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的宗教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6-01-15张亚萍魏红霞

关键词:当代价值

张亚萍 魏红霞

摘 要:马克思的宗教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他的宗教思想经历了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其后来的启蒙运动的洗礼,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等思想家的宗教思想。马克思旨在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展开他的宗教批判,他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蕴含了人本主义思想,同时他也强调宗教的发展应当建立在实践基础上。马克思的宗教思想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深远现实影响,它有助于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有助于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宗教,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

关键词:马克思宗教思想;宗教异化;宗教批判;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B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079-03

一、马克思宗教思想的理论溯源

马克思的宗教思想经历了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其后来的启蒙运动的洗礼。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提倡解放个性;鼓励学习优秀的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肯定人权,反对神权。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最主要的观点是“因信称义”,也就是告诉人们不需要信仰什么教皇教条,只要每个人心中充满信仰即可[1]。启蒙时代也是人们理性觉醒的时代,这时期的主题是高扬人性,崇尚理性,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几次运动给予马克思的宗教思想很大启示,同时也在不断引导着他的思想逐步成熟。

启蒙运动之后的宗教思想,尤其是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对马克思影响很大,然而马克思的宗教思想不断继承和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费尔巴哈之所以不能真正揭示宗教的本质,主要是由于其历史唯心主义所致,费尔巴哈只是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他没有联系历史的进程,只是孤立片面的看待宗教,他没有看到宗教存在于社会实践中,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然而他并没有实质性的去理解实践的真正内涵,只是从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革命的”“实践批判”活动的意义他根本就不了解。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的主要亮点在于他的人本主义宗教批判,他所提出的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思想,为马克思进一步揭露宗教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之所以能够揭露宗教的本质,关键在于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

马克思在哲学中的革命,最主要的还在于他对黑格尔哲学本质的揭露,其实也是对西方哲学的宗教成分的批判和本体论的批判,在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同时改造了西方的人性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鲜明的提出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社会人是无法存在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观遭到了马克思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宗教的社会根源及其灭亡途径。

马克思成为一个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主要在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不管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鲍威尔的自我意识、施蒂纳的唯一者,还是费尔巴哈以人的本质立论的异化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真正全面创立的新世界观。马克思以“唯物主义”为视角,强调历史要以实践为基础,把实践作为历史观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的宗教思想是在吸收批判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形成的,他的全部宗教思想蕴含着深厚的人本主义思想,并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探讨宗教的本质。

二、马克思宗教思想的主要观点

(一)马克思宗教思想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批判,表现出无神论的倾向,马克思肯定伊壁鸠鲁自我意识的哲学,原因在于这种哲学以人的自我意识的绝对自由来否定一切神的存在。马克思在给卢格的信中指出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在人间而不是在天上,如果以宗教为理论的被颠倒的现实消灭,那么宗教也会消失。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进一步指出宗教问题是世俗问题的表现,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了给宗教戴上迷信的装饰,而我们现在是在用历史说明迷信。人在现实生活中创造了宗教,但是人并不是通常所说的抽象存在物,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宗教是在国家和社会中产生的,宗教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2]。以前的宗教凌驾于国家之上,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而现在的宗教也是与政治经济相結合,它是为了国家的统治服务,宗教仅仅是人们心中寄托的信仰。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的批判,对天国的批判就转向对尘世的批判。

随着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以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待宗教,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是社会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全部社会历史是由人所创造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让我们看到了宗教的神秘性,从而让它的真实内容浮现出来,把人们从宗教中解放出来。马克思还通过开展对世俗世界的批判,把人的本质归结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使得人通过革命的实践活动改变自身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从而获得解放和自由,真正地开始创造自己的生活。马克思认为宗教使得人的主体性丧失,人选择屈服于神而逃避现实,从而人也就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向我们揭开了宗教神秘的面纱,让人不再活在虚幻的世界,回归于现实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理想,这个理想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完全确定的,它是逐渐适应社会发展的阶段。共产主义的理想激励着人们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马克思做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3]这一断言有着一个大的背景,这源于文艺复兴运动特别是后来的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时期有很多思想家都对宗教提出了批判。对于宗教的批判,他们都表达过大体类似的看法。最直接的背景则是青年黑格尔派,当时青年黑格尔派提出:“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4]。正如以上所说的,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德国那样的社会状况下,广大人民处于下层地位,过着苦难的日子,宗教的苦难其实是对现实苦难的再现,同时也是对这种苦难生活的不满以及内心的抗议。宗教确实是人们寻求精神慰藉的寄托,但是它也完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宗教本身并没有感情,人们把宗教当作一种迷信来看待,所以马克思提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观点。

