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璀璨儿童的灵性

2016-01-14丁爱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数学教育创新意识

丁爱平

[摘 要]灵性是创新意识的细胞。提出小学数学教学激扬儿童灵性的核心要义,接着重点从实践层面阐述了三大操作策略:智趣盎然地学,育一颗粲然慧心玩出灵性;自力更生地学,亮一双慧眼探出灵性;大胆批判地学,植一份卓然慧根辨出灵性。充满灵性的数学教育能促进儿童生命愉悦、智慧、完整性地成长。

[关键词]儿童灵性 数学教育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09

儿童灵性不是一个新词,国内关于儿童灵性的教育教学文章常见于报刊,然而这些研究都是从美德、艺术、文学等领域展开的。小学数学和儿童灵性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内在关联?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儿童的灵性?从女儿升入小学起,出于教师和母亲的双重使命感,我率先提出“小学数学教学应激扬儿童灵性”这一教学主张。

一、“激扬儿童灵性”的核心要义

儿童灵性和数学教育有什么关系?灵性是创新意识的细胞。数学作为思维的体操,有利于发展人的灵性和创造力。数学教育和儿童灵性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能割裂,应达到高度的和谐和优化,唯此,数学教学质量才能有效提高,儿童的心灵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才能落到实处。

灵性:禅宗上指悟性或慧根,即智慧之根本。本文特指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它具有主体性、主动性、灵气和生命活力等人的本质属性。

儿童灵性:主要是指儿童天性之下的天真烂漫、新奇好动,异想天开等,它表现为一种心灵需求的满足——有着无限自由的空间,儿童自发地、愉悦地探索与发现未知。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认识事物的灵感,理解问题的灵通,分析问题的灵透,思想方法的灵活。灵性源自天性,但是可以在后天得到发展。

激扬儿童灵性的小学数学教学,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以激扬学生生命的灵性为基本价值取向,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使学生获得自我觉醒、自我肯定,实现儿童生命自由地、智慧地、完整性地成长。它主要有以下特征:(1)智趣丛生。课堂上智情交融、性情愉悦,学生的天赋潜能和自我价值在课堂上被广泛关注和认同。(2)自由灵动。学生在安全、自由的学习环境下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灵性不断地被唤醒、激发和升华。(3)大胆创造。提供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大胆质疑的批判精神。

二、“激扬儿童灵性”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策略

(一)智趣盎然地学,育一颗粲然慧心玩出灵性

许多家长和教师视“玩”为洪水猛兽,唯恐玩物丧志。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玩是儿童情感发育的基地,发现自我的桥梁,是创造的源泉。

1.灵气在指尖上跳跃

“认识角”这一课,首先显示一个顶点和一条边,问:“角的另一条边躲在哪里?”学生先想象,再拿出两支铅笔在桌面上尽情地摆弄。忽然,生1说:“一支笔躺在桌上,另一支铅笔竖起来,也有角。”学生听了都纷纷尝试。生2喊道:“我的还是直角呢!”我一看,立刻联想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理,说:“把桌上的那支笔绕着顶点转动一下,得到的还是直角。”生2开始不信,尝试后两眼放光。学生都抢着说:“一横一竖地摆,有4个直角。”“我也一横一竖,只有2个直角,像字母T。”……

喜欢与众不同和尝试新鲜事物是儿童的天性。数学学习不是军事化的训练,儿童需要自由自在地想象和操作。儿童的灵性在指尖跳跃,操作活动能促进学生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使之成为“思维的街舞”。

2.灵感在意外中触发

一个学生玩着两把直尺,并把有刻度的一面靠在一起摆在桌上,忽然她叫了起来:“上面尺子的刻度0对准下面尺子的刻度15,1对准14,每一对数字加起来都等于15!”我对此大加赞赏。她继续玩,平移几格,又发现上下两个数的和相同。这时,我推荐她阅读相关科普文章,她阅读后和我说:“我和数学家想的一样!尺子里藏着减法、除法!”

