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视化表达:网络时代的必修课

2016-01-19周安琪

出版参考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可视化信息

周安琪

对于新闻传播者而言,数字化平台上的新闻出版早已不只是单一枯燥的内容公告,而是通过可视化表达,来完善读者的阅读体验、提升新闻信息传播的力度。

热词:可视化 网络时代 阅读体验

2014年,财新网制作出品了一条数据新闻《青岛中石化管道爆炸》,新闻图集利用前线记者获取的即时采访信息,以卫星定位技术将记者所拍照片标注于地图上,让读者快速、直观、动态地知悉各爆炸点的地理位置、爆炸时间与伤亡情况。该新闻一举夺得亚洲出版业协会(SOPA)卓越新闻奖,成为中国新闻史上首个由程序员摘得新闻奖的案例。新闻业界不得不承认,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制作理念、提取信息的角度和呈现形式均已产生了深重的变革。当代“数字原住民”对新闻信息的接收方式以及消费需求亦发生了巨大改变。因此,对于新闻传播者而言,数字化平台上的新闻出版早已不只是单一枯燥的内容公告,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报道策划的方式,来完善读者的阅读体验、提升新闻信息传播的力度。

一、“读图时代”与新媒介诞生

相比于文字,图片在理解上具有跨地域、跨文化的特征,尤其适合当今全球信息资源互通的新闻环境。纸媒时代,人们已经努力通过“图解”“图说”“图例”等方式让纷繁无序的信息能够简捷地被了解。但彼一时的“图文并茂”,图文之间还是相互补充但又相对独立的信息载体。而此一时的“读图时代”,图文已不再分立,在可视化表达中的权重亦产生了改变,图与文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缺一不可。

毋庸置疑,可视化表达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互联网这片沃土上相关技术的进步。H5技术的兴起,CSS3、JavaScript等技术的日臻成熟是可视化新闻实现的前提条件。此外,微信、微博等以碎片化为特点的传播渠道迫使传统新闻必须适当“缩水”以适应新的传播环境。一度流行的微博,只有140字的文本输入限制让很多新闻媒体感到头疼。于是,媒体人开始在微博的“九张图片上传权限”上做文章。一篇短小的微博却能附加九张图片,如果能以图片的形式呈现新闻内容,那么其中能够搭载的信息量是惊人的。

然而,简单将“可视化表达”看作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风尚是片面的。麦克卢汉的著名理论“媒介即信息”,认为每一种媒介都暗含意识形态的偏向。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和壮大都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走向和生活态度。因此,“读图时代”的兴起并非偶然。当PC端和移动终端成为读者阅读的新选择,当大数据时代的信息过载成为了读者的新负担,“可视化表达”表征着用户对于阅读体验、新闻内容可读性、新闻形式趣味性、新闻价值的可发掘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视化新闻既可适应碎片化阅读的潮流,又能同时满足或概览或深挖或专业统计、关注及时更新等形形色色的读者需求。它不仅是技术迭代的产物,更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英国知名媒体《卫报》开可视化数据新闻之先河。2009年3月,《卫报》成为全球第一个成立数据新闻部的报刊企业,引起了国内新闻业界的极大关注和紧密跟随。尽管我国传统媒体的可视化新闻开发与出版还处于初期阶段,但也已有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例如2013年10月成立的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将数据应用于新闻采编和图示化的呈现;2014年8月,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了可视化读图栏目《话图侠》,以图形呈现新闻情境,借力于数据阐述新闻内容;中国广播网官方微信“央广新闻”公众号,定期向用户推送“一图读懂”的系列长图,深入浅出地解析国家政策、解说新闻热点。此外,各地市传统报业也纷纷试水新闻的可视化,力图使之成为纸质新闻的有益补充。例如《钱江晚报》每周推出的“图视绘”专版、《京华时报》的“京华图解”栏目、《新京报》的“新图纸”、《华商报》的“数之道”板块、《东方今报》的“有图有真相专版”等等。上述可视化新闻报道的选题策划、数据拣选、视觉效果都令人耳目一新,给新闻注入了别样的活力。新闻的可视化表达正从“锦上添花”的亮点逐步内化为新闻本身,尤其是数据新闻中。

二、“大数据”与可视化表达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新闻媒介与内容提出了高要求。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爆炸,使读者迅速从信息饥渴转变为信息过载。海量的大数据,同质化的重复内容反复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超越了读者的阅读需求与能力,极大地分散了读者的阅读注意力,让其迷失在蜂拥而至的信息流瀑中。然而,未经处理的大数据本身对于个体读者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大数据+选择”,才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数据,赋予数据最基本的意义;“选择+分析”,让数据通过数字出版人的消化,展现出其背后所包含的有效信息;“分析+推理”,更进一步体现了新闻编辑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将数据的意义进行深度挖掘和升华;而“推理+幽默”,则赋予新闻活力和新的生命力,让新闻更接地气,在传递客观事实的同时,提升阅读的愉悦感。集上述“精加工”之大成,正是新闻可视化表达的独到之处。

在“点击即可发布”的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难度大大降低,各个新闻客户端的新闻签发速度相当,抢占“时效性”已不是新闻媒体间竞争的重中之重;在新闻体量巨大的网络环境,如何把新闻做得有深度、有趣味,才是增强用户粘性的核心。

