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词分析法的我国翻转课堂研究现状分析
2016-01-18赵磊磊,赵可云,徐进等
基于共词分析法的我国翻转课堂研究现状分析
赵磊磊,赵可云,徐进,芦佳莹
(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山东日照276826)
摘要:利用共词分析法对中国知网所收录的我国翻转课堂相关学术文献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国内翻转课堂领域的研究主题主要涵盖“基于翻转课堂的实验教学”“翻转课堂背景下的师生角色”“翻转课堂与教育变革的关联”“翻转课堂视域下的课程设计”“翻转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个性化学习”“信息技术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翻转课堂的本体”等方面。国内翻转课堂学术研究仍需不断深化和拓展。
关键词:翻转课堂;学术文献;量化研究;共词分析法
一、引言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这一理念,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1]。然而,翻转课堂真正得以大范围地推广,与可汗学院的兴起密切相关。萨尔曼·可汗创办的在线免费视频课程网站(即可汗学院)为学习者提供了涵盖众多学科的大量教学视频,让学习者可以自主安排时间去学习所需材料。可汗学院的“教学视频”受到无数学习者的喜爱,它克服了实施翻转课堂的重要障碍,大大降低了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实施翻转课堂的门槛,从而推动了翻转课堂的普及。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近年来在我国教育领域也日渐流行,得到了诸多国内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被誉为“一场颠覆性的变革”[2]。鉴于翻转课堂对于我国教育变革的重要意义,本文尝试以国内翻转课堂研究领域的相关中文学术文献为数据分析对象,利用共词分析法对已有翻转课堂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和反思,找出目前我国翻转课堂研究的不足,以期为今后翻转课堂的实践发展和学术研究提供参照。
二、研究过程
(一)数据来源与准备
以“主题=翻转课堂”AND“来源类别=CSSCI”为检索表达式,在CNKI(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间为2014年10月25日,共计检索到96篇文献,去除会议通知、期刊通告等非学术文献,得到80篇有效学术文献。将80篇有效学术文献的文献题录数据(包括作者、关键词、期、摘要、作者单位等文献信息)以NoteFirst的形式导出,以便查看和进行数据统计。本文主要采用共词分析法(包括共词聚类分析法和战略坐标分析法)对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现状进行整体探讨。首先利用BICOMB(即书目共现分析系统)对80篇学术文献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聚类分析,从而探讨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的主要研究主题;其次利用战略坐标分析法对各个研究主题的内部联系和不同研究主题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整体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二)提取高频
关键词笔者将80篇NoteFirst格式的学术文献题录数据导入到BICOMB软件中进行统计,共得到原始关键词341个。经过合并具有相同或相似含义的关键词,如将颠倒课堂、翻转课堂统一为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变革统一为教学变革,剔除现状、趋势、研究等属性关键词之后,选取出现频次不低于两次的关键词为高频关键词。最终确定了28个高频关键词,并将关键词按频次高低进行排序(如表1所示)。
(三)构造共词矩阵
关键词根据频次高低所确定的28个高频关键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的重点与热点。笔者利用BICOMB软件构造了28*28的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部分)
(四)构造相异矩阵
关键词为了减少共现频次间的差异性对数据分析结果造成的影响,本文引入了Equivalence相似系数法将共词矩阵转换成相关矩阵(也叫相似矩阵),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Equivalence系数=Mab/(Ma×Mb)1/2
关键词其中Ma和Mb分别是指a和b出现的频次,Mab则指关键词a和b共现的次数。之后,用1与矩阵中相关矩阵中的数值全部相减,得到表征两词间相异程度的相异矩阵(如表3所示)。
表3 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部分)
(五)共词聚类分析结果判读
关键词共词聚类分析法是将高频按照距离远近程度聚合成不同的类团,同一类团高频关键词间的相似性较大,不同类团之间高频关键词之间相似性较小[3]。本研究将表3所表征的相异矩阵导入到SPSS19.0中进行共词聚类分析,选择系统聚类法作为本研究的共词聚类分析方法,选择欧氏距离平方作为变量距离的测度方法,得到共词聚类树状图(如图1所示)。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
图1 共词聚类树状图
基于本研究所得出的共词聚类树状图,并结合国内翻转课堂相关学术文献的文献内容,笔者最后得出我国翻转课堂研究主题的类别结构(如表4所示)。
(六)战略坐标结果
战略坐标是以中心度和密度为参数绘制成的二维坐标系,其原理是在共词矩阵和共词聚类的基础上,来描述某一研究领域内部联系情况和领域间相互影响情况。本研究根据共词聚类分析结果和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计算了每个类别的中心度和密度(如表5所示)。其中,密度可用于衡量高频关键词聚合成一类的紧密程度,中心度可用于衡量某一类别的整体影响力。
最后根据中心度和密度绘制出研究热点的基本框架,以中心度为X轴,密度为Y轴,利用Excel绘制翻转课堂战略坐标图(如图2所示)。
表4 研究主题类别结构表
表5 研究主题的中心度和密度表
图2 翻转课堂战略坐标图
三、结论与分析
(一)翻转课堂研究主题的类别结构分析
根据以上统计分析得出的共词聚类树状图,结合近年来翻转课堂发展的现状,下面对翻转课堂的研究结构和特点进行简要解读与分析。
1.基于翻转课堂的实验教学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实验教学研究,主要是指翻转课堂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应用研究,由实验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微视频等高频关键词组成。翻转课堂在欧美发达国家教育领域的兴起,引起国内众多教师的关注,国内诸多学者开始在教育教学领域开展基于翻转课堂的实验教学研究。目前,国内基于翻转课堂的实验教学研究主要以参与翻转课堂教学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和数据分析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翻转课堂接受度、学习者参加翻转课堂的满意度等进行了实证研究。相关研究表明,翻转课堂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然而,国内基于翻转课堂的实验教学研究目前主要关注大学英语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物理课、数据结构课等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需要继续加强。通过对翻转课堂相关中文文献的内容梳理,笔者发现:国内基于翻转课堂的实验教学研究主要涉及大学、高中等课程教学领域,但是针对低学段(例如小学阶段)实验教学的实验研究几乎没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小学生群体整体上存在着学习自主性较差、自制力不强等现状,这种学情现状导致小学教育阶段实施翻转课堂比较困难。