儿童很多新奇的发现来自于瞬间的灵感,似乎可遇而不可求。有哲人说“灵感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人”。如果儿童没有对数字的敏感性、运算的熟练性、观察对比概括的思维习惯,那么这两把尺子只能是没有知识生命的工具。每一节课都应该为儿童的灵性积聚能量,当创新时机来临时,灵感才能一触即发。

3.灵慧在偷懒中惊艳

有位学生做作业喜欢偷懒。有学生报告这位学生的作业很像是抄来的,还只抄了最后一步。因为对于习题“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它的面积和一个长方形相等,半径和宽相等。求长方形的长。”其他学生都是“12.56÷2÷3.14=2(厘米),3.14×22=12.56(厘米2),12.56÷2=6.28(厘米)。”这位学生的确是“12.56÷2=6.28(厘米)。”这位学生拿出圆面积推导图,从这个推导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其他学生看到后都赞叹不已。

拒绝庸常的繁琐,追寻简洁高效,需要儿童具备创新的意识,这是一种高级的偷懒。有的教师总是要求学生恪守稳妥的常规性,导致有的学生过于谨小慎微,缺乏灵气,很难有创新之举。我经常对学生说要善于“偷懒”,简约到极致就是数学最具魅力之时。

(二)自力更生地学,亮一双慧眼探出灵性

儿童灵性的发展不能仅靠教师步步为营式的统一教学,应高度重视儿童表现力、主动性和自信心的培养,让儿童自力更生地学。我有个二年级的学生就在数学日记中写道:“今天我学习了‘认识周长。书上叫我描图形的边线,无非是让我多画几个图形,简直愚蠢!要知道图形的周长,长方形量两次,正方形只要量一次。”

陈省身先生说:“不要用我们的方式让孩子们去接近数学,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接近数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渴望自己发现感兴趣的问题,自己组织学习过程。几年来,我坚持开展“一日之师”的教学实践:每位学生当一天小老师,独立出一两道课外题,并负责讲解、批改、反馈的全过程,相当于微型备课、上课、作业反馈。

1.“五花八门”地出题

每天早上,小老师把题目刊登在黑板上,有经典奥数、动手操作、趣味游戏等题目,可谓五花八门。

【案例】还没教“12×10”呢!

12×10=?

如果在教师主导的课堂,不出三分钟,第1和第4种算法就会被淘汰掉,因为在成人思维中它们是比较繁琐、浅层次的数学思考。儿童缺乏独创精神之根源,是因为他的不成熟、不高级的思考不断地被成人粗暴地否定,儿童开始不自信、怯懦,灵性之光在黯淡。数学教学要激扬儿童的灵性,必须让儿童无畏地“试”,那些原生态的思考正是儿童灵性的萌发。小老师坦言:“趁老师还没教,先让大家试试,挺好玩的!”游戏的心态、自由的表达,儿童在尝试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和探索者。

2.“七嘴八舌”地讲题

讲题,即对解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辨,安排在午间自习的最后十分钟。

【案例】图画错了吗?

如图1:两个长方形空白部分的面积相差多少?

有学生说“图画错了,不好做”。小老师细看备课纸,改成图2,学生想切割成图3。小老师问:“为什么要切割啊?”生1:“割了也没用!数据不全,不好求阴影部分的面积。”生2:“如果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图3,就可以做。”生3:“如果不是图3,结果就不确定了。”小老师又问:“为什么要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啊?”……我忍住介入的冲动,直到水落石出我才出马:“第一行画8个圆,第二行画5个圆,相差几个?都划去2个,相差几个?”我再画出图4,学生脱口而出:“我知道图1怎么求了!”最后,我问:“这道题好在哪里?”转化的思想、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用童言稚语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我让学生自己组织讲题,就是要把他们从平面的吸纳状态中拎起来,让他们经历数学思考、分析、辨别、推理、判断、表述、交流等数学思维过程。当然,儿童的数学思维是形象直观、动态开放的,教师要“聚合”、“提炼”,瞬间做出智慧的决策。案例中,教师的介入有两次,第一次是相机辅导,关注差异;第二次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看到迥异间的相通之处,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为儿童灵性的生长扎下思想的根。

