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穿戴,引领新闻信息生产新方式

2016-01-19罗凰凤

出版参考 2015年12期
关键词:眼镜传统媒体智能

罗凰凤

智能穿戴作为信息载体将成为一个全新的媒体介质,由此也会改变新闻生产的流程和生态。

热词:智能穿戴 新闻生产 生态

2014年,Google Glass(谷歌眼镜)是个热词。

据说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可穿戴的云端非手持设备,因为契合媒体工作的特殊性,首先在媒体领域进行试验。

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钱江晚报》的前方报道团队专门配备了高大上的谷歌眼镜,炫酷之余,整个团队在采访方式上也作了全新尝试。

谷歌眼镜只是一个先锋,尽管它有很多不尽完美的地方,但是由此引发的关于革新传统新闻报道方式的话题却一直不绝于耳。因为它身上,承载着业界对可穿戴设备的各种期望。

未来,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使用体验的改善和成本的降低,可能促使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或者多个可穿戴设备,智能穿戴作为信息载体将成为一个全新的媒体介质,由此也会改变新闻生产的流程和生态。

体验:谷歌眼镜很炫很体贴但不完美

什么是谷歌眼镜?简单介绍一下:它能通过WiFi上网,通过说话、眨眼等就能拍照、录制视频。一副谷歌眼镜售价至少1500美元。谷歌内部人士表示,谷歌眼镜能拍摄500万像素的照片,能使用谷歌和第三方为谷歌眼镜定制的应用。

佩戴如此智能设备的媒体,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只有《钱江晚报》一家,不仅体现重视度,也被冠上“高逼格”。因此采访期间,很多同行也围观拍摄,《钱江晚报》谷歌眼镜报道团组图也一度在网上盛传。

谷歌眼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减负”。无需背着大堆设备四处奔波,只需两手空空前往新闻现场,我们可以一边记录,一边观察,如果看到有用、有趣的场景只要说一句“OK,Glass”,就能自动拍摄。唯一的问题是,英文发音标准它才听得懂,因为没有中文操作界面。

除了解放我们的双手,谷歌眼镜还能潜入一些私密的地方报道,不容易引起被采访者的提防、警惕。

比如互联网大会期间,那些互联网大咖们都吃什么?这个问题很多人好奇,开幕前也曾流传出一份宴会菜单,但最终没有权威发布,酒店方也守口如瓶。酒店的安保非常严格,如何突破重重防线,谷歌眼镜立了大功。那天,记者一路寻到酒店厨房。厨房很大,外面的大开间是食材准备区,眼前那满满的、堆成小山状的食材简直可以用霸气来形容……旁边还有一位类似领班的工作人员手上一直攥着一张单子,记者使劲瞄了瞄,看到一排“11月19日中午午餐”的字样,还没等门口的工作人员反应过来,这些食材画面都已经统统收入谷歌眼镜中,有图有真相,独家揭秘大佬伙食稿也就出炉了。

从采访的角度,记者不用时不时低下头看电脑屏幕,不用埋头记笔记,可以一直微笑着与采访对象交流。这样不仅可以缓和采访者与被访者之间的气氛,也会让新闻更加真实可靠。

另外,谷歌眼镜也打破传统媒体的条块分工,有利于全媒体记者的培养。本次报道中,前方团队戴着谷歌眼镜采访的素材第一时间发回到编辑后台,再发送到《钱江晚报》的微信、微博和报纸平台,而不是单纯呆板的文字素材。

不过,毕竟是一款全新的产品,谷歌眼镜仍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

目前谷歌眼镜只有普通版,带墨镜片和透明片,没有近视镜片,眼睛近视的同事感觉特不方便。另外,谷歌眼镜目前并不支持高清摄像,这让人难以接受。更糟糕的是,其对焦功能非常差劲,如果要拍一张清晰的照片,有可能需要不断调整谷歌眼镜的位置。还有,谷歌眼镜不能放大,很多动态画面呈现不清。

更重要的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谷歌眼镜说好的实时传输、即时发布图片和视频等核心功能,因现场网络不畅之故效果不太理想。

思考:传媒步入“小轻快”时代

相比以往各种盛会报道中,记者“身背肩扛手提”“长枪短炮”等身影,一些采访“神器”也悄悄进入了观众视线。

2014年5月,美国记者肯尼(Kenny Zhu)用谷歌眼镜拍到了一些朝鲜照片,是全世界第一次用可穿戴设备拍摄到的朝鲜照片,其中有很多照片朝鲜官方从不允许拍摄,他也因此被网友戏称“不怕死”。尽管这些照片和之前公布的朝鲜照片并没有太大不同,但由于是从第一人称视角拍摄的,拍摄位置不会刻意调整,观众仿佛能够亲身体会到游览这个神秘国度的感觉。

