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变构学习理论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2016-01-16李慧
基于变构学习理论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李慧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摘要:变构学习模型是一个关于学习复杂性的解释模型,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概念系统的转换,强调学习者主体概念和学习环境的重要性。现有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模型多在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主要强调输入、交互和输出三个方面。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融入变构学习理论将弥补已有学习模型在学习者主体概念和学习环境设计两方面的缺陷。创设学习者知识再运用情景,充分运用概念体,以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语言学习。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变构学习理论;概念系统;知识再运用情景
作者简介:李慧,硕士,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计算机教育应用。
基金项目: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支持英语词汇刻意学习的多媒体学习认知模型和认知工具研究”(编号:11YJA880047)。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1-0016-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Allosteric Learning Model is a complex explanation mode which regarded the language learning as the conversion of the concepts and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main concepts of the learner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Existing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on the linguistics and psychology bases, which mainly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 of input, interaction and output. Applying the allosteric learning theory to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n make up for the defects of the existing learning model, which is the learners’ concept system and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design and create a scenario of the knowledge reusing, making full use of learners’ concept to effectively promot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人类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复杂性给教学和教学理论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弄清复杂学习过程的机理可为人类的有效学习提供极大的帮助。为了弄清学习的复杂过程,学习科学通过各个角度和领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研究结果能帮助人们更深入、更有效地学习。瑞士日内瓦大学科学认识论与教学实验室主任安德烈·焦尔当提出了学习研究的“变构理论”,从而将学习发生的个体和社会维度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本身整合在一起。此变构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单一视角的研究,从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等综合视角来揭示学习发生的机理,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得是由自身概念系统转换所致;学习者的概念是学习者学习的工具,也是学习的障碍;概念系统转换结束教学环境中各参数间的相互调节。总地来说,学习其实就是学习者在动态学习环境的干预下,已有概念系统对新知识产生一个涌现,然后进行概念结构、建构和调用的过程。已有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型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提供了帮助,但是其多是局限在单一学习理论维度上建立的,缺少学习者自身的概念系统在动态学习环境下的转换。语言学习是情景化学习,多受学习环境的影响,应为学习者提供对自身概念系统调用和对质的语言情景。此变构模型可弥补已有第二语言词汇习得模型在学习者主体概念和学习环境设计两方面的缺陷。因此,把变构学习模型的研究结果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中是可行的。
一多媒体支持的第二语言习得整合模型
学者们已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习得理论或模型,这些理论或模型虽然还不完善,但从某些方面揭示了二语习得的本质,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为后期研究者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多媒体支持的第二语言习得整合模型融入了已有的各种语言学习理论和模型,已有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或模型试图从各个角度发现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所发生的一切行为表征,从而掌握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本质,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
