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角下的《儒林外史》文化负载词英译探究

2016-01-16朱颖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英译本儒林外史

传播学视角下的《儒林外史》文化负载词英译探究

朱颖

(浙江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浙江 金华321001)

摘要:以杨宪益夫妇《儒林外史》英译本The Scholars 为语料,结合传播学理论,运用传播学模式探讨了译者对小说中出现的大量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处理和所采取的策略,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以引起译者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思考,旨在为中国典籍英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儒林外史》英译本;传播学理论;文化负载词

作者简介:朱颖,在读硕士,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翻译专业。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1-0075-4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ranslators’ methods and strategies used when translating the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Scholars based on the communication studies. Some constructiv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hus to urge people to focu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一 引言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著名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士林阶层的功名与生活,在中国文坛地位举足轻重。此外,它也被译成多国语言传播到海外,本文研究的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英译本The Scholars。作为一部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翻译作品,如何将汉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好对于译作能否在目标语读者中顺利传播显得至关重要。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交换活动,“其本质是传播”。[1]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便是涉及到汉语、英语,中华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一种传播活动,故将传播学与文化负载词翻译相结合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

二传播学与翻译的传播学研究

1.传播学。

传播学产生于20世纪20 年代,成型于40、50 年代,到了 70、80 年代,在北美、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它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2]从传播学的角度讲,所谓传播就是“一个系统(信源)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信宿),这些符号能够通过连接它们的信道得到传播,以达到一种信息的交流和共享”。[3]传播过程是由传播者和受传者因为信息的传播而组成的一个动态过程,为便于人们对这个复杂过程的认识和了解,众多学者提出了各种传播模式,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以及施拉姆的传播模式等等。本研究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为理论基础。

2.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

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于 1948 年发表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可谓传播学的开山之作,对传播学产生了重要意义。他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即谁(who),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什么效果(如图2-1)。[4]

图2-1 拉斯韦尔 5W 模式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指的就是信息的编辑或者发出者,而信息就是所要传递的内容。关于传播媒介需要注意的是,从广义上来讲,媒介指的是从发出者到接受者信息传播的渠道。但是传播媒介不仅仅指传输或者存储信息的机械的设备,还指利用这些设备去传输信息的机构。[5]接受者就是信息服务的对象,即:信息的接收者。反馈指的是接收者对于信息的反应。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清晰的概括了传播过程中的基本方面,为传播研究指出了方向。但是,该模式也受到了批评,“因为它似乎暗示着存在一个传播者和一则有目的的信息存在”[6]忽视了外部噪音因素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3.翻译的传播学研究。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编码和解码活动,但最终都体现为对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在国外,尤金·奈达曾提出翻译就是交际,其要素包括信源、信宿、信息、信道、噪音等。[7]德国翻译理论家威尔斯认为,传播过程中的传者—受者模式实际上就是翻译理论中的源语—目的语模式,跨语言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传播。[8]国内,吕俊教授1997年提出把翻译研究纳入传播学的框架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1]廖七一教授也将信息论的基本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9]刘宓庆教授认为“传播理论与翻译学息息相关”,并肯定了传播学视角下的意义转换,信息处理策略及效果论对翻译研究的意义。[10]张生祥教授认为,翻译与传播是人类活动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展现的交互关系,结合传播要素来研究翻译,是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进路。[11]具有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具有一般传播活动的性质,传播学的许多理论同样适用于翻译研究。

三 《儒林外史》英译过程中的传播学要素分析

拉斯韦尔认为,传播过程所涉及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五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把关人”——译者。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于1947年首次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所谓把关,并非真正地把守大门,而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12]在思想的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即“把关人”由原文作者与译者构成。《儒林外史》的原文作者为清代小说家吴敬梓。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对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而本文所关注的重点是译者,也就是第二把关人。杨宪益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而戴乃迭自幼就对中国、对北京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相应的情感。在杨宪益看来,“‘信’与‘达’,两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雅’只是‘达’的一部分。‘达’而能‘雅’,才是真正的‘达’。他认为“信”是翻译的最高标准:“我们必须非常忠实于原文……把原文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尽可能使译出的意思接近原文。”[13]

2.传播内容——《儒林外史》小说内容。

《儒林外史》是章回小说,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腐败的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在阅读过程中,对于目标语读者所处的截然不同的中国古代士林文化会对读者造成极大的理解障碍,而这一特色文化便是通过大量的文化负载词传达出来的。