2.翻转课堂背景下的师生角色研究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师生角色研究,主要是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研究,由教育信息化、教师角色等高频关键词组成。于天贞认为,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基础教育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由“主演”转换成“导演”是一种必然,这是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越性、“主演”教师的现实困境以及“导演”教师的本质特征共同决定的[4]。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基本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为适应“翻转课堂”的要求,其角色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教师要由传统的课前教案设计书写者转变为课前学习材料的组织者和视音频材料的设计者;其二,教师需由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主演”转变为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辅助者”和“问题解答者”“导演”;其三,教师需由传统课堂教师与学生相对分离的“局外人”转变为直接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助理员”;其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发生变化,家长需要加强对学生自学的监督,而教师也需要及时地与家长联系,对家长提出要求,以便加强对自学活动的教学支持;其五,教师的课堂教学从面向群体到面向个体,学生作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绝对主体,其角色不再是传统“填鸭式教学”背景下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生成者,乃至创造者。
3.翻转课堂与教育变革的相关研究
翻转课堂与教育变革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清晰阐述翻转课堂在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等领域的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和优势,由教学变革、文检课、教学设计等高频关键词组成。目前,国内有关翻转课堂与教育变革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教学设计、教学价值、教学品质、教学流程、教学创新等领域,并未较多关注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评价等方面。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重塑教学设计之“魂”、实现教学价值最大化和教学流程的“逆序创新”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翻转课堂”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探索实践活动,已成为实现信息化时代下教育变革的有效途径[6]。MOOC(即慕课)的兴起和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资源的选择更为多样化、优质化和个性化,将推动我国课程教学领域实现高效变革。我国未来的教育变革,有必要利用MOOC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结合新兴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深化对教师、学生、环境等因素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从意识、态度、情感等层面促进高等教育、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审慎思考和逐步实践的基础上将翻转课堂循序渐进地拓展到小学教育阶段,并用实践成效证明翻转课堂能否实现小学教育阶段的根本性变革。
4.翻转课堂视域下的课程设计研究
翻转课堂视域下的课程设计研究,主要是指翻转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课程设计领域的研究,由教学模型、课程设计、个性化教学等高频关键词组成。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涉及高中、高职、大学等学段,且主要集中在以英语为代表的语言类课程和技术实训类课程上(例如计算机软件编程、机械、3D Max、数据结构等课程)。针对翻转课堂如何在这些课程中实施,相关学术研究进行了可行性探讨和课堂要素分析,并构建了模型。笔者通过对相关学术文献的内容梳理发现,课堂设计的步骤或过程大致分为课前资源准备和发放、少量的练习题到课中的教学活动设计安排、教师答疑环节设计等方面。从学段的视角而言,目前翻转课堂视域下的课程设计研究主要集中在中高学段,其原因主要在于中高学段的学生自控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强,能够较好地完成课前学习资料支撑下的自主学习活动和探究性课堂教学活动。从课堂类型的视角而言,目前国内翻转课堂视域下的课程设计研究较为偏重技术类课程和以英语为代表的语言类课程等方面,其主要原因是:技术类课程主要涉及动手操作的技能类知识,学习内容也更加适合学生自己学习、练习,针对这类课程的特点,课前学习材料的准备会更加有效,而学生在课前学习或在课中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均易得到教师的解答;对语言类的课程而言,教师可以准备一定的语法和口语资料以供学生在课前自学,以便教师在实体课堂教学环节中可灵活性地根据具体知识创造情境开展情景对话活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5.翻转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
翻转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主要是指翻转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环节相关方面的研究,由课堂教学、教师、美国大学等高频关键词组成。整体来看,国内翻转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领域比较缺乏实证类的学术文献。目前翻转课堂理念下课堂教学领域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领域,而针对其他类型课堂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对大学英语翻转式课堂教学而言,相关调查表明,翻转课堂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学生对翻转课堂的认可度也比较高[6]。通过文献检索和相关学术文献的内容分析,笔者发现,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主要体现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建构,整体上仍停留于理论解读层面。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翻转课堂是“舶来品”,国内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带有一定的模仿色彩,但国内以昌乐一中、重庆聚奎中学为代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适应我国教育体制调整,创造出比较灵活的“微课程教学法”“三四五六”等模式,致力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本土化。然而,国内翻转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并未着重关注国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本土化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理论与实践步调并不一致的现象。
