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新的独立风险因子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可提高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准确率(一)
2016-01-15
编者·作者·读者
三个新的独立风险因子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可提高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准确率(一)
日前,在南京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盛莉副教授分析了心血管病(CVD)风险评估现状,并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评估检测进程进行了深入探讨,尤其是进一步阐释了三个新兴独立风险因子:脂蛋白(a)[Lp(a)]、同型半胱氨酸(Hcy)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应用价值。盛莉副教授指出:“Lp(a)、Hcy和hs-CRP这三个新风险因子已被确定为CVD预测进程中的独立风险因子,可与传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合,形成新的风险评估组合辅助诊断,提高CVD风险预测准确率,改善患者诊疗。”
Lp(a):强风险预示因子,亟需标准化试验
大量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血浆Lp(a)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美国心脏学会(AHA)指出,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动脉狭窄、薄弱并失去弹性,脂肪在动脉内壁堆积,可引发炎症,减少血液与氧气输送量。Lp(a)升高可能增加罹患冠心病风险。越来越多研究表明,Lp(a)是除心肌梗死(MI)病史外的最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预示因子,同时也是非-ST段升高ACS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盛莉副教授指出:“由于Lp(a)结构的复杂性、不同临床研究、不同试剂检测结果差异较大、不同标准化水平等因素影响,导致Lp(a)结果难以互相比较,无法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检测结果,Lp(a)还未被广泛认为是冠心病的独立风险因素,因此建立正确的试验十分重要。”EAS为诊断Lp(a)检测提供了清晰指导,明确提出使用摩尔浓度而非质量浓度检测血Lp(a)值标准化试验的重要性,应可溯源至IFCC/WHO(国际临床化学学会/世界卫生组织)参考物质-SRM 2B。Lp(a)值在75 nmol/L(75%)以上的个体,显示CVD患病风险上升。
因缺少成熟的商业化试剂供应,近十年来,Lp(a)临床应用研究受到很大的限制。罗氏诊断Tina-quant Lp(a)二代试剂率先遵循EAS指南、采用nmol/L标准化单位,可溯源至IFCC/WHO SRM2B及参考ELISA方法,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可得出不受apo(a)多态性影响的准确检测结果,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评估CVD风险。2015年卫生部临检中心Lp(a)室间质评结果显示,其CV值平均仅为3.80%,远低于总体样本CV值(>20%)。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