多媒体支持的第二语言习得整合模型是由Plass & Jones 从语言学习和多媒体学习的角度提出的包含Ellis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型的成分(1997),第二语言习得交互理论成分(Chapelle,1997;1998)和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成分(Mayer,2001)的学习模型(如图1),该模型主要包括理解性输入、交互处理和理解性输出三个部分。该模型强调多媒体在各个阶段利用了人类的双通道(言语通道和视觉通道),结合多媒体学习的假设和原则为各个阶段的认知学习提供有效的策略。在理解性输入部分,强调可理解性材料的输入。多媒体可增加输入被注意和理解的可能性,多媒体能够利用人们的双通道(语言通道和视觉通道)来接收和处理材料,材料以文字、图片或者其他形式展现时,可产生增强效应,当文字搭配图片或者音频、视频呈现时,词汇能更好地记忆和保持。在交互处理阶段,强调材料的理解和整合。多媒体模仿真实生活中的交互,为学习者设计学习环境,在仿真的环境中对输入的材料进行调用和检验。当学习者操作计算机或者移动设备时,即与所学的内容发生交互,学习者对内容的注意力会加强,进而强化学习效果。输出在语言习得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输出即在语言情景中对习得的知识进行调用,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Plass & Jones的多媒体支持的二语习得整合模型主要从多媒体的角度对语言习得过程进行了阐述,认为两种通道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对材料的输入、整合和输出。此模型弥补了已有模型的不足,如忽略学习者对语言的表征和整合的过程、忽略学习者接收信息的通道的容量有限和忽略学习者的语言输出等。但是该模型是线性结构,没有考虑输出即语言调用对学习者整合的新的概念系统的检验。学习者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不断整合、检验、再整合、再检验的过程,语言学习也是如此。因此,此模型还需加入动态学习环境的相关因素,为学习者提供自我调用、对质和检验的学习方式,以便有效地重构自身的概念系统。
图1 多媒体支持的二语习得整合模型
二变构学习理论
瑞士日内瓦大学科学认识论与教学实验室主任安德烈·焦尔当带领LDES团队从生物化学中“变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提出了变构学习模型,解释了复杂学习过程的机理。变构学习模型就是学习者在动态学习环境的干预下,利用已有的概念体系进行新旧概念间的整合和调用,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变构学习模型隐喻具有两个极具启发性价值的方面,对教学具有推动作用,首先,学习的发生是学习者概念体系的启动和调用,而非观念的序列性录入,学习者要主动建立概念体系间的关联,并使这些关联活化;其次,学习者的概念体系是个体所独有的,教师或其他教育者不能够直接作用到个体的概念体系,但教师可通过调控教学环境来干预学习者的概念体系,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1.学习者知识的获得是由自身概念系统转换所致。
变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直接的、单向的传递结果,而是学习者概念体系的转换,是概念体系持续发展的结果。学习者所独有的概念体系是学习者成功学习的前提和关键。学习者在接受教师呈现的信息之前,头脑中已有有关此信息独特认识的观念体系,不仅包括关于此信息的感性认识,还包括对于此信息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方式,这两方面的结合使学习者可以从实践中进行概念体系的修正和持续发展。知识的获得需要经历一个叫做“概念精制”的活动。所谓概念精制,是指学习者借助概念系统把新信息同已有概念系统中所调用的知识进行对照并生产出对解答他们的问题更为适当的新意义,从而实现概念系统转换的手段。依赖于学习者拥有的概念系统,概念系统为学习者提供特定的理解和建构知识的方式。因此,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概念系统的重组,并能够运用新的概念系统进行问题的解决。
2.学习者的概念系统是学习者学习的工具,也是学习的障碍。
概念系统是学习者已有知识与所要获得知识间建立联系的工具,能够促进知识获得,也能够阻碍学习。作为一种工具,概念系统可以对知识情景进行识别,来激活学习者已有的相关知识体系,来诠释所要习得的知识,并建立新的概念系统。当学习者真正理解一个模式或者运用某个概念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其心智结构进行了全面的重组。但是,概念系统也会成为束缚学习者学习的“囚笼”,将学习者固定于某种理解和思考方式上,阻碍新知识的融入。因此,学习者的概念系统要具有柔性,能够根据特定的问题进行变化,不能固守已有的概念系统,等待新知识对原有概念系统的适应,而是运用概念系统对新知识进行诠释,产生出新的概念系统,解决实际问题。
3.概念系统转换借助学习环境中各参数间的相互调节。
在揭示学习复杂性的过程中,变构学习模型将影响学习的各个要素整合起来构成了变构学习环境。变构学习环境的重点依然是学习者概念系统的转换。学习者概念系统的转换不是简单直接的,而是受多个参数共同影响的复杂过程,其转换机理可以用数学表达式表达:CONCEPTION=f(P,R,M,N,S),即概念系统转换是P(Problem,问题)、R(References,已掌握的相关知识)、M(Mental processes,心智处理)、N(semantic Network,语义网络)、S(Signifiers,意义符)等参数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者在进行新知识学习之前,大脑系统中储有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相关体系,如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程式等。问题是新知识对学习者原有知识状态的对质和挑战,是对学习者原有的平衡的相关知识状态的威胁,是引发学习者学习活动的驱动力。在问题的刺激下,学习者对自己相关知识体系中的元素进行辨别和区分,运用合适的概念与新知识中的各个元素进行相互作用,产生一个具有自身含义的新的意义网络,即新的概念系统。在概念系统转换过程中,需要观念、符号和模型等意义符的帮助,也就是新知识整合到学习者概念系统中所用的辅助工具。
概念系统转换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概念系统转换受参数系统中各因子的限制,由此可以推导和预测缺少参数系统中的某个因子,学习就不能进行。因此,学习者必须对这些参数进行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原有概念系统这个学习工具,这样就会更容易地接收打破平衡状态的认知干扰,获取知识。
三创设语言再运用情景,运用概念体,促进第二语言习得