6.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个性化学习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个性化学习研究,主要涉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过程这一层面,由个性化学习、教学、教学视频、视频公开课等高频关键词组成。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个性化学习研究,相关学术论文数量比较少,目前仍处于理论的探索阶段和实践的初级阶段,相关研究主要是根据国内外翻转课堂的典型案例,结合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对已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加以改造,提出了更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型。然而,这些教学模型主要是针对课前课中的操作程序进行简要论述,并未考虑具体应该怎样实施、需要哪些步骤以及采取何种策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效果也没有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个性化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不仅是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发展潜能而采取恰当的方法、手段、内容、起点、进程、评价方式的过程,而且是促使学生各方面获得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过程。在未来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诸要素以及诸要素之间的关联理应成为重要关注点。
7.信息技术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涉及信息技术在翻转课堂教学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由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学习支持服务等高频关键词组成。目前对信息技术在翻转课堂中应用的研究还处在探索初期,相关的学术文献较少,主要集中于借助云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学习空间、电子书包、社交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促使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降低学生外部认知负荷,以便辅助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然而却并未对真正有效的沟通策略进行具体和深入的探讨。随着大数据、学习支持服务技术、学习分析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翻转课堂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用数据统计和定量分析的方式进行深入剖析和呈现,信息技术的数据分析功能和教学决策功能在翻转课堂领域的应用研究将有可能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8.翻转课堂的本体研究
翻转课堂的本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翻转课堂的教师角色、教学材料、学习活动、课后反思等要素的分析上,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慕课、混合式教学、微课程、微课、学习方式等高频关键词组成。目前,翻转课堂的本体研究成为国内翻转课堂研究领域的核心组成部分,相关学术论文数量较多,国内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转课堂本体作出了全面解读。例如,尹达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转课堂”,提出对其生态系统的活力要素、组织结构要素和恢复力要素进行调控,便可以促使其加快实现翻转课堂的本土化进程[7]。整体来看,翻转课堂的本体研究主要涉及教师角色、教学材料、学习活动、课后反思等方面。从教师的角色定位而言,教师由课堂教学的“主演”转变成了课堂生态环境下的“导演”。从教学材料的角色而言,翻转课堂充分借鉴微课、微课程、慕课等的特点和优势,致力于制作符合个性化学习环境和混合式教学流程的课前自学材料,以便深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从学习活动的创设而言,国内学者一般针对不同学科的翻转课堂教学过程和特点,选择基于问题、情境、项目、任务、游戏的学习活动。从课后反思的角度而言,国内学术研究虽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后反思有所提及,但是并没有针对这一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究竟是教师反思还是学生反思,还是教师和学生都需反思,究竟是反思教学还是教学效果,国内翻转课堂的本体研究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
(二)翻转课堂研究主题内部联系与主题间相互影响情况分析
从图2所表征的翻转课堂战略坐标图中可以清晰看出8个研究主题的具体分布情况:H(翻转课堂的本体研究)分布在第一象限,A(基于翻转课堂的实验教学研究)、B(翻转课堂背景下的师生角色研究)、C(翻转课堂与教育变革的相关研究)、E(翻转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F(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个性化学习研究)、G(信息技术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分布在第三象限,D(翻转课堂视域下的课程设计研究)分布在第四象限,没有任何研究主题落入第二象限。
分布在第一象限的H,即“翻转课堂的本体研究”,它的密度和向心度都是正值,而且都高于其他研究主题。这说明H类的关键词之间彼此联系较为紧密,与其他类别的关键词也存在着紧密联系。诸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慕课、混合式教学、微课程、微课这样的关键词,与众多关键词都能形成搭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说明这些关键词所表征的研究领域在国内翻转课堂研究领域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是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转课堂的本体研究”这一研究主题的密度和中心度均处于绝对高度,说明该类别研究主题在翻转课堂研究领域中比较成熟,并在国内翻转课堂研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理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诸要素的定义及诸要素之间的关联,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指导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该主题一直吸引着大批专家学者的关注,同时也得到诸多教育组织和学校机构的重视与支持。