大数据时代,用户阅读习惯已发生不可逆的改变。微软公司做过的一项研究证实了人们注意力保持时间下滑的说法。报道称,在2000年时,人们注意力持续时间的平均值是12秒钟,而到了2013年就急剧下滑至8秒。智能手机被认为是罪魁祸首。当我们习惯于在公交车、地铁、排队的碎片时间拿起手机浏览时,我们逐渐失去了整块的阅读时间,失去了安静的审思环境。无论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在哪里,我们都应思辨性地接受这一变化。集中精力的时间减少,促使人们养成快速接收信息的能力、短期记忆力和多任务处理能力;同时,这一改变也要求信息提供方不断改善信息的呈现形式和传播模式,使尽可能多的内容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被读者消化。施拉姆在其著作《传播学概论》中说:“人们选择媒介的行为与可能获得的报偿成正比,与费力的程度成反比。”因此,读取信息的难易程度,同等时间内获取的信息量就成为了用户所关注的重点。抓住了眼球,就能提高用户的粘性。简明扼要的可视化表达肩负这一重任。

新媒体环境强化了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知情权和话语权意识,人人都有成为新闻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可能,UGC(Users Generated Content 用户生产内容)成为了时下热词。因此,网络上或社交媒体中呈现的新闻形式大多是具有“草根”属性的,这类新闻更善于挖掘新闻背后的隐藏信息和新视点,更勇于挑战新闻中所涉及的敏感点,更倾向于展现强烈的社会人文关怀。要适应这样的新闻环境,新闻出版人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扭转传统新闻“上帝视角”的形象,淡化新闻媒体给人的“官方”色彩,避免因“客观”而缺乏“温度”。要让新闻走上一条平民化、亲民化的道路,深入浅出、幽默活泼的可视化新闻可作为数字化新闻出版最“接地气”的选择。

财经新闻中生硬、冗长的数据堆砌,常常让读者望而生畏;长篇大论的分析报道更容易使读者感到兴趣寥寥。针对这一情况,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条创新性的H5动态新闻:“百秒速览一季度中国经济”,走出一条新闻报道数据可视化的探索之路。“百秒速览”中每张数据表格都配备一个动态页,用其中的图片解释该数据的主题。阅读完毕后,上滑即可依次进入下一页。同时,设计者一改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将单一的条状丰富为具体的形象,让读者可以根据偏好来选择通过图片或文字理解数据(见图4)。如此,通过对新闻的界面和阅读模式进行交互设计,让新闻产品和它的阅读者之间建立一种有机关系,从而可以有效完善读者的观感。

这种交互性的设计,将枯燥抽象的文本和数据转化为层次丰富、重点清晰、趣味易懂的可视化和交互式形态,不仅突破了传统上文字为主的表达方式,也突破了长期以来静态图表为主、缺乏交互和动态信息的呈现模式,使得新闻专题“动”起来,“活”起来。新闻的最后,编者附上了一段纯文字性的总结,概括阐述了一季度数据所表达的意义,体现的问题,产生的影响和未来的应对策略,让这条动态新闻回归严肃主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相较于传统文字加图片的新闻,可视化新闻具有提高传播效率、加快阅读节奏、实现交互功能、增强阅读趣味、丰富信息维度、降低阅读难度、促进二次分享等优势。

三、可视化,新闻人才必备的新闻理念

在不久的将来,HTML5、CSS3、JavaScript等技术手段或逐渐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必须掌握的技能,而“可视化”则应成为新闻工作者必备的新闻理念。

当前,可视化数据新闻团队主要由三种人组成:新闻人才、视觉设计师和程序员。三方在新闻生产流程中是合作和互动的关系。视觉设计者根据新闻文案设计图形,同时应与程序员保持高效的沟通,以便评估开发成本、修改设计方案;同时,在程序编写的过程中,程序员也可能会根据需求反向要求数据或文案方面的补充。因此,整体方案的敲定过程中,三方同步工作,不存在上下游的关系。但是合作的过程比较耗费时间,对于人员数量要求也比较高。好在目前还处于新闻可视化发展的前期阶段,对于时效性的要求不会很高。当一手消息以传统新闻形式发布后,数据新闻团队有比较宽裕的时间将新闻结合数据进行可视化的呈现。

在新闻的可视化发展如此迅速的趋势下,优秀的数据新闻人应当既有新闻编辑功底,又有视觉化设计理念,同时也要了解编程技术知识。由于目前高校内文理分科的现实状况,这样的复合型人才还很少。高校还未跟上形势的变化开设针对数据新闻编辑制作的实验性专业,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的培养。因此这是一门需要补修、自学的必修课。

对于已经入职的网络新闻人才,应该充分认识到可视化表达是新闻数字化出版的未来趋势,在实践中补课。当然,重视可视化这种信息的加载形式,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新闻内容的重要性。一方面,大数据的可视化新闻可以形成一定的数字逻辑,生产出具有特色的独家报道;但另一方面,并非所有的新闻都适合数据化、可视化的表达,也并非所有文字都可以被图片和数据所替代。对于新闻来说,内容永远是核心竞争力。客观的报道、精准的分析、犀利的视角,组成了新闻的内在灵魂。

对网络新闻人才而言,不仅需要了解可视化这一新的编辑手段、新闻表达方式、传播技巧,还需要在实践中掌握其用在什么场合、什么时候,怎么用,为什么用等知识。学习、思辨、创新、实践,是新媒体人生存竞争的“胜经”。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广电集团新媒体中心)

猜你喜欢

可视化信息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