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评价——基于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的实证研究
2016-01-18毕克新,杨朝均,隋俊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评价——基于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的实证研究
毕克新1,2,杨朝均2,3,隋俊1,4
(1.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2.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3.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云南昆明650093;4.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摘要:科学系统地评价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对于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合理利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提升绿色创新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以及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05-2011年我国28个制造业行业为样本,运用RAGA-PPE评价模型进行了实证评价;在利用雷达图对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的行业差异及成因。
关键词: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评价
收稿日期:2015-07-15修回日期:2015-10-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3041,71472057,71273073,71502074);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GXS4D080);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22304110026)
作者简介:毕克新(196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5)11-0081-13
Abstract:It is very significant for using the MNCs’ technology transfer to promote gre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green innovation system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that evaluate the impact effect of MNCs’ technology transfer on gre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scientificall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open economy.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on the impact of MNCs’ technology transfer,MNCs’ technology spillovers,social capital of green innovation system,absorptive capacity of green innovation system,the impact effec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MNCs’ technology transfer on the gre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ing green innovation system was established.Then,based on panel data from 28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during 2005-2011,an empirical analysis i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gre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green innovation system by using RAGA-PPE model,and carry out the visualization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result by using radar map.Further more,analysis the industry difference of gre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manufacturing green innovation system,and the cause of the difference.
Impact of MNCs’ Technology Transfer on Gre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Perspective of Manufacturing Green Innovation System
BI Ke-xin1,2,YANG Chao-jun2,3,SUI Jun1,4
(1.SchoolofManagement,Harbi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arbin150080,China;
2.SchoolofEconomics&Management,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Harbin150001,China;
3.FacultyofManagementandEconomics,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Kunming650093,China;
4.HeilongjiangInternational,Harbin150025,China)
Key words:MNCs’ technology transfer;manufacturing green innovation system;gre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impact effect evaluation
一、引言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却导致了资源消耗的高速增长和污染物排放的不断攀升,制造业发展已面临极大的资源环境约束[1]。为应对制造业发展问题,《中国制造2025》中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定为基本方针,要求“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开展绿色评价”。因此,绿色创新作为“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的结合点,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推动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在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作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构建绿色创新系统、提升绿色创新绩效已成为制造业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2]。而系统分析绿色创新绩效并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准确把握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现状,进而制定合理绿色创新政策推动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活动开展和促进绿色创新绩效提升。
在开放经济系统中,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越来越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尤其是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影响[3]。一方面,跨国子公司的绿色创新活动将直接提升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主体(内资制造业、大学、科研机构等)产生作用,进而对绿色创新绩效产生间接影响[4]。因此,在开放性经济环境中评价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时应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影响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中。这对于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充分利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提升绿色创新绩效,在“创新驱动”和“一带一路”两大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加快制造业有效技术追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从现有文献来看,绿色创新绩效不仅包括环境维度和经济维度,还包括社会维度,是技术、组织、社会和制度的统一[5]。目前,绿色创新绩效测度与评价领域的研究分为两种思路:一种思路倾向于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来研究绿色创新绩效,即多指标综合评价;另一种思路倾向于运用单指标衡量绿色创新绩效,即单指标测度。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面,最常见的思路是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的绿色创新产出指标包括环境绩效、经济绩效、社会效益、生态绩效、知识产出水平、间接绩效水平、直接绩效水平等[2,6-8];主要的绿色创新投入指标包括环境创新资金投入、环境创新人力投入、环境规制投入、技术水平等[8-9]。而部分学者则从绿色创新对象视角构建绿色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陈劲等(2001)从绿色新概念提出与应用、绿色产品创新、绿色工艺创新和末端技术创新4个方面设计了绿色技术创新绩效审计指标体系[10]。王建明等(2010)从绿色技术创新、绿色生产创新和绿色营销创新三个方面设计了绿色创新绩效测度量表[11]。Cheng和Shiu(2012)从生态组织、生态工艺创新和生态产品创新三个维度构建了生态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12]。
