顺便”的校对工作;校对工作中若发现编辑的遗漏问题,也要积极予以订正处理。编校之间要包容和谐,既不互相推诿,又彼此在处理问题中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提高。

做一个合格的出版人,无论是编辑还是校对,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应是一生不变的追求。曾在公交车上见到过这样一对老人:老先生手上拿着一部刚刚排版出的书稿清样,不时地与身边鬓发已经花白的夫人指点谈论。老夫人更是为文稿的即将出版而欣喜得满脸洋溢着快乐。她轻抚着那份清样,喃喃地像是自语、又像是对先生说:“你看排得多漂亮呀!字漂亮,版式也好看。”虽然好多年过去了,可我眼前还是时常浮现出这对老人的画面,隐隐地感到一个出版人的责任。老人家手上的书稿是他毕生研究的心血结晶,无论编辑还是校对员,无愧于作者,无愧于读者是职业的责任,让作者一生的心血经过我们的润色加工成为完美无瑕的精品面对于读者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系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正误原稿书稿
环境史衰败论叙事的正误及其评判尺度
Hollywood
戈公振《世界报业考察记》校读记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判断正误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中央圖書館”所藏甲骨文字原稿
订 正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正误辨析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