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大师辈出

2016-01-15崔青华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新校长 2016年6期
关键词:幼稚园陈鹤琴师范学校

文 / 崔青华(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民国时期学前教育涌现出蔡元培、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等一大批教育家。他们兼收并蓄,融通中西,在幼稚园的设置、课程改革和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发展体系。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社会时代的要求,在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大量革故鼎新的改造。教育上,在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领导下,颁布了新的教育宗旨,颁发《壬子癸丑学制》,改革课程,同时对学前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改“蒙养院”制度为“蒙养园”制度。1915年《新青年》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在科学与民主旗帜的召唤下,学前教育领域开展了对错误儿童观的批判,大量引入了西方先进的学前教育思想,随着《壬戌学制》的颁发,确定了“幼稚园”制度。

在学习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学前教育改革实验活动,探索建立和发展中国化、科学化学前教育的道路。有的改革实验活动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在幼稚园的设置、课程标准、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促使学前教育制度在发展中日趋完善,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1912年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他首先发布了几个教育改革令,继之着手对封建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主要有颁布新的教育宗旨,制定学制系统,改革课程、教学原则和方法。

1912年9月,教育部推行《壬子癸丑学制》,按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由“蒙养院”改为“蒙养园”。有关蒙养园的规定如下:“在下面有蒙养园,在上面有大学院,不计年限。”量(“上面”、“下面”指在学制体系上的地位)“女子师范学校于附属小学校外应设蒙养园,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于附属小学校外应设附属女子中学校,并设蒙养园。”

从这些规定看,蒙养园是学制体系上的教育机构,但与大学院(即现研究生院)一样,不占学制年限,并未单独成为学制系统中的一级。它的建置是其他教育机构的附属部分,附属在小学和女子师范院校内。由此可见,它虽然没有摆脱附属的地位,但是第一次从育婴堂、敬节堂内剥离出来,而附设于学校中。客观地说,这是学前教育地位不断提高的标志。

关于蒙养园的发展,民国初年,政府没有全国统计数,但较清末有不小发展。据江苏教稚教育研究会的调查,到1918年,上海就新建园12所。如1912年设立的旅沪广东幼稚园、城西幼稚园,1913年设立的启秀幼稚园、进德幼稚园等;其他各地也有蒙养园的建立,如1913年黑龙江私立奎垣中学附设了蒙养园,1914年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设了蒙养园,1917年张雪门在浙江鄞县办星荫幼稚园,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于1918年设附属蒙养园等。量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学前教育发展较缓慢。

此外,幼稚师范也有所增加,如江苏省就有南京女中、大厦学校、晓庄学校先后增设幼稚师范,还有上海幼稚师范,北京孔德、厦门的集美都设了幼稚师范专科,以培养幼教人才。促使师资的培养向正规化、科学化、标准化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蒙养园师资力量不足和素质较低的现状,对蒙养园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了一定作用。

蒙养园制度的建立,有力促进了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无论是蒙养园的数量,还是在园人数,都普遍增加。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但几经调整、补充,这一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为1922年幼稚园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幼稚园制度的建立

蒙养园制度,由于本身的一些缺陷,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之需要。1919年的五四运动,将中国革命推向新民主主义阶段。文化教育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加之美国教育的影响和一批爱国教育家的努力,引发了一个改革教育的热潮。1920年北京大学开始招收女生,很快影响全国,争取男女平等的权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20年教育部明令小学用白话文教学,此外,蔡元培主管的北京大学开始改制,并很快影响到全国。学前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成绩之一就是确定了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

1922年9月,教育部推行《壬戌学制》,有关学前教育的规定是:“小学下设有幼稚园”。幼稚园招收6岁以下儿童,把幼稚园正式列入学校系统,确定了幼稚园在学制系统中第一阶段的地位,改变了蒙养院和蒙养园在教育行政体系中没有独立地位的状况。学前教育在教育行政地位上的确定,使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有了制度上的根本保障,同时也为我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幼稚园制度在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史上实施时间最长。

