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教师富 中学平 小学穷

2016-03-02严奇岩西南大学

新校长 2016年6期
关键词:塾师中学教师小学教师

文 / 严奇岩(西南大学)

对于民国时期教师生活待遇的情况,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各种说法之间有共识,也有分歧。正是这些共识和分歧,能让我们接近事实的真相。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工资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目前的成果主要集中于教育法规上的名义工资的研究,包括薪俸、经济待遇、薪水、工资待遇、薪津等表述。

民国时期教师工资制度的特点:首先,民国时期以法令的形式规定教师的待遇,薪水的等级规定和发放趋于制度化,确立了工资标准、学历加薪和经验加薪的原则,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工资制度。教师待遇与教师的学历、能力密切相关。民国时期教师最低工资的确定有两个标准:一是两倍于当地基本生活费;二是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第三,教师标准工资与实际工资存在很大的差距。民国时期政府规定的工资只是参照标准,广大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由地方财政负担,由于各地、各校经济状况不同,因而教师的实际工资很难与标准工资相符。第四,教师群体内部收入分配状况极不平衡,不同学历、不同职称教师之间的工资差别大,不同地区教师的工资地域差别也很明显。最后,工资类别看,民国时期教师的工资分月薪制和时薪制。大体上,1932年前为时薪制,1932年后为月薪制。但月薪制和时薪制在某些地区一直混合使用。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教师的工资待遇,多数观点认为,抗战前,教师的待遇稳定而有保障。大学教师的工资待遇相当丰厚,中学教师高于工人的生活水平,小学教师基本上够养家糊口。但抗战以来,由于物价猛涨,教师待遇每况愈下。

教师与其他社会群体收入差距

教师工资与社会各行业平均工资的比较能看出教师的工资高低,即教师的收入在社会各行业的排名表明社会对教师行业的认可度,如实反映教师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教师确定最低工资的两个标准,其中基本生活费标准是针对工人和农民而言,因而这两个标准实际上说明了比较研究教师与公务员、工人和农民的必要性。因而,从社会分层理论看,教师与其他社会阶层比较研究值得关注。很多研究者也注意到这点。

学者慈鸿飞认为,二三十年代大学教授工资相当于副部长级待遇,而熟练技术工人的月工资只相当于大学教授的十几分之一。管培俊认为1927年大学教师最低工资是工人的12.6倍,最高工资是工人的47倍,1940年大学教师最低工资是工人的1.4倍,最高工资是工人的10.7倍。刘来泉认为30年代,中学教员的月薪是工人的4.6倍,中学教师可维持7~8人的生活。李彦荣则把大学教师放在上海的高收入群体中,中学教师放在社会的中等收入群体,小学教师则列入低收入群体。事实表明,教师与其他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影响教师职业的稳定性。

教师群体内部收入分配状况

民国时期的教师队伍,以1946年为例,全国有专任教师99万,其中高校教师1.7万,占1.7%,中学教师10.7万,占10.8%,小学教师86.4万,占86.5%,全国教师占总人口的2.2‰。民国时期教师群体内部收入分配状况极不平衡,不同学历、不同职称教师之间的工资差别大。

从教师层次或类别上看,一般认为大学教师待遇最高,中学教师待遇次之,小学教师待遇最差。同一学校内,因学历和职称不同,教师待遇差别较大。如1927年大学教师工资最高与最低比为6:1,1940年为7.5:1。在同一级别的教师中,国立学校教师待遇高于省立或部立学校教师,省立或部立学校教师的待遇高于私立学校教师。

从地区看,教师的待遇与当地的财政状况密切相关。富庶地区教师的薪水发给正常,标准也高;教师从小学到中学,学校都免费供给膳宿。而经济不发达地区,不但工资标准低于量规定的数额,而且还时有克扣或拖欠。经济发达地区教师工资高于其他地区;农村教师工资低于城市教师的工资。

除了大学、中学和小学教师,民国时期全国有10多万塾师。闻洁认为,塾师经济待遇存在地区差别和个人差别,尤其是塾师和塾师之间的个人差别更明显。主要因私塾的级别、类别及塾师的自身素质等不同而经济待遇不同。从级别看,蒙师和经师存在极大差别,经师的经济地位比蒙师好得多;从类别看,专聘馆和延馆比自设馆好,自设馆塾师勉强糊口,专聘馆和延馆的塾师待遇较为优厚,除生活外,略有盈余;另外,塾师的自身素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其待遇状况,但对多数塾师来讲,生活较为清贫。