3.传播对象——英语读者。

传播对象是传播过程的终点,传播内容能否被有效地解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对象的认知能力。《儒林外史》主要是译介到国外去的,其读者以不具备英汉双语能力者居多。他们在中国文化、风俗、历史等方面背景知识的缺乏,使得在接收小说内容的过程中会产生困难,故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须时刻顾及读者的需求,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4.传播渠道—— 国家机构。

在信息论中,渠道是指将信息从传播者传达至接收者所需的媒介。由于《儒林外史》属于《大中华文库》,属于外宣翻译,故在其传播过程中,主要的传播渠道便是通过国家机构或国家领导人向外推广。

5.传播效果——来自观众的反馈。

在传播学中,接收者对接收内容所作出的反应即为传播效果。通过接收者的反馈,信息发送者可了解信息是否被有效准确地传达,或根据接收者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接收者的反馈在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四基于传播学的《儒林外史》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分析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又称词汇空缺,即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14]当代传播学认为,在传播活动中将受众利益放在首位,以受众的根本需要作为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无论是信息内容的选择,信息产品的制作,都应体现“为受众服务”的宗旨。[15]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发挥好“把关人”的作用,对源语信息进行理解、筛选与合理的表达,保证传播的有效性。

1.俗语的翻译。

俗语,包括俚语、谚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它“往往经过世代相传凝练而成,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不能照字面去理解”,[16]更不能直接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否则就无法使信息内容进行有效的传播。

(1)成语的翻译。

例1:王德道:“衙门里的差人,因妹丈有碗饭吃,他们做事,只拣有头发的抓,若说不管,他就更要的人紧了。如今有个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第五回)

“If nothing is done, they can make things hot for him. I suggest that we go to the root of the matter by sending mediators to satisfy the plaintiffs…”

成语“釜底抽薪”字面意义为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若直译为“take away the firewood under the cooking pot”,尽管保留了原文的意象,但加重了读者的阅读负担,读者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推导成语的意义。而译者在这里采用意译手法表达出其引申义,言简意赅,而且合乎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例2:“知县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礼,留着吃了酒饭,叫他拜做老师。”(第十七回)

“… to thank Magistrate Li, who now treated him as an equal, entertained him to a meal and offered to be his patron.”

“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而这里并没有相互行礼的意思,而是指匡超人与知县平等相待,所以译者选择将其意译为了“treated him as equal”。

(2)谚语的翻译。

例3:“……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第三回)

“… Just passing one examination has turned your head completely - you’re like a toad trying to swallow a swan!”

在这句谚语中,“癞蛤蟆”和“想吃天鹅肉”分别被译为了“a toad”和“swallow a swan”。“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通常用来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西。我们都知道癞蛤蟆长相较丑陋,而天鹅代表着高贵和美好,这两个意向在中英文中的文化内涵如出一辙,故译者在这里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将该谚语的中文意思如实地传达给了英语读者。

例4:龙三道:“老爷,你放心。自古道:‘清官难断家务事。’”(第二十九回)

“Don’t worry, husband! Don’t you know the saying: Officials can’t interfere in family disputes?” (Yang Xianyi & Gladys Yang, 1999:688)

“清官难断家务事”指的是家庭中的事情繁琐复杂,就连廉洁公正的官吏也无法判明是非。译者将其译为“Officials can’t interfere in family disputes”,虽然翻译出了基本意思,但与小说中想要表达的重点“家庭事务的繁琐复杂”还是有差异,建议可以译为“Not even good officials can settle family troubles.”

(3)典故的翻译。

例5:给谏道:“恁大年纪,尚不曾娶,也是男子汉‘摽梅之候’了。”(第二十回)

“It’s high time you were,” said his patron. “You’ve reached the age when a man should marry.”

“摽梅” 来源于《诗经》,字面意思是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这个词在英文中属于文化空缺词,所以杨宪益先生采用意译的方法,译成了“reached the age when a man should marry”。

2.术语的翻译。

在《儒林外史》中,术语主要是指一些中国古代官场的专用术语,如“科举考试”“八股文”“中举”“国子监”等等,尤其是五花八门的官衔。官职作为一种制度文化,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信息,具有特殊意义。

例6:“人家士女,都出来看灯踏月,真乃金吾不禁,闹了半夜。”(第十一回)

“Men and women alike had come out to enjoy the lanterns and the moon, and the authority allowed the reveries to last till late into the night.”