幼稚园制度的历史影响

幼稚园制度建立后,促使大批思想家、教育家总结和研究学前教育问题,并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学前教育改革实验活动,探索、建立和完善中国化、科学化学前教育的道路,对中国的学前教育发展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首先,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实验活动。1923年春,陈鹤琴在自宅客厅里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亲任园长。不久又以该园作为东南大学教育科的幼教实验园地,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开展了幼稚园课程、设备、故事、读法以及幼稚生应有的习惯的技能等项实验研究。1925年,陈鹤琴、张宗麟在南京鼓楼幼稚园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课程试验,经过“散漫期”、“论理组织期”、“设计组织期”的探索,最后产生了“课程中心制”的幼教课程模式,俗称单元教学法;1926年10月,陶行知发表文章,指出幼稚园的产生对幼儿教育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倡导学前教育面向人民大众、面向农村;张雪门1926年拟定了“幼儿园第一季度课程”,1931年开始了“行为课程”的研究工作。

其次,幼稚园数量的不断增加,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进入了一个实验、改革与发展时期。从数量看,幼稚园有了长足的发展。同年12月,江西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开设幼稚园;1923年5月,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各县自本年度起,至少要筹设一所幼稚园;1927年,在陶行知领导下,先后在南京郊区燕子矶、晓庄、和平门、迈皋桥等地创办了我国第一批乡村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该园创办的宗旨是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园舍及设备皆以节约为原则,结合农村实际,确保保教内容。在寻取生活材料上,以就地取材为原则,少花钱照样安排好孩子的生活和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继续试验“设计组织”的方法;在幼稚师范教育上,采用艺友制的办法,训练艺友成为幼稚园教师。同时,还办了一些补充实验幼稚园,如陈鹤琴1923年在南京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私立南京鼓楼幼稚园)。

从数量上看,幼稚园有了长足的发展,1935年上海有幼稚园119所,南京21所,北京12所。以上海为例,为1918年的10倍。就全国讲,1929年全国幼稚园数为829所,1936年发展到1283所。有公立的、私立的、附属于其他学校的,也有单独设立的;有设在城市的,也有设在农村的:说明我国的学前教育在幼稚园制度确立后不断发展。

再次,随着幼稚园师资的培训,学前师范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2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陶行知和陈鹤琴分别提出开设幼稚师范和在普通师范中设幼师科的提案,提案经过讨论后通过,此后,教育部要求各省师范学校和乡村师范学校根据情况设幼稚师范科。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培养的幼稚教育的师资不断增长。集美幼稚师范学校是爱国华侨陈嘉庚于1927年创办的,是集美九校之一,目的一是解决幼儿教师的不足,二是立足于中国,立足于闽南,研究幼儿教育。北平幼稚师范学校,以培养幼教师资为己任,最终目的是为实现全民的幼儿教育。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幼稚师范学校。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该校自始至终重视幼儿园教学术研究,建有附属小学、幼儿园、将课堂教学、实际工作、理论研究相结合。

最后,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行,促进了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清末民初,我国学前教育虽然也有关于科目设置的要求,但一直没有一个关于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规定,各种学前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上,实际上是各行其是。1922年幼稚园制度确立后,为促进学前教育的更好发展,陶行知和陈鹤琴在1928年5月全国第一次教育会议上,提出“注重幼稚教育案”,共七项。此提案的依据有二:一是民国成立后,16年以来国内幼稚园的课程和教材尚无一个统一的标准;二是全国所设幼稚园的课程和教材多半是外国来的,很不适合我国的国情。鉴于此,编订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就成为幼教界一项迫切任务。这时,国内很多幼稚园,如南京鼓楼幼稚园、晓庄乡村幼稚园、南京高师附小附属幼稚园、北京香山慈幼院等,也都在幼稚园课程方面做了改革实验,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不少总结材料发表在《幼稚教育》等杂志上。因此制定一个全国通行的课程标准时机成熟。于是,教育会议便责成陈鹤琴、胡叔异负责,由教育部聘请有关专家共11人,着手进行幼稚园课程标准的拟定。1929年9月《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拟定完成,并由教育部令各省市作为暂行标准试验推行。

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制度的嬗变反映了以蔡元培、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等老一辈教育家为代表的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面对丰富多彩的西方先进理论,努力汲取,注重总结、分析,扬长避短,为我所用。在幼稚园的设置、课程改革和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确立了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发展体系。

猜你喜欢

幼稚园陈鹤琴师范学校
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
陈鹤琴的教育家之路
高申作品
高申作品
衡士玉美术作品
教育大师陈鹤琴的教子经
香港特区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研究
陈鹤琴:大学教授当了幼稚园园长
陈鹤琴不赚昧心钱
橘兔的幼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