首先,当时人们对宗教的迷信源于社会存在,精神的影响是巨大的,即使是现代有些落后地方人们还是盲目的信奉宗教,甚至把宗教作为生活的全部,主要还是由于这些地方的政治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其次,宗教本来作为人们精神的寄托,在减轻人们心灵的伤痛上起到很大的作用,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人们不满尘世的苦难,所以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了一个没有痛苦的世界,这种世界是虚幻的,人们还天真的以为不久它就会到来,带领他们走向天堂。基督教在当时的影响是空前的,教会、教皇以及教徒一系列的形式都建造出来,圣经占据了人们整个思想,教徒们每晚都会和他们脑中虚幻的“神”对话。本来下层民众在生活中处于窘迫的地位,现在精神上也被紧紧的束缚住了,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政权的稳固,使得宗教不断与政治相结合,人们更加无法得到解脱。最后,1840年鸦片战争后,鸦片不断流入中国,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宗教就像人们吸食鸦片一样,它会不断摧残人的身体,腐化人的心灵。很多人没有理性的看待宗教,对宗教的认识处于一种极端的地步,他们甚至会对自己的身体进行自残,他们会组成一个团体不断进行宣传,使得更多的人受到伤害,精神被完全控制住。当今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形式不断多样化,宗教也不断成为国与国竞争的利用工具,国家将本国的宗教等意识形态通过传教徒等不断渗入到其他的国家,企图同化他国的文化,牢牢锁住他国人民的思想,这样做实际上是要实现文化扩张的目的。

三、马克思宗教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有助于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深厚的人本主义思想一直存在于马克思的宗教思想中,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立足于社会现实和现实生活中的人,马克思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宗教的根源,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存在中,人是一切社会历史的伟大创造者,人不仅创造了一切的物质财富,而且还创造了一切的精神财富,这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以人为中心,时刻要关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宗教其实是一种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这里所说的“人”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者是再度丧失自身的人。宗教是人的自我异化,神得到了人的本质,所以,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揭示了宗教的本质,神成为了人的本质的一种異化。宗教的最终价值还是要通过人来实现的,所以要注重人的价值,这就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宗教在不断的发展中也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最主要的就是人在宗教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一直对宗教进行批判,主要目的在于把人们从虚幻的宗教中拉出来,让人活在现实生活中,从而实现自己的本质。中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所制定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都是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建设是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只有中国人民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广大人民群众是它依靠的最主要力量。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性、积极性以及参与性都是很高的,只有他们才是国家的主人,才能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也只有依靠他们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社会主义建设这项伟大事业。这在另一方面也让我们以一种新的方式看待宗教,宗教中的人本主义思想要求我们要团结包括宗教爱国人士、信仰各种宗教的广大爱国群众,让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来,但是我们必须要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

(二)有助于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宗教

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对宗教展开了批判,宗教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抽象物,它是人本质的异化,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是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基础,社会发展程度深刻影响着宗教的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历程。当人类社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仍有宗教存在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时,宗教是不会灭亡的。这就要求正确对待宗教要立足中国国情,我们都知道,中国不但处于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且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问题还是很多的,我们需要给宗教留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全球化时代在一定程度上给宗教带来了冲击,同时也影响了各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使得它们不断碰撞交融。当前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谐,宗教从表面上看虽然在当前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失去政治影响力,但是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给予人们一定的精神慰藉[5]。

当今时代辩证地看待宗教要求我们本着发展的眼光。每个事物都有两面,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化解其消极作用。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对于宗教的欺骗性我们要彻底批判,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但是我们也要肯定宗教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宗教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它也是一个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毛泽东思想中的精髓“实事求是”的思想启发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于马克思的宗教文本的阐述,我们不能教条化,一味的照搬照抄,我们要结合本国的国情,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宗教,宗教中一些落后的思想我们可以消除,引导人们多样化的、健康地参与宗教活动,这样才能挖掘出宗教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价值。我们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理性审视我国当今社会的宗教现象,合理利用宗教,才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三)有助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以前人们习惯于用迷信来解释宗教,本来宗教应当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然而却成为束缚人们精神的锁链,人们对宗教的痴迷越来越严重,甚至会危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随着马克思对宗教批评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认识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在中国还有极少数人对宗教的认识处于极端的地步,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需要马克思的宗教思想。

马克思的宗教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前提,他向我们科学的分析了宗教的主要内容,如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的根源及宗教形成发展以及消亡等。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问题都必须以这些内容作为衡量的标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要求我们看待中国的宗教问题,就必须本着发展的眼光并结合当前中国宗教的实际情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国家,中国政府的宗教政策奉行宗教信仰自由,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也不断得到尊重。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个民族的共同努力,汇聚力量,因为这项建设是个巨大的事业。因此,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思想,尊重各个民族宗教信仰的同时,积极引导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显得尤为重要。

——————————

参考文献:

〔1〕邵长虎.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及其时代价值探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1,(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52.

〔3〕〔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1-2.

〔5〕贺彦凤,于辉.论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J].学术交流,2013,(05).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让长征精神照亮“新长征”征程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