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十一学校:分层与分类、专项与综合相结合

2016-01-17

教育·综合视线 2016年45期
关键词:课表课程体系教室

北京市十一学校是一所拥有初、高中的完全中学。2010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综合改革实验学校,201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試验项目学校”。2013年高考,首届走班选课的363名学生参加高考,650分以上199人,北大清华录取人数达到81人,均列北京市前列。与此同时,更多学生走进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莱顿大学等欧美名校,以及港澳大学,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学生多元发展、个性发展的特点进一步彰显。

一人一张课表

从2012年秋季入学起,作为北京唯一一家“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北京十一学校的新初一年级将全面开展“走班”教学。这是继2011年该校高一年级实行“走班制”之后的又一项大胆尝试:同一个年级,同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可能分散在不同的教室中,有的学生在上自习,有的学生在上物理,有的学生在读地理,这种做法同西方高中的教育教学方式已非常接近。在校长李希贵看来,因材施教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方法层面,必须要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来真正实现——提供学生空间、机会和课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而不是老师指定,或者通过某种方式认定学生哪方面长、哪方面短,进而给其一个相应的教育方式。

几年下来,北京十一学校通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构建了一套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包括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个职业考察课程、272个社团、60个学生管理岗位,学生自由选择。学校现有4000余名学生,却形成了1430个教学班。

这套由分层与分类、专项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突出以学生个体为单位的选择性,除了少数必修课程外,大部分都是选修课程,所有的课程排入每周的正式课表。学生不仅选课程,还可以选择学习时段,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与每一位学生联系起来,构建起每一位学生自己的学习系统。

通过选课,每位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课表,到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在不同的教学班之间流动;而老师们,则在各自固定的教室里等待学生上课。通过走班上课,有选择的课程体系落实到每一个学习过程,学生的课程选择权真正变为现实。

传统的行政班转变为教学班,教室需要承载更多的教育功能。为此,北京十一学校大力打造学科教室。一方面,从单一功能转变为上课、读书、实验、讨论、教研等多种功能;另一方面,教室更具学科特点,各种学习资源进入教室,走进学生的身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

为了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北京十一学校实施了“大小学段制”。每个学期分两个大学段和一个小学段,大学段主要进行统一课程的集中学习,两个大学段之间的小学段,为期两周,不安排统一的学习内容,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制定出符合自己的自主学习规划,既可以到校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到校外社会和实验基地进行实地体验学习等。小学段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升。

走课制与教师专业化

走课制对教师提高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努力和成长。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师都有自己的成长发展规划。副校长于振丽介绍说:学校老师在近几年里做了大量课程开发、学生用书的编写,包括很多教师参与了学部的分布式领导的岗位,也就是逐渐形成了全员育人的教育机制,这就要求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规划。第一,是教育沙龙主题年会。学校通过每周一次的教育沙龙,还有每学期一次的主题教育年会,为教师提供一个分享的平台。教师可以将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分享出来,有兴趣的自愿参加。比如说,后行政班时代的小学段管理,对小学段管理,对这方面设计有兴趣的教师就都可以去听。第二,学校通过开展项目和课题的研究,为教师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通过骨干教师再带几个青年教师组成项目组,定期进行中期汇报、阶段成果,最后结题,这样课题引领的方式鼓励教师深入研究。第三,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一些专家教授到校进行不定期的讲座,也会派教师到外地的特色学校去参观学习,用这样一些机制和平台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

传统的中国式课堂,是学生在固定教室,任课教师走马灯似的不断上下讲台。学生只需要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即可,很“简单”。北京十一学校对“走班制”的探索,无疑让学生学会了思考和选择,对于他们来说,想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变得更加重要;也让教师学会承担和创新,对他们来说,专业化才是他们职业荣誉感的来源。

猜你喜欢

课表课程体系教室
学生出招解决”日课牌“问题
“313”教室
如果我是校长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运用VBA自动生成子课程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各地区学生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