在单指标测度方面,多数文献倾向于运用绿色专利、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衡量绿色创新绩效。Eiadat等(2006)利用绿色专利作为绿色创新绩效的测度指标,验证了绿色创新对提高企业绩效的积极作用[13]。Carrión-Flores和Innes(2010)以有毒气体排放量作为衡量指标研究了美国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的环境绩效[14]。Chiou等(2011)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绿色创新的环境绩效及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15]。范群林等(2013)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作为环境技术创新绩效的测度指标[16]。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在绿色创新绩效评价领域已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为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的评价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缺乏创新过程视角下绿色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且很少考虑绿色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作用,尤其是在开放性经济条件下如何评价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尚需进一步探索。因此,本文进行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评价研究,这对于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有针对的制定绿色创新政策,合理利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提升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一)影响效果评价内容分析
传统视角的研究主要从投入-产出视角、创新对象视角对绿色创新绩效进行评价,其重点或致力于分析绿色创新效率,或致力于综合研究绿色创新的环境绩效、经济绩效和生态绩效等。但在开放性经济条件下,一个产业或地区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将愈来愈多地受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影响[17]。因此,在开放性经济环境中评价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时应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影响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中。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在作用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过程中将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因此,应将影响因素纳入评价范围,但需要对这些众多因素进行取舍,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参考现有文献研究成果和考虑数据可得性,本文主要探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和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3个影响因素[18]。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与上述3个因素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在开放经济中,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活动的重要投入要素,对绿色创新绩效具有重要影响。而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影响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过程中,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和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3个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是前提,只有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产生技术溢出的条件下绿色创新绩效才能得到有效提升;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是联接渠道,绿色创新系统主体通过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才能有效吸收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是保障,只有绿色创新系统具有相应吸收能力时,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才能促进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提升。
图1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
(二)影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为科学系统地评价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避免单一指标“管中窥豹,仅见一斑”的不足,本文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在遵循客观性、科学性、数据可获取性与统一性等原则前提下,根据前文评价内容分析,本文从投入产出视角,并考虑影响因素的重要作用,构建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其中,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是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的重要投入指标;而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和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是绿色创新绩效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绿色创新绩效则是一般创新过程理论(研发-制造-营销)视角下的产出指标。
该指标体系包含3个层面的评价内容。第一个层面从传统视角综合评价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的绿色研发绩效、绿色制造绩效和绿色营销绩效;第二个层面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纳入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第3个层面评价内容将考虑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和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3个因素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影响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过程中的作用。其中,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开放经济环境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一方面,作为开放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行为将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往往通过技术溢出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绩效产生影响。纳入上述开放经济环境指标,使得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2.评价指标选择。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方面,内部化技术转移和外部化技术转移是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两种基本方式[19]。其中,跨国公司在华R&D经费支出额等4个指标体现了跨国子公司的绿色创新活动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跨国公司在华产学研合作程度等2个指标反映了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主体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影响[20]。
表1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我国制造业绿色
在影响因素方面,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包括跨国公司绿色技术转让合同数、技术联盟合作程度和技术扩散程度3个指标,体现了跨国公司通过绿色技术转让、技术联盟和技术扩散3种方式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产生非自愿、非支付的技术溢出效应[21]。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包括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主体间协同程度等4个指标,表明了跨国公司与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主体通过企业集群、产业集群、创新主体协同等方式形成社会资本的网络结构,为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绩效提升提供外部绿色技术、知识获取渠道[22]。绿色创新系统绿色技术吸收能力包括绿色技术的获取能力、消化能力、整合能力3个指标,反映了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获取、消化、整合跨国公司所转移的绿色技术提升绿色创新绩效的动态过程[23]。
在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的绿色创新绩效方面,绿色创新过程可分为研发活动阶段和应用扩散阶段两个部分[24]。其中,应用扩散阶段包括在制造过程中应用绿色新工艺和在营销过程中推广绿色新产品(工艺、服务)两个方面。因此,本文用绿色研发绩效、绿色制造绩效和绿色营销绩效3个指标来衡量制造业绿色创新绩效。其中,绿色专利授权数增长率等3个指标衡量了绿色创新系统在专利研发、转化以及新产品(工艺、服务)开发方面取得的绩效;绿色技术改造率等4个指标反映了绿色创新系统在绿色创新活动中通过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降低生产活动的资源、能源消耗以及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从而提升绿色创新的整体绩效;绿色产品(工艺、服务)顾客满意度等3个指标体现了绿色创新系统在绿色新产品(工艺、服务)的市场开拓和技术扩散方面取得的绩效[25]。
