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公民课与今日军训
2016-01-15文/魏勇
文 / 魏 勇
从小学到高中,民国有一整套完善的公民课程体系,值得借鉴。大体来看,民国的公民课意识形态痕迹不明显,小学公民课完全没有意识形态色彩,高中开始有。比如,“使学生认识中国国民党之主义政纲政策,为建国及解决社会问题之唯一途径”。不过,总的来说,该项内容所占篇幅较少,大多还是出于建设公民社会的考虑而制定。
先来看看1935年小学生的公民课标准,它从衣食住行入手,可操作性强,针对性强,且弥补了我们当今教育的一些遗漏之处。比如,“起床要把被服整理清楚”“不管别人借钱”“不在公共场合吃东西”“冷水洗脸”“坐立和走路时要留意腰和背的正直”,等等。其中,最给人启发的是要求孩子敏捷,这个标准总共有8项规定:1.我收发用品快而整齐;2.我要把教师布置的功课赶紧做完;3.我阅读图书,要能迅速而敏捷;4.我整队集合要到场迅速;5.我在应对的时候也要敏捷;6.我遇见车马及一切危险,要敏捷地避免;7.我每天应做完的事,一定做完;8.我做事要迅速而有效力。
这个规定捅到了当今孩子的软肋,拖延症、拖拉狂是今天学生身上普遍的缺点,这跟从小没有培养起敏捷的习惯有直接关系。敏捷,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它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一生的成就以及在家庭里面的关系。比如,干家务拖拉,常常成为家庭矛盾的重要源头。在我的记忆中,父母一辈人中,没有一个是干事拖拉的人,祖母辈更是利索,恨不能人人都是劳模。到了我们这一辈,情况就有所变化了;到了我们的儿女这一辈,变化就更大了,办事拖拉、缺乏雷厉风行的作风更是司空见惯了。之所以有这个差异,我想,主要是有关敏捷所受的教育不同所致。
再来看看高中公民课程标准。高中一年级每学期每周两个小时的学时,课程内容主要涉及: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人口问题;劳动问题;农村问题;妇女问题;贫穷与生计问题;犯罪问题;政治概要,包括各国——英国、美国、瑞士、法国、苏联等政治制度比较。高中二年级讲经济概要。高中三年级讲法律概要,除了法律内容,还包括伦理的学习,具体有中国伦理思想、西洋伦理思想、中山先生伦理思想。总的来说,该标准能客观反映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大把的“负能量”,而不是一味歌颂国民党,意识形态色彩有,但不浓,其重心还是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而不是以培养三民主义信徒为使命。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党化教育色彩就大大强化了。
今天,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误不是应试教育,而是公民教育的缺失。应试教育有利有弊,不能一概而论,要分情况、分阶段、分地区来评价;而公民教育的缺失,肯定是一个巨大的后患,这一点完全不需要讨论。辛辛苦苦攒下来的经济成果,很有可能毁在缺乏公民意识的人群手中。
配合公民教育的课程还有军训,民国军训很有特色,尤其是女生的军训。下面首先介绍民国二十四年即1935年高中女生的军训课程。民国军训男女有别,各自训练的内容差异很大,这种区分值得借鉴。女生军训的课程标准有三个部分:一、目标;二、课时;三、教材大纲。目标很简单:1.使女生具有看护之常识;2.养成女生护病之技能,使能于平时或战时应用之。课时很重,第一、二学年每学期每周三小时(讲解一小时,实验两小时)。具体的教材大纲完全围绕着培养战地护士的目的来设立,比如绷带技术、急救之基本原则、伤者病症之观察、各种外伤之急救、伤者之搬运、军队内科病、入伍时保健上的手续等等。超级实用!
看到这里,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时代救亡图存、烽火连天的景象,令人感伤、感动、感慨。
有一年,我收到学生的一封信,他批评当下的军训,认为这是无意义的付出、无必要的牺牲。对照民国时的军训,我想,我们的军训的确到了应该改革的时候了。军训需要怎样的改革?看了民国时的军训大纲,深受启发。
启发一:军训是自愿还是强制,需要讨论,毕竟时代不同了,国家和个人的需求不同了。
启发二:军训一定要讲求实用,一定要与时俱进,男女军训内容应该区分开来,毕竟,男女在战场上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
启发三:军训是一门课程,需要明确的课程标准,但我们至今仍然稀里糊涂,没有制定出军训的课程标准,导致军训重形式,走过场,除了队列还是队列。当下的军训建立在“一战”步兵作战的观念基础上,呆板、保守、落伍,慢慢地还有了一丝商业气息,完全没有体现出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特点,难怪学生反感!为什么不可以把电子战技术、无GPS条件下的方位识别、野外生存、无人机操控等信息化战场所需的军事素质融合到军训里面呢?
(摘自魏勇新著《教师的力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