美国“老兵联合新闻网”(Veterans United Network)记者莎拉-希尔(Sarah-Hill)对此曾发表文章称,谷歌眼镜有望彻底改变新闻报道的方式,但要想和录音笔、照相机一样成为新闻工作者的标准配置,还需要在电池续航时间、操作方式、拍照、视频直播方面进行加强。

谷歌眼镜是否会成为新闻记者必备利器?这个结论目前很难下,但可以肯定的是,类似的采访神器将越来越受用。

最近几天,有两张图在微信朋友圈被频频刷屏,一张是国外记者拿着自拍神臂架住手机,手持话筒在街边报道,另一张图是凤凰卫视记者也拿着自拍神臂和话筒进行报道,并和演播室主持人互动。没有庞大的直播车,没有卫星电话,也没有摄像大哥奔波忙碌的身影,一个自拍神臂加智能手机,就能把现场直播做好。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现,意味着新闻信息生产和媒体传播已进入“小轻快”时代。新媒体崛起,最大的优势是“快”“轻”“社交化”,光就采访工具上来说,谷歌眼镜等智能穿戴设备可助一臂之力。

较之传统媒体,智能穿戴设备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不言而喻:①实时。迅速记录信息,然后第一时间传播信息,即时、迅速,现场感强。②立体。内容形式多样,个性化突出,包括图片、文字、声音以及视频画面等。③互动。及时了解用户需要了解的信息,用户看到信息后立即反馈。

而对一个记者来说,以谷歌眼镜为代表的智能穿戴设备还将改变新闻报道的生产方式和呈现方式。记者能将看到的信息实时传递给受众,让受众用“第一人称视角”看到新闻现场的各种细节。另外,智能穿戴设备能帮助采访者到达之前没办法进入的环境,比如危险的战地报道,森严的医生手术室。这在国内外都已有案例。

不过,对待谷歌眼镜等神器,业界爱恨交织。侵犯隐私一直是可穿戴设备备受诟病的地方。美国加州的一位朋友告诉笔者,去年4月份,当地就有记者因为佩戴谷歌眼镜采访被袭击。其次,谷歌眼镜等智能穿戴的费用比较高,动辄每副上万元人民币,这对传统媒体是笔不小的投入。

未来:融媒体时代,智能穿戴倒逼传统媒体升级

谷歌眼镜诞生之初,曾有业内人士信誓旦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谷歌眼镜将真正颠覆整个新闻报道的方式。

显然这个结论言之过早。在毫无外部征兆的情况下,谷歌公司正式宣布,1月20日之后其官网将不再向个人用户出售谷歌眼镜(探索版)。但是,这并不妨碍各行各业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热情,大肆投入。

据美国科技网站Business Insider预测,目前全球可穿戴市场规模为30亿-50亿美元,未来2-3年将增加到300亿-500亿美元。而随着4G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中国的可穿戴市场也将迎来爆发性增长。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6年可穿戴设备将快速增至7350万台,预计销售额达 169.4亿元。可穿戴设备是很大的一块市场蛋糕。

智能穿戴代表新技术、代表先进的新闻信息生产的发展方向。借助于谷歌眼镜这样的可穿戴设备,新闻行业正在快速演进,新闻内容可以在瞬间通过记者的眼镜制作和传播。这一点,很多同行都有同识。

从平台和工具的角度来看,智能穿戴并不是传统媒体的竞争对手,反而将是传统媒体改善当前困境、跃向新媒体时代的全新利器。

智能可穿戴设备,对于传统的传播逻辑和生态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

首先,传统媒体作为新闻内容的生产供应商,一直担当着从采访、生产再到传播、反馈的全环节,而在智能穿戴时代,对采编人员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记者既能采访、会拍照、会拍视频、会剪辑创作,又要掌握智能穿戴设备的新闻发布技能;编辑将成为信息的核实者、把关者。因此,智能穿戴时代,将促使采编人员从单一的思维转向多元开放的全媒体思维。

其次,新闻话语权方面,伴随着可穿戴设备等强大工具的出现,将会涌现许多“自媒体报道员”,他们以独特的第一人称画面报道新闻。简单地说,智能穿戴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现场零距离的大众传播,突破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传统媒体应在内容优势的基础上,发现和运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媒体属性,基于智能穿戴的传播特点和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好自身的社会资源、社会公信力,在智能穿戴设备的新闻传播中做到有效整合融合。

不过,在新闻信息生产迈向智能穿戴的道路上,并非一路坦途,需要两个突破口:第一,整合传播渠道,扩大受众范围,要以多种终端载体实现内容产品的细分和分流。第二,嫁接智能穿戴新技术。传统媒体在权威性、公信力、内容深度、评论深刻等方面的优势依然非常明显,同时要积极采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在新闻发布与传播中的新技术,使最新的新闻及时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让传统媒体乘上智能穿戴新技术的快车。

(作者单位系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钱江晚报新媒体中心)

猜你喜欢

眼镜传统媒体智能
眼镜布不是用来擦眼镜的
眼镜为什么打了折还那么贵
都是眼镜惹的祸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