四、影响效果实证评价
(一)基于RAGA-PPE的评价模型
投影寻踪是一种直接由样本数据驱动的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子空间上,寻找出能反映原高维数据结构或特征的投影,以达到研究高维数据的目的[26]。投影寻踪评价模型(PPE)已在绿色工艺创新绩效评价、企业绩效评价、区域节能降耗评价等领域得到成功应用。其评价步骤为[27]:
(1)由于各评价指标量纲和性质不同,需进行归一化处理。
(1)
(2)构造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评价的投影指数函数。投影寻踪就是将评价指标的p纬数据{xi j|i=1,2,…,n;j=1,2,…,p}综合成以a={a1,a2,a3,…,ap}为唯一投影方向的投影值zi:
(2)
然后,根据zi一维散布图进行排序,即可得到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的综合评价值。投影值zi满足以下特征:第一,评价指标在局部中投影点尽可能密集;第二,评价指标在整体上投影点团之间尽可能散开。投影指数函数Q(a)为
Q(a)=SzDz
(3)
(3)优化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评价投影指标函数。对于既定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值,评价指标投影指标函数Q(a)只随投影方向a变化而变化。因此,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评价优化目标函数可设计为
(4)
本文采用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RAGA)来寻找最佳投影方向。
(4)计算综合得分。根据步骤③计算得出评价指标值的最佳投影方向a,并将其带入公式(2),从而得到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的投影值zi,即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的最终评价结果。
受样本数据限制,采用回归分析等方法评价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时,往往得到整体性研究结论,难以体现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在不同制造业行业间产生影响效果的差异性。而采用RAGA-PPE模型能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及主要影响因素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的影响内化到评价指标体系内,进而进行不同制造业行业绿色创新系统间绿色创新绩效的对比分析,揭示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及主要因素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的行业差异。
(二)数据说明
本文以2005—2011年我国28个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资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等以及国家统计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官方网站发布的相关数据和统计报告。由于本研究所需数据有些无法从统计年鉴中直接查找所得,因此本研究依据以往文献对此问题的处理方式通过计算推导得出。为消除价格变动影响,本文以2004年为基年,用出厂价格指数、固定投资指数等进行平减。
在时间和行业选择方面,由于加入WTO后我国积极优化投资政策和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强引进外资,尤其是2005年前后开始,经济快速增长和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使得大量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跨国公司在华技术转移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但2011年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增速逐渐放缓,且我国制造业统计口径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本文选择的样本数据为2005—2011年。对于行业的选择,由于“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烟草制品业”这两个行业在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数据缺乏连贯性,因而剔除这两个行业。
(三)实证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步骤,本文运用RAGA-PPE模型评价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并根据7年间的平均值进行了排名,具体结果见表2、表3、表4。
在运用RAGA寻求最优投影方向时,选定的相关参数为:种群规模n=400,交叉概率Pc=0.8,变异概率Pm=0.2,加速次数为7次。
其中,表2为传统视角下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评价结果,仅从产出视角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的绿色研发绩效、绿色制造绩效和绿色营销绩效进行评价。表3为仅考虑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的评价结果。表4为综合考虑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及三个影响因素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的评价结果,在评价过程中增加跨国公司技术转移、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和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的相关指标,以衡量上述三个因素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影响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过程中的作用。
五、结果分析
(一)基于雷达图的可视化结果探讨
1.传统视角下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评价结果探讨。本文采用雷达图对传统视角下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的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比较,如图2所示。
图2 传统视角下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评价结果
从制造业整体来看,2005—2011年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基本呈倒U型变化,评价得分均值依次为0.56、0.507、0.579、0.639、0.677、0.651、0.522、0.591。从各行业情况来看,2005—2011年橡胶制品业评价得分均值最高,为1.322;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评价得分均值最低,为0.254。从行业间差异来看,传统视角下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存在一定行业差异,最好行业与最差行业得分差距从2005到2011年依次为1.331、1.613、1.216、1.369、1.199、1.329、1.559,其中,2005—2008年行业间最大差距波动较为明显,2009—2011年呈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
表2 传统视角的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评价结果
2.仅考虑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的评价结果探讨。其雷达图如图3所示。
从制造业整体来看,2005到2011年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的波动性变化较为明显,其评价得分均值依次为0.798、0.596、0.623、0.842、0.576、0.817、0.727、0.711。从各行业情况来看,2005—2011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评价得分均值最高,为1.85;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评价得分均值最低,为0.318。从行业间差异来看,仅考虑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的行业差异较为明显,最好行业与最差行业得分差距从2005到2011年依次为1.619、1.35、1.512、1.807、1.71、1.466、1.966,行业间最大差距基本呈稳波动型增长的发展趋势。
表3 仅考虑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影响效果评价结果
3.综合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及影响因素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评价结果探讨。其雷达图如图4所示。
从制造业整体来看,2005到2011年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及影响因素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综合影响效果的波动性变化较为明显,其评价得分均值依次为0.896、0.919、0.785、1.125、0.942、0.906、0.935。从各行业情况来看,2005—2011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评价得分均值最高,为1.947;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的评价得分均值最低,为0.405。从行业间差异来看,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及影响因素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综合影响效果的行业差异十分显著,最好行业与最差行业得分差距从2005到2011年依次为1.734、1.567、1.689、1.827、1.913、1.962、2.177,行业间最大差距基本呈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除2005年)。
表4 综合考虑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及影响因素的影响效果评价结果
(二)基于变异系数的行业差异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2005—2011年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及影响因素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的行业差异水平,本文引入变异系数作为行业差异指数,并分别从传统视角、考虑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综合考虑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及影响因素3个方面测算2005—2011年间各行业的变异系数,从而考察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及影响因素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的行业差异情况。