在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可理解性的输入是学习的开始阶段。经过可理解性输入与原有概念体——语言系统的关联,学习者对自身语言系统进行认同或者反驳,认同的输入会直接重组于原有的语言系统,产生对质的输入会造成原有语言系统的失衡,使语言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从而促进原有语言系统的转化,形成新的语言体系。但是这种对质是要学习者发现自身语言的不足,这就需要给学习者一个特定的语言情景,在情景中接收多种信息,如言语信息和视觉信息,更好地激发学习者已有的语言系统,进而发现自身语言的不足或者与语言情景的矛盾,进行相应知识的解构和重组,建立新的语言系统。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只有被交流的语言才能被激活和活化,才能具有可用性。因此,学习语言最重要的环节是创设新的语言系统(即概念体)的再运用情景。知识的再运用是根据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所提出的,要求学习者在已有知识与所学知识领域间建立网络联系,并且能够理解其间不同概念的相互作用。创设语言再运用情景也是学习者自我知识的检验和修正过程,在情景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习得语言。由此可以看出:第二语言的有效学习不仅需要多媒体强大技术的支持,还应遵循人们的学习过程和规律。下面基于多媒体支持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型提出两点改进意见。
1.利用多媒体创设特定的语言情景,诱发学习者概念体的失衡。
概念体是学习者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工具,是学习者对新知识解释的系统。概念体的失衡和学习者对自身概念体的对质、困惑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佳时机,也是学习行为发生的最佳时机。语言的学习需要特定的语言情景,概念体的失衡也需要一个特定的情景,学习者在此情景中进行交互,发现自身的不足或者与其他学习者、情景间产生矛盾,于是学习者的概念体产生松动,处于失衡状态,有利于学习者概念体的转化,建立新的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概念体。然而,多媒体强大的整合功能(文本、图形、视频、音频)可以为学习者创设所需的仿真的语言情景,比如,创建语言交流的动画、提供文图结合的语言信息等。学习者在仿真的情景中发现自己语言系统的不足和与情景间的矛盾,然后通过与情景的交互和资料的查询,解决问题,形成共识,这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常常是有效的。概念体的失衡发生在学习者对接收材料选择之后,组织之前。学习者根据自己的语言系统和接收的语言信息,进行相应的关联。正确关联的信息容易加入语言系统,产生冲突的信息要经过学习者的解构已有的语言系统,建立新的语言系统。有特定语言情景、有矛盾冲突的信息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欲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创设知识再运用情景,检验和修正新的概念体。
被灵活运用的知识才能称为习得。同样,语言的习得也需要学习者的熟练使用。目前,除了母语外的语言学习都忽略了语言再运用这一环节。没有真实的语言情景,教师只负责学生的输入,却不顾学生的输出。输出是语言学习的关键环节。其实,语言的再运用是语言的输出,在特定情景中的输出同时可以作为自身或者其他学习者学习的输入,产生自身知识间的对质、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对质。因此,新学习的语言再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检验和修正建立的语言系统,还可以帮助学习者加深学习效果,进行知识的拓展。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交流,寻找冲突,教师辅导的学习过程。语言知识的再运用情景的创设是语言学习的关键。只有在交流和实践中才能真正地获取知识。知识再运用情景的创设方法很多,比如分组辩论、角色扮演、相互教学等,让学习者在真实的情景中去亲身体验,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借助思维助手,为学习者知识再运用情景的创设提供好的帮助,让学生亲自和知识互动,亲自运用自己语言系统中储备的知识进行思想表达和交流,实现概念体的转化和巩固。自身参与的学习效果才是高效的和深刻的。
将变构学习理论运用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可以使教师更加清楚学习者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和规律,找出科学有效的方法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当然,必须把变构理论的核心——概念体和学习环境创设这两个方面真正地融入到第二语言习得中,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让学习者真正地从事于自身的学习中,把学习的每个环节联接起来,建构一个合理的概念体,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安德烈·焦尔当,裴新宁.变构学习模型——学习研究的新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5.
[2]Richard E. Mayer.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M].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467-488.
[3]裴新宁.变构学习模型与教学设计[J].全球教育展望,2006(12):38-42.
[4]罗伯特·坦尼森,等.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第l册).任友群,裴新宁,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2.
[5]Giordan , A. The allosteric learning model and current theories about learning .LDES课程材料,http://www.ldes.unige.ch/ang/reeh/allost.htm.
[6]Giordan , A.(1995).Learning: beyond constructivism, http://www.ldes.unige.ch/ang/reeh/allost.htm.
[7]吴涛.变构学习模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8]徐蓉,陈志伟.变构学习模型与指导性学习环境的设计[J].基础教育研究,2010(15):22-23.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ased on the Allosteric Learning Theory
Li Hui
(School of Education,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China)
Key word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llosteric learning theory; concept system; scenario of knowledge
Class No.:G642.0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