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彩陶图案的意象性表现

2016-01-15刘志刚

关键词:彩陶甘肃图案

刘志刚

摘 要:彩陶纹饰是原始时期人们对客观世界和生存环境进行认识和思维的结果,这一结果可以使我们厘清和理解彩陶纹饰图案性表现的深层次内涵。不自觉的纹饰绘制恰又暗含了意象表达,从中折射出中国早期艺术发生、发展的状况。

关键词:甘肃;彩陶;图案;意象

中图分类号:K876.3;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211-02

甘肃作为黄河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遗存有以卓越的彩陶艺术为代表的新石器时期诸多文化遗迹。要了解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源流,需遵循传统艺术的发展轨迹,由起点出发,对彩陶艺术进行研究。

关于彩陶的论述不鲜见于诸多学术文字,无论从片面的某一方面,如地区分布或图案造型来研究亦或是某种文化类型来代表彩陶的都是不全面的。但是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某一点时却可以从中发现彩陶的某一特征性研究主体,甘肃彩陶以其独特的造型特点和图案样式(马家窑文化类型)总让研究者有“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感受。

彩陶图案或纹样是附着于陶器表面的图形的总称,彩陶图案又由于原始先民们认知变化发生着改变。《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对原始先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进行了解读,他们对于世界的把握方式上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并且将这些与人类本身的特质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进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彩陶的制作本身就是原始先民们生产生活的生动体现和完美的物化形式。这种形式具体表现在彩陶图案中时又被加以夸张、变形、抽象等艺术表现手法,在这无意识的创造过程中,意象性的审美表达淋漓尽致。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下》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表现为阳爻和阴爻两种组合符号,这两种符号组合成六十四卦,原本是用来记录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后来发展到历史、哲学范畴。“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个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彩陶图案就是外撷物象、内取心意的最完美的表达。

原始彩陶中的意象纹饰,它的象征意义就是原始先民对客观世界特别的感悟,我们不能用今天的习惯性认知来分析,它的象征意义要放在原始社会这一整体客观环境中加以分析:这就与原始巫术、原始宗教、生殖崇拜及各种神灵崇拜密不可分,从这一角度来看,彩陶图案的意象性反映的是一个原始人们普遍能理解的“图案语言”,这种图案语言且具有神秘性。

甘肃彩陶所对应的文化类型中,最常见的和具有变化连续性的图案主要有鱼形纹、鲵鱼纹、鸟形纹、蛙纹等,并且这些彩陶纹饰都有具象写实向意象写意的变化过程,另外几何纹饰的发展根本来说脱离不了写实图形的变化,最终走向几何化、抽象化。

首先,鱼形纹是彩陶图案中最为常见和发展变化最多端的一个纹饰,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鱼形纹在不同的文化类型以及各个类型的不同阶段,其图形、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从马家窑文化类型的早期鱼纹和人面纹、鸟纹相复合的纹样,直至后期几何化、变形化的鱼纹表现都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对图形进行了重构和释义。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种变化是由于氏族集体变化或图腾崇拜等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之一。

其次,甘肃彩陶图案中象生类图案以鲵鱼纹(俗称娃娃鱼)独具一格,十分引人注意。鲵鱼纹在有的文章中被称为“蜥蜴纹”,但是在我们所看到的彩陶上發现它的头部往往被绘作人面形,更接近鲵鱼,因此称作鲵鱼纹更为准确和恰当。鲵鱼纹的早期形象都是有头有尾,肢体俱全,体表绘网格纹,整体造型呈三折形,逐渐变化的结果是简化整体形象呈弯月形造型并不再具体描绘眼、四肢等。

第三,鸟形纹在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彩陶中发现较多,半坡遗址中就有完全写实的鸟形彩陶残片,到庙底沟类型时期不仅有侧视的鸟形纹,也有正视的鸟形彩绘,最后都演变为完全脱离具象写实的几何图案。到马家窑类型时期,同类的变体鸟纹还可以看到,越往后发展变异越大。由于它拓展为四方连续图案,给人以数鸟共用一目的错觉,其实只有两个鸟身而已。马家窑类型鸟纹变化的重点是鸟体,它是由实心的弧线三角发展到镶边三角,再到空心三角,后来空心处又加绘一个圆点以作鸟目。此外马家窑类型彩陶口沿上流行的一部分纹饰:如圆点三角纹,也可以看做是鸟纹的变体,它们已经完全几何图案化了。

第四,蛙纹早期写实性很强,头、躯干、体纹、肢爪、眼目等都有具体描绘。在马家窑类型中蛙体满背绘有接近垂直交叉的网格纹,此期还见到一种瘦体无头蛙纹。到了半山时期,蛙纹的躯体部分意象的表达为一条粗壮的直线,头部以圆圈代表,四肢画得相当夸张,与躯干一样粗壮。因为这种造型与人体接近,所以有学者又称之为“人体纹”或“拟蛙纹”从这样的称呼中也不难看出,我们在研究彩陶图案的过程中确实发现了原始先民在“意和象”之间的取舍变化。

关于意象纹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仅是纹饰的象征意义所决定,是不重再现重表现的结果。同时抽象化是图形结合重构出图形的基础,进而表达出更多的涵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抽象化是人们的观念不断发展的需要,不同纹饰的组合造型还体现了氏族文化融合的观念和早期图腾崇拜的变化。

就中国原始艺术的特征而言,一方面研究彩陶上的意象纹饰,从中可以折射出早期艺术的发生、发展状况。原始艺术经历了起源于实用,形成于实用,并有别于实用的过程。原始艺术是巫术、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等的载体,象征及其寓意是其功能性的表现,但象征手法必然经过夸张、概括、变形的表现性描绘,它也是艺术创造的共同特征,这是彩陶意象纹饰最终能够发展为独立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意象纹饰是上古时期人们原始观念的物化形式,随着氏族集体的分裂、融合、繁荣、消退,原本注入其中的原始观念也经历了变化和消失的过程,客观上也带来了独立的艺术形式产生的可能。

——————————

参考文献:

〔1〕如鱼.蛙纹与蛙图腾崇拜.中原文物,1991,(2).

〔2〕王仁湘.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图案母题研究.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

〔3〕张朋川.彩陶艺术纵横谈.美术,1983,(8).

〔4〕陈烈汉.浅谈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艺术.陶瓷研究,1993,(1).

〔5〕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四川出版集团,1998.

〔6〕谢端琚.马家窑文化渊源试探.中国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1986.

〔7〕郎树德,贾建威.彩陶.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8〕林少雄.洪荒遂影——甘肃彩陶的文化意蕴.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彩陶甘肃图案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银河春韵
夜读春秋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