图3 仅考虑跨国公司技术 转移的影响效果评价结果
图4 综合考虑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及 影响因素的影响效果评价结果
变异系数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均值传统视角0.660.7050.5970.5440.4540.5140.7170.599考虑跨国公司技术转移0.5270.6160.5750.5220.7450.4650.6460.585考虑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及影响因素0.5910.5310.6020.4780.5930.6240.5680.57
根据表5可以得出,3种视角下均存在较大的行业差异。其中,传统视角下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的变异系数均值为0.599,其行业差异程度最大;仅考虑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的变异系数均值为0.585,行业差异程度居中;综合考虑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及影响因素对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的变异系数均值为0.57,其行业差异程度最小。
从时间维度来看,2005—2011年间传统视角下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变异系数大致呈U型变化,2009年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行业差异最小;考虑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影响效果变异系数变化程度较大,年份间行业差异变化程度剧烈波动;考虑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及影响因素的影响效果变异系数也具有较频繁变化特征,年份间行业差异程度呈显著波动变化趋势。
(三)行业差异成因探讨
以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及影响因素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评价均值为依据,本文采用等距划分方式将28个制造业行业划分为较好、中等、较差3个区段。等级划分点计算公式为Xmin+(Xmax-Xmin)/3、Xmax-(Xmax-Xmin)/3。因此,本文将评价得分均值高于1.433的行业划分为影响效果较好区段,将评价得分均值低于0.919的行业划分为影响效果较差区段,其余行业为影响效果中等区段。进而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和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4个方面,分析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及影响因素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的行业差异成因。
影响效果较好区段主要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四个行业。首先,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明显优于其他行业,从而该行业的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主要通过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促进该行业创新绩效的整体水平提升。其次,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相似,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两个方面比大部分行业更为明显,从而促进了该行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整体提升;然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两个行业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方面优势不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但也明显优于其他行业,且这两个行业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和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优于大部分行业,因此,这两个行业的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主要通过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和社会资本两条路径促进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整体水平提升。上述4个行业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方面优于其他行业的特征,使得其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综合测评明显优于其他行业。
影响效果中等区段主要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橡胶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5个行业。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跨国公司技术转移通过跨国公司技术溢出路径促进该行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整体水平提升;橡胶制品业的跨国公司技术转移通过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的路径促进该行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整体水平提升;其他三个行业的跨国公司技术转移通过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提升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但这5个行业(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方面的优势低于较好区段的4个行业,使得其绿色创新系统创新较略低于较好区段的4个行业,但又优于较差区段的其他行业。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虽然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和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从而使得其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整体水平低于较好区段的4个行业。
影响效果较差区段主要包括塑料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等19个行业。较差区段行业的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基本通过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提升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但不论是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方面还是三个主要影响因素方面,这些行业明显低于较好区段和中等区段(除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从而使得这些行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整体水平较低。而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3个行业虽然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这3个行业的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和社会资本存在较大不足,从而制约了其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整体提升。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是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提升的关键,而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和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也是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
六、结论及政策启示
(一)研究结论
在分析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及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影响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05—2011年28个制造业行业为样本对象运用RAGA-PPE模型进行了实证评价,得到如下结论:
传统视角下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在整体上基本呈倒U型变化;仅考虑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评价结果表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随时间变化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性发展趋势;与此相似,综合考虑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及影响因素的评价结果在时间维度上也表现出较明显的波动性。从行业差异来看,传统视角下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行业差异最大,仅考虑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影响效果时行业差异居中,而综合考虑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及影响因素的影响效果时行业差异最小。而从行业差异成因来看,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具有重要作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和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等因素也是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提升的重要因素。
