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成立前十年出现的政治和思想背景分析

2016-01-15邓丽君

关键词:辛亥革命

邓丽君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和革命发展、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要想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必须把中共成立前十年发生的辛亥革命和中共的创建联系起来,不然就不能了解历史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十年的政治背景可谓风云激荡,四大政治势力此起彼伏,思想背景亦为百家争鸣,5种政治思潮交锋碰撞,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种政治和思想文化背景下创立的。

关键词:辛亥革命;政治群体;中共创立

中图分类号:D231;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065-03

要想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必须把中共成立前十年发生的辛亥革命和中共的创建联系起来,不然就不能了解历史的发展。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中国的革命者除了一小部分外,其余大部分都是孙中山的继承者。1985年孙中山于美国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性政党;1911年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2年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1919年孙中山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革命党;而后孙中山又领导了护法运动和护国运动;在孙中山晚期他又推进国共合作与国民大革命。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90诞辰时说:“辛亥革命,到今天,不过是45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45年,就是2001年,也就是进到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①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是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

一、四大政治群体

1.革命党人。中国清朝末年对于兴中会、共进会、文学社、华兴会、光复会、同盟会等一系列以发动革命推翻清朝、建立共和政体为目标的团体总称为革命党,参加这些组织的人就被称为革命党人。革命党人参加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直奉战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是革命党人的纲领即三民主义。作为近代中国最原生态的辛亥革命中的革命党人恰好两者都没有,既没有一个大部分革命者都能接受的意识形态;也没有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甚至连一个共同的革命领袖都没有。可以这么说,在1911年前后,“革命党人”其实成为了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革命党人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了历史性的作用,但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使得他们不能称为中国革命的主力。

2.北洋派。北洋派这一政治群体由地域性走向全国性。这一群体是中国政治舞台的主宰。它产生于1912年,直至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北洋派才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消失。甲午战争之后,袁世凯督职兼任北洋大臣,习称北洋总督。1895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新建陆军督办,接管在天津附近小站训练的新式陆军,归兼北洋大臣的直隶总督节制,这就是北洋军建立的开始。北洋派主张维护大官僚的利益,在坚持封建君主专制的基础上,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工业革命技术,试图抵御外来侵略求得民族复兴,以巩固封建大地主、大官僚的统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划分为四大系:直系军阀,其势力范围为长江中下流域及直隶,代表人物是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扶植势力是美国、英国;皖系军阀的势力范围是安徽、浙江、山东、福建、陕西,代表人物是段祺瑞,扶植势力是日本;奉系军阀的势力范围是奉天、黑龙江、吉林,代表人物是张作霖、张学良,扶植势力是日本;晋系军阀的势力范围是山西,代表人物是阎锡山,扶植势力是日本。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小系,南方的滇系、粤系等军阀,还有个徐州的张勋实力也不小。

3.立宪派。20世纪初,随着“新政”和“预备立宪”而崛起的资产阶级上层及其政治代表所组成的政治派别。代表人物在国內为从事实业的大资本家和绅士如张謇,国外为已沦为保皇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基本主张是继续保持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召开议会,建立责任内阁,以便上层民族资产阶级参政。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戊戌政变后为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这些变换的称号反映了各自的主旨,也略寓褒贬。但改良派一直是它们的总称。维新运动时的维新派在于除旧布新,挽救危亡,以消弭革命于方萌;保皇活动中的保皇派以保护光绪帝、反对慈禧太后为宗旨,与革命派既联系又争夺;立宪运动中的立宪派则呼吁开国会,立宪法,以挽救清朝的危亡,与革命派尖锐对立,互争成败。在革命成为时代中心之后,立宪派又成为与革命派横向对峙的政治力量。

4.知识分子群体。广义上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孕育于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诞生于洋务运动时期,而严格意义上的、不仅掌握现代知识且有强烈的公共关怀与批判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孕育于洋务运动时期,诞生于清末。有学者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转变过程分为7个时期进行论述:即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大革命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后留日学生回国的新型群体,他们由学者型逐渐走向革命者、五四运动和新文化的领导者,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和学生辈的傅斯年、罗家伦等名声显赫的代表人物。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形成、成长与壮大起来的新兴社会阶层,它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社会转型中,扮演了先驱者、引领者与催生者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百家争鸣