“金吾”是“执金吾”的缩写形式,是指秦汉时率禁兵保卫京城和宫城的官员。若直接音译或直译会造成读者理解上的障碍,故译者采用的意译的方法,将其译为了“the authority”。

例7;“我方才远远看见你,只疑惑是那一位翰林、科、道老爷……”(二十四回)

“When I saw you at distance,” remarked Bao,” I thought it was a gentleman of the Han Lin Academy…”

“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科道”为明、清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总称,俗称为两衙门。显然,这里翰林、科、道为不同的官职,但译者却简单地将其译为“a gentleman of the Han Lin Academy”,笔者认为是不妥当的。

3.敬谦语的翻译。

在中文里面,敬谦语常被用来显示对他人的尊重或自己的谦恭,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中国古代人鲜明的等级尊卑。中国古代的敬谦语多且复杂,大多在英文中没有对应词,所以在翻译时,译者要充分发挥把关作用,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对信息进行处理,顺利有效地完成传播活动。

笔者罗列了小说中部分敬谦语,发现译者对大部分的敬语的翻译是在英语中寻找对应的或相似的词,语言很正式礼貌,而谦语主要是用第一人称来翻译,说明译者充分考虑到了目标与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笔者认为,由于敬谦语的复杂性,译者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不能完全归化,也不能完全异化。

表4-1 《儒林外史》敬谦语英译情况

4.方言的翻译。

《儒林外史》对于士林阶层生活入木三分的刻画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小说中方言的运用。如何对书中的方言进行理性分析,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对译者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例8:杨执中骂道:“你又不害馋劳病!这是别人拿来的东西,还要等着请客!”(十一回)

"Greedy pig!" cried Yang Zhizhong. "This food was brought by somebody else, and we're keeping it for guests."

在浙江一带的方言中,“馋痨(劳)病”用来指人食欲很强,很想吃东西,译者采用了改写的方法,将其译为"Greedy pig",很形象地传达出了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例 9:(胡家女儿)闲着没事,还要橘饼、圆眼、莲米搭嘴。(二十六回)

“…while in between she must have orange comfits, dragons' eyes and lotus seeds to nibble at.”

原文中方言“搭嘴音”指的是吃东西嘴巴所发出的吮吸、咂嘴等声音,从而将一个简单的吃的动作描绘得很形象。由于英文中没有对应的词,译文中采用了转化的方法,译为“nibble(to bite, eat, or chew gently and in small amounts)”,虽然没有原文那样生动,但也基本传达出了其含义。

五小结

翻译同传播一样,某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应以整体原则为指导。所以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包含丰富的文化负载词的中国典籍英译,译者要对各个成分进行分析和理解,坚持“为受众服务”的原则,担负好把关人的职责,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在语篇层面将归化与异化相结合,在词汇层面可用直译、意译、加注、音译等等,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最终达到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俊. 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J]. 外国语,1997(2):39-44.

[2]董璐. 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陈道德. 传播学[M]. 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4]Lasswell, Harold D.,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Harper and Brothers, New York, 1948.

[5]Dominick,Joseph R. The dynamics of mass communication.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96.

[6]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孟颖,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6-57.

[7]吕俊,侯向群. 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8]Wilss, W.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9]廖七一. 翻译与信息理论[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3):82-86.

[10]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11]张生祥. 翻译传播学—理论建构与学科空间[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 116-120.

[12]杨雪莲. 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13]杨宪益. 略谈我从事翻译工作的经历与体会[A]. 金圣华, 黄国彬. 因难见巧: 名家翻译经验谈[C].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14]包惠南.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 外文出版社, 2004.

[15]樊亚平. 试论确立受众中心的两个层面[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147-152.

[16]曾奇.《儒林外史》英译本中俗语文化词语的翻译[J]. 湖北民族学院, 2005(201-206).

[17]吴敬梓. 杨宪益,戴乃迭,译.《儒林外史》The Scholars (英汉对照)[M].湖南人民出版社,外文出版社,2011.

[18]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74.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Schol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Zhu Y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1,China)

Key words:The Scholars; communication studies; culture-loaded words

Class No.: H315.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英译本儒林外史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儒林外史》的吃播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单宝塔诗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