教师收支状况与生活待遇

李彦荣在比较了上海技术工人的基本生活费后指出,由于抗战前上海生活指数变化小,一个工资高于平均水平的小学教师勉强可以养活一家人,中学教师略高于一般体力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而大学教师相对富足。慈鸿飞从考察二三十年代的物价与货币购买能力角度来研究教师的实际生活状况,认为二三十年代物价水平变动不大,银元的购买力高,尤其是在农村。从基本生活费比较看,当时大学教师生活水平高出一般工人的10多倍。姜良芹分析抗战时期大学教师的待遇,认为通货膨胀使战时大学教师名义工资与实际比值拉大,工资实际购买力远低于战前水平。大学教师的收入因通货膨胀的冲击较其他行业为重,经济地位已降至社会的最下层。

教师生活待遇与教育事业的关系

教师的薪水影响教师的生活水平,而教师的生活水平又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发展,具体表现在对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由于民国时期中小学教师待遇差,教师流失严重,教龄在六年内的新教师是民国时期上海教师的主体。当教师连基本的生活费都满足不了时,谈不上教师的专业进修。

其二,从民国时期义务教育进展看,义务教育能否推行,取决于小学教师的薪俸问题能否合理解决。民国义务教育经验证明,提高教师的地位和物质待遇是义务教育能否收到实效的关键之一。为使义务教育得以推行,教师安心任教,民国政府也认识到“当从改良待遇入手”。1931~1936年教师的待遇有较大改观,义务教育推行明显加大了力度。中国义务教育的成就主要在这时期。

其三,丰厚的待遇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民国时期“大学教授”一直是个受人尊重的职业,教授的收入水平是比较高的:丰裕的收入使教授们可以不必担心生活来源问题,安心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那时的教授水平和学生质量都是非常高的。当时的教授水平之高也是今日的教授所无法比肩的,很多大师的作品仍一版再版。这也是今日的教授们怀念那个时代大学生活的经济动因。

分歧与共识

多数学者主张以1937年抗战爆发为界限,分前后两时期来探讨民国时期教师的待遇。

一般认为民国前期教师的工资较高而又稳定,且不同级别的教师待遇差别很大。后期教师待遇则不断恶化。

对于大学教师,在抗战前,高校教师的待遇较为优厚,可以确保他们过着殷实的生活。大学教师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工资较高,生活是相当阔绰的,大学教师处于高收入群体。抗战后,由于通货膨胀的强烈冲击,工资制度不能保障高校教师生活的安定,大学教师的工资水平不仅低于战前,且较同时期其他行业所受冲击最重,高校教师的生活水平降至社会的最下层。

中学教师工资的待遇争议较小。一般情况下,中学教师的工资可以维持全家生活。30年代,中学教员的月薪是工人的4.6倍,中学教师可维持7~8人的生活。

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是争议焦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种观点认为小学教师待遇高于工人,或说小学教师的工资相当于矿工的两倍多。或说公立小学较高级别的教师的薪俸较为优厚,可以确保他们过着殷实的生活。一个工资高于平均水平的小学教师勉强可以养活一家人。

另一观点认为小学教师待遇低于或相当于工人。或说民国期间,小学教师的收入水平显然低于工人。二三十年代占教师总数近90%的小学教师待遇菲薄,或说小学教师属于低收入群体,与工人收入相差无几,基本上可保证养家糊口。或说20世纪30年代,小学教师待遇低下,生活难以维持。

教师待遇的高低不仅反映出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反映出社会发展的程度。大家公认,抗战前高校教师的待遇是丰厚的,从民国社会现实出发,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民国时期量教师的待遇问题?从现有的研究看,一方的意见是充分肯定,认为民国时期高校教师的薪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而另一方则持批评意见。如李华兴认为,“度中国之综合国力,量教师之薪俸标准,衡教师阶层与工农阶层的收入差距,三者相较,民国时期相对优渥的教师待遇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也有人认为民国时期脑体劳动报酬差别悬殊,是“剥削阶级的分配制度”,明显打着旧的劳动差别的烙印。

猜你喜欢

塾师中学教师小学教师
教师作品
刘辉
从“封闭”走向“开放”——北京市远郊区中学教师教育创新的瓶颈与突破
从“封闭”走向“开放”——北京市远郊区中学教师教育创新的瓶颈与突破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改对联
改对联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段祺瑞的宽容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