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
2016-01-18
经济发展现实矛盾助推双重调整
卢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2016年将是中国经济双重调整的攻坚之年、阵痛之年、谋求突破并最终走向决胜之年。就其实质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现实矛盾助推双重调整的关键举措,也是中国针对后危机时期经济困难的求解之道。
就此提出几点探讨性建议。一是需重视保障退出企业的普通员工利益,市场出清与企业退出应优先妥善解决拖欠员工薪酬以及其他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可加快推进农地体制改革赋予农民宅基地流转权,以更好实现房地产去库存与扶持新市民城市化目标,并为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创造合理政策条件;三是在目前面临粮食第四次相对过剩形势下,应当因势利导把粮食和农业政策调整作为结构性改革的有机内容;四是对超预期小概率事件冲击未雨绸缪。(1月4日)
外汇交易时间延长,外汇市场改革更进一步
梁红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6年1月4日起,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时间由北京时间9:30-16:30延长至23:30,但仍沿用16:30成交价作为当日收盘价。同时,人民银行还进一步引入合格境外主体,但在现阶段,进入主体主要考虑符合一定条件的人民币购售业务境外参加行。相关举措旨在方便SDR体制的运作,但也有利于中国外汇市场的长远发展。往前看,我们预计更多的境外机构将获得中国外汇市场的参与资格。
就市场影响而言,我们预计:在岸与离岸间汇差逐渐收窄;人民币汇率呈现更多(温和)波动,尤其随着市场参与者主体的多元化;对冲外汇风险越来越普遍,市场参与者逐渐适应波动,改变过去单边一致预期升值或贬值的状态;中国外汇市场或迎来快速发展(尤其从交易量上看),这对于擅长外汇交易、有跨境能力的金融机构而言将是难得的机遇。(12月24日)
证券交易所制度须进行三项改革
杨成长 申万宏源首席经济学家
与典型的西方证券交易市场相比,我国在证券交易所制度上必须要进行三方面改革。
一是必须要划清政府行政监管机构和证券交易所的关系,恢复证券交易所作为社会中介机构和证券交易市场核心组织者的身份和地位,保证证券交易所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和自律监管上的职能和权力,强化证券交易所对证券交易市场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恢复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商的传统关系。让证券商成为证券交易所制度创新的推动者和运营效率的监督者。同时,强化证券商在推动证券市场交易和维护交易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允许证券交易所之间的适度竞争,并通过竞争形成合作关系。害怕混乱,预先设计了各个市场的层级和边界,最后只能导致更加混乱的局面,或者是只能靠行政权力来维护这种僵硬的市场结构,而无法利用市场自身的活力和动力。(12月30日)
高水平供给管理势在必行
贾康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在当下供给侧改革的讨论中,似乎容易出现极端化(如否定需求侧的重要性)、表面化(如只认为是概念求新、语言游戏)、简单化(如只强调减税)、情绪化(如指摘不同观点者的动机),也很难避免简单化贴标签的倾向。鼓励创新的阶段,要先少谈一些主义,多讨论一些问题,特别是讨论真问题,有深度的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调控中反周期的政策实践主要是在需求管理框架下的,有巨大的成绩,但是延续主流经济学教科书和仿效发达国家的思路继续贯彻较为单一的总量调控反周期操作路线,随着近年来的矛盾积累和凸显,已经日益表现出其局限性。
今后,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率下台阶,资源环境制约和收入分配等人际关系制约,已经把我们可接受的所谓运行状态的“区间”收窄了,较高水平的理性供给管理的有效运用势在必行。(12月31日)
监管层仍需放松货币政策
赵扬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2016年会有四次降准、两次降息,但是不太可能因为降准、降息就刺激经济增速明显回升。中国现在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机制还是依靠固定资产投资,但过剩产能和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比较明显,因此降准、降息也很难刺激投资增长。然而,目前仍需要监管层放松货币政策,因现在企业债务较高,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是货币政策的放松效果不太容易体现在增速回升上。
财政政策更多是通过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体现出来。融资方面:一方面,2016年的政府预算赤字或会有所扩大;另一方面,一些政策性银行2016年可能会对基建投资提供更多的支持。从这方面来看,财政政策整体还是呈现一个宽松的态势,对经济增长的刺激力度有限。不过,一些公共预算之外的财政行为则可能出现收缩,土地财政收缩的可能性较大。(1月1日)
发达经济体温和复苏,新兴经济体继续调整
鲁政委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从当前态势观察2016年的全球增长格局,总体状况预计会是:发达经济体在温和复苏的路上,而新兴经济体总体继续调整。
然而,与前几年仅仅是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分化不同的是,现在新兴经济体集团内部也开始出现分化:在新兴经济体整体继续放缓的大背景下,印度、墨西哥、波兰这三个分别位于不同大洲、增长状态迥异的新兴经济体,自2013年见底之后,也已经走上了持续复苏轨道。
新兴经济体增长态势的内部分化暗示着,单纯全球经济低迷这个被援引了8年的大背景,已越来越无法作为当前中国经济持续低迷令人信服的托辞。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间的结果,各个经济体不同的政策选择,正在导致彼此之间增长路径日益分道扬镳。
数据分析发现,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复苏序列,几乎严格遵循了“谁先贬值谁先复苏”的“艾钦格林-萨克斯次序”。(1月4日)
中国经济压力仍大盈利趋紧
任泽平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考虑到中国经济还未真正经历出清和去杠杆,2016年经济下行压力仍大,企业盈利可能会比2015年差。供给侧出清的压力越来越大,体制的刚性约束所能兜住的时间有限。受益于消费升级和创新创业,新兴行业继续快速成长,但尚不足以填补传统行业衰退留下来的国民经济核算缺口。
无风险利率还有一定空间,比如10年期国债从2.8%降到2.5%左右,但是相对于从2014年初的4.6%一路下降到2015年底的2.8%,其空间已然不大,除非出现出清导致的经济深蹲。
从风险偏好的角度,2016年将面临两种可能:一是改革继续以现在的节奏和层面推动,难以再现超预期的提升风险偏好;二是如果真要大规模供给侧改革落地攻坚,当年一定是资金链和就业阵痛最大的,后面随着风险的释放、政策的友好和微观调整适应,才可能逐步恢复风险偏好,先破后立,破是阵痛,立是红利。(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