(二)政策启示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和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4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一是,以政策引导和环境优化促进跨国公司绿色技术转移。具体启示包括:调整引进外资政策,实现政策导向从“以市场换技术”向“无技术无市场”转变,引导跨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先进、绿色技术的封锁,加大绿色技术转让和绿色技术贸易力度,并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进行绿色创新活动;通过减免和优惠政策、加强基础建设、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等环境优化举措吸引跨国公司绿色技术转移。
二是,引导并利用跨国公司绿色技术溢出的积极效应。具体启示包括:一方面,通过增加内资制造业绿色创新活动投入、完善内资制造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绿色创新融资环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举措强化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利用跨国公司绿色技术外溢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引导良性市场竞争环境、强化内外资制造业企业关联、促进多样化绿色技术合作等方式获取跨国公司的有效绿色技术溢出。
三是,通过提高绿色产业链整合程度和绿色产业集群,以及加快绿色政策制度建设等措施强化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具体启示包括:推动制造业绿色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纵向发展,强化绿色产业链各节点企业协同合作,并发展配套企业以增强绿色产业链整体合力和产业集群程度;完善绿色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健全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主体的绿色绩效评价机制等完善绿色政策制度。
四是,提高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的积极作用。具体启示包括:通过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政府创造良好绿色创新环境等方式提升绿色创新系统主体积极性;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构建产学研合作的绿色创新系统;健全内资制造业企业绿色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企业终身技术培训机制等措施完善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为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提供人力资本保障。
虽然,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视角评价绿色创新绩效研究的不足,且在“一带一路”和“创新驱动”两大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本研究成果有助于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充分利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提升绿色创新绩效。但本文也存在一定不足。一方面,受行业划分变动影响,本文研究数据截止到2011年;另一方面,受统计数据限制,本文部分数据通过计算方式获得。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将通过其他方式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验证和补充,并进一步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 [J].中国工业经济,2005(4):5-14.
[2]毕克新,杨朝均,黄平.中国绿色工艺创新绩效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J].中国工业经济,2013(10):57-69.
[3]毕克新,王禹涵,杨朝均.创新资源投入对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制造业FDI流入视角的实证研究 [J].中国软科学,2014(3):153-166.
[4]李晓娣,陈家婷.FDI对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驱动路径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8):39-48.
[5]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绿色发展与创新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李海萍,向刚,高忠仕,等.中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的环境效益向企业经济效益转换的制度条件初探 [J].科研管理,2005,26(2):46-49.
[7]吴雷.基于DEA方法的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9):114-117.
[8]ARUNDEL A,KEMP R.Measuring eco-innovation [J].UNU-MERIT Working Paper,2009(17).
[9]程华,廖中举.中国区域环境创新绩效评价与研究 [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3):522-528.
[10]陈劲,刘景江,杨发明.绿色技术创新审计指标测度方法研究 [J].科研管理,2001,22(6):69-75.
[11]王建明,陈红喜,袁瑜.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中介效应实证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6):111-117.
[12]CHENG C C,SHIU E C.Validation of a proposed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eco-innovation:An implementation pers-pective [J].Technovation,2012,32(6):329-344.
[13]EIADAT Y,KELLY A,ROCHE F,et al.Green and com-petitive?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strategy [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8,43(2):131-145.
[15]CHIOU T Y,CHAN H K,LETTICE F,et al.The influ-ence of greening the suppliers and green innovation o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aiwan [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2011,47(6):822-836.
[16]范群林,邵云飞,唐小我.环境政策、技术进步、市场结构对环境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J].科研管理,2013,34(6):68-76.
[17]毕克新,杨朝均,黄平.FDI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的影响——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中国软科学,2011(9):172-180.
[18]隋俊,毕克新,杨朝均,等.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基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视角的研究 [J].科学学研究,2015,33(3):440-448.
[19]Intarakumnerd P,Charoenporn P.Impact of stronger pa-tent regimes on technology transfer:The case study of Thai auto-motive industry [J].Research Policy,2015,44(7):1314-1326.
[20]URBAN F,ZHOU Y,NORDENSVARD J,et al.Firm-leve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for wind energy bet-ween Europe,China and India:From North-South to South-North cooperation? [J].Ener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5,28:29-40.
[21]FUJIMORI A,SATO T.Productivity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 in India:The spillover effect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15,37(4):630-651.
[22]SANCHEZ-FAMOSO V,MASEDA A,ITURRALDE T.The role of in-ternal social capital in organisational innovation.An empirical study of family firms [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14,32(6):950-962.
[23]LEAL-RODR Guez A L,ARIZA-MONTES J A,ROLD N J L,et al.Absorptive capacity,innovation and cultural barriers:A co-nditional mediation model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4,67(5):763-768.
[24]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5]隋俊,毕克新,杨朝均,等.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 [J].中国软科学,2015(1):118-129.
[26]付强,赵小勇.投影寻踪模型原理及其应用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7]李国良,李忠富,付强.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J].运筹与管理,2011(4):170-175.
[28]刘惠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分异研究 [J].中国软科学,2011(10):114-122.
(本文责编: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