第三象限包含“基于翻转课堂的实验教学研究”“翻转课堂背景下的师生角色研究”“翻转课堂与教育变革的相关研究”“翻转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个性化学习研究”“信息技术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六个研究主题。这六个研究主题的密度和中心度均为负值,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它们目前并不处于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的核心领域,并且现阶段的研究相对来说并不成熟。
D分布在第四象限,即翻转课堂视域下的课程设计研究。从图2中可以看出,D类研究主题的密度为负值,中心度为正值,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翻转课堂视域下的课程设计研究”研究主题的关键词在其他的研究主题中也受到重视,与翻转课堂其他研究主题间的关联较为紧密,但D类研究主题内部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不能从整体上较好地形成学术研究结构体。因此,D类研究主题虽具有潜在的学术发展空间,但该类研究主题并不稳定。整体来说,翻转课堂视域下的课程设计,一方面要求课程设计者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准备环节有效地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融合于课程设计之中,另一方面也要求课程实施者在具体的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以便更为科学地调整和完善课程设计。“翻转课堂视域下的课程设计研究”这一研究主题,在课程研究背景下很容易演变成“翻转课堂的本体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间接说明了“翻转课堂的本体研究”成熟度最高的原因。
四、结语
翻转课堂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本土化”发展,离不开学术研究的有效指导。厘清国内翻转课堂学术研究的现状,有利于厘清国内翻转课堂学术研究亟待完善之处,有助于推动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实践活动。翻转课堂作为源于发达国家的“舶来品”,其在中国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诸多现实问题(诸如我国教育现状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社会领域对翻转课堂的认可程度有待提高等)。因而,如何利用翻转课堂的学术研究为国内翻转课堂的实践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就显得极为重要。整体来说,我国翻转课堂研究需要深化“翻转课堂的本体研究”这一方面,加强和拓展“基于翻转课堂的实验教学研究”“翻转课堂背景下的师生角色研究”“翻转课堂与教育变革的相关研究”“翻转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个性化学习研究”以及“信息技术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等几个方面,同时着重关注“翻转课堂视域下的课程设计研究”,坚持“理论研究紧密联系实践发展现状”的原则,切实为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2]朱郁华.关于“翻转课堂”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4(25):37-38.
[3]王佑镁.基于共词聚类的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热点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5):15-19.
[4]于天贞.从“主演”到“导演”:基础教育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转换及其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14(5):49-52.
[5]陈凤燕.“翻转课堂”: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评论,2014(6):127-129.
[6]王素敏,张立新.大学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接受度的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3):71-78.
[7]尹达.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翻转课堂”本土化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9):16-19.
(责任编辑刘海燕)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tatus in the Field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Research
in China Based on the Method of the Co-word Analysis
ZHAO Leilei, ZHAO Keyun, XU Jin, LU Jiaying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276826, China)
Abstract:With the help of the co-word analysis, the article carries out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academic literatures of CNKI in the flipped classroom field of China to find out the research topics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filed, which are mainly about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that is based on the flipped classroom, the teacher-student role that i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flipped classroom and the education reform, the course design that is based on the horizon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hat is based on concept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the personalized learning under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and the ontology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Besides, the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domestic field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need to be deepened and expanded.
Key words: flipped classroom; academic literatures; quantitative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