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节复习课引发的思考

2016-01-16鱼晓贤

甘肃教育 2015年23期
关键词:复习课思考数学教学

鱼晓贤

【关键词】 数学教学;复习课;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3—0121—01

很多教师只是肤浅地认为,复习课就是组织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然后再通过强化训练达成对知识的巩固和提升。为此,通常把复习课的基点放在了设计多种形式的变式练习上,以实现强化巩固的目的。但这样的课堂往往陷入强化知识技能、忽视能力形成的误区,和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理念是相违背的。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复习效率,谈些自己的体会。

一、找准基点,让学生经历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

教学片断一:圆柱、圆锥的表面积与侧面积、体积、容积以及应用,学生基本能辨析清楚,但针对不同条件的应用题,学生却不能很好地想出解题策略。针对此现状,笔者在课堂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圆柱侧面积为942平方厘米,体积为2355立方厘米,求底面积。学生愁眉不展,似乎质疑笔者是否出错题了。停留两三分钟后,笔者淡定地拿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模型,进行演示:我们把这个侧面看成底面积,则圆柱的半径就是高。学生听得十分专注,顿时沉默的课堂一下热闹起来,学生很快得到了启迪,得出了侧面积、体积、底面积之间的关系。

反思:数学知识不是散落的点,各板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些联系恰恰是构成知识网络的重要线索,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宝贵资源。此题如此处理,可以培养学生“化圆为方”、“化新为旧”、“等积变形”等数学思想,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的逻辑之美。同时也营造了自主建构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提升思维,让复习课发挥特有的功能和价值

教学片断二:为了考查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实现知识从基础性向综合性过渡,并在这过程中获得解题的思想和策略,达到梳理、提炼、升华知识的目的,笔者设计了一个提升练习。如,“在正方体中削一个最大的圆柱或最大的圆锥,它们的体积是多少?”大部分学生想到了常规方法,他们能联想到“因为在正方形中做最大的圆时,圆面积约占正方形面积的78.5%”,但联想不到“圆柱体积约占正方体体积的78.5%,而圆锥体积约占正方体体积的78.5%的”。于是笔者顺势利导,让学生想象如何在正方体中削一个最大的圆柱,圆柱与正方体有什么联系?你想到了什么知识?那如果在长方体中削一个最大的圆柱,应如何求圆柱的体积呢?

反思:复习课应起到巩固基础、沟通联系、促进思考、形成方法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掌握知识与技能,提升和完善学生的应用能力。新教材中习题较少,不能起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师必须设计一定的习题。设计的习题必须既具有数学特点,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即体现生活性、数学化,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习题密度难度与学生水平是否相对应。

课后,笔者进行了反思:这节课推陈出新,学生的学习情趣高涨。但是,复习课上应查漏补缺,面对全体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设计这样高难度的习题意义在哪?

1. 学生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有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很快就会忘掉。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那种刻骨铭心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作用。总之,知识和技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

2. 复习课不仅仅是一节简单知识的整理回顾课,而应将所学到的新知识融入整个数学知识的体系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交流或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新旧贯通、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特点,并初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为此,只有兼顾以上两点,才能将复习落到实处,达到整理、提升、完善的目的。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复习课思考数学教学
谈谈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
在趣味情境中构建知识体系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