1.寻路时期出现的几种思潮。五四前后一大批先驱由新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当时社会出现了5种主要的思潮: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议会社会主义、新村社会主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是指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潮,其基本观点是否定一切权威和任何形式的国家政权,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幻想不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而建立一个没有国家的、完全平等和绝对自由的社会。这种思想以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世界观为基础,反映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一部分破产的小资产者的情绪和愿望,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开展起了很大的阻碍和破坏作用。基尔特社会主义,又叫工会主义,是改良主义的一种,代表人潘帝霍布逊。他们否定阶级斗争,鼓吹在工会基础上成立专门的生产联合会来改善资本主义,只承认改善工人出卖劳动的条件,却不消除根本的制度,反对建无产阶级的政党,从而维护资本主义的根本利益。议会社会主义是指通过西方的议会制建立会议领导的社会主义。新村社会主义又叫新村主义,它源于法国和日本,是无政府主义的一种。它主张脱离旧社会的黑暗势力,另辟一块小天地,建立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人人平等、互助友爱的新村。这种思潮对中国的影响较大,吸引了五四时代的爱国青年。周作人就曾在《新青年》上对日本的新村社会主义系统的作过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开始引起了李大钊的关注,代表作为《布尔什维克主义》《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其中《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论著。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3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指出:“这三部理论,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这篇文章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中国人民开始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比较正确的全新认识。十月革命以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等观点开始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2.先驱思想出现分化。恩格斯曾说过:“一个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这个理论在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这一时期出现了3种不同的分化,一种是坚持自由主义阵营,代表人物是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是其代表作,他的主要观点是反对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另一批是保守主义阵营,代表人物是梁树民。第三批为坚持马克思主义者,这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扩大且有不同层面。第一层面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思想界的精神领袖。第二层面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的左翼力量,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蔡和森及留法勤工俭学者。第三层面主要是受五四运动影响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辛亥革命后老同盟会员,主要包括邵立资、戴季陶、董毕武、吴玉辛、林伯渠、朱德等。

3.五四前后大批先驱由新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从宏观上讲这一批先驱转向共产主义的標志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初步认识了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其中《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部分《资本论》篇章被这些人学习、宣传。其次,他们赞同十月革命,向往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使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再次,他们直接参加斗争实践。这些先驱们参加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护法斗争这些革命,另一方面他们到工人中去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后,大多数人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蔡和森在法国给毛泽东寄信,翻译马克思的著作。

4.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通过两条渠道:一由中国留日学生从日本间接传入;一由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生从法国直接传入。留日、留法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最先把马克思主义真正带回了中国。中国工人阶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成长壮大,为了与国内外敌人战斗,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奠定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能传入中国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即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其次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再次是国内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奠定了阶级基础;最后是由于中国探索强国之路受挫,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到此才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创立。

三、对中共创立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中国长期处于军阀割据这种混乱的政治格局之下,各种政治势力此起彼伏,风云激荡,这就需要出现一个既能统一这种局面,又能维护中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党,因此,这种政治背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必要条件。共产党作为坚强的领导,是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改变国家和民族的悲惨命运中应运而生的,是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斗争中确立的,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实践中经过比较,自觉地、郑重地选择的,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状态,这种思想背景下,先进的知识份子逐渐掌握了先进的革命理论,逐渐壮大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队伍。同时通过百家争鸣使得马克思理论逐渐在各个领域内传播发展。但也有一些局限性,非马克思主义也随之传入中国,工人阶级的传播滞后于知识份子,这些人对中国实际状况分析难免有不足之处,对国情的认识是片面的,理论准备不足,理论与实践没有充分结合。

辛亥革命的失败,已经证明资本主义路线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是有4万万人民的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已经在中国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在中国以农民为主,也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以只有掌握了农民阶级才能赢得革命的胜利,而资本主义根本没有这个条件,但多次的农民起义的失败,也证明光靠农民阶级也无法赢得人民政权,所以工农联盟、人民民主专政势在必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大量涌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纷纷建立;马克思主义课程开始登上高等学校讲坛;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陆续翻译出版;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逐渐形成。

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种政治和思想文化背景下创立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此,我们从失败走向胜利,从胜利走向胜利。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

注 释: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56—157.

参考文献:

〔1〕李振印.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2〕吴真.中国共产党成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3〕司亚勤.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4〕黄兢.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J].广东党史,2001,(05).

〔5〕李国兴,蒲滢滢,黎洁.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3).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博物馆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辛亥革命的法国认知
研教结合——以辛亥革命结局表述探源为例
辛亥革命后的宋庆龄与日本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专栏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内外大征联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