3.“五彩斑斓”的评价

小老师组织了亲友团批阅作业:打开本子、批改、贴奖励、下发、找人订正……分工统筹,效率之高,形式之多样,令人吃惊。

启示1:不吝赞美,欣赏儿童的灵性。

这是怎样的评价:晶莹的童心、热烈的欣赏、活泼的创意……相比之下,有些教师的评价方式太吝啬:作业上的优不能随便给,课堂上的掌声不能随便给,必须是最优秀的才配得上。教师凭什么捏紧着所谓的权威?凭什么教师眼里只有“最好”,而不是“更好”?单纯强调结果和忽视进步程度的评价倾向亟待扭转。

启示2:不轻言放弃,唤醒儿童的灵性。

这是两个学习意志力薄弱的学生的作业本。对于第一位,小老师没有全盘辅导,而是温婉地给出解题模型。小老师和第二位学生进行了三个回合的较量,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最终完满的结果给了我们心灵的启迪:永不放弃,每一个儿童都潜藏着独特的灵性等待教师去唤醒。

启示3:丰盈的精神生活,涵养儿童的灵性

一个精神的侏儒,不可能拥有多少灵性。在本次实践中,每个儿童正悄然形成强有力的自我概念和积极的生存态度,给灵性的生长以精神的滋养。自尊、真诚、信赖、和谐……推动精神成长的养分在儿童亲身体悟中慢慢积淀。“一日之师”的心灵感触一定会成为儿童童年里不可磨灭的记忆。儿童拥有了丰盈、幸福的精神生活,必将催生出更为动人的灵性。

(三)大胆批判地学,植一份卓然慧根辨出灵性

学生解答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像奴仆一样跪倒在试题和标准答案面前。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博士说:“为了培养创造力,学生应该学得‘叛逆些。感到不对的就要‘反抗,这是为了进步的‘良性反抗。”这种“良性反抗”折射出的是一种珍贵的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儿童灵性的恣意绽放,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

1.大胆质疑

(1)在原生态的预学中提出质疑

教学“认识小数”前,学生在预学时的提问和互答十分精彩。

生1:小数可以在生活中运用吗?

生2:当然可以啊。面包4.5元,就是小数。

生1:我可以说4元5角,不需要用小数!(生2呆住了)

生3:买东西打7.5折是小数中的一类吗?

生4:是吧……

生5:好像不是小数里面的。没听说过20.5折。

生6:管他呢,只要有小数点点在中间就是小数。

生7:我看见过1.60和1.6,1.60的0挂在后面有什么用?

生8:没什么用,1.60=1.6。

生7:可是偏偏就挂在后面嘛!

生8:可能6后面有一个数位,要用0占位置。

生9:占不占位置都没关系,不像103,十位上的0一定要写!

生10:倒底是有用还是没用啊?

……

(2)在类比的过程中提出质疑

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例如很多学生提出:“5米比4米多1米,4米就比5米少1米。那么5米比4米多25%,4米就应该比5米少25%,可这样为什么就错了呢?”有趣的是,儿童经常会用自己的一套理论进行“同化”,比如有学生提出:“加、减、乘不都这样写吗?(如右图)”这恰恰是培养儿童批判性思维的大好时机。

(3)运用“反向思维”,提出质疑

所谓“反向思维”,笼统地说,是指通过交换问题中的已知成分和未知成分以引出新的问题。例如,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引出: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长方形吗?在此,这一思维形式与“充分必要条件”在逻辑上是等值的。运用“反向思维”,交换已知与未知成分还会出现不等值的开放情况。例如,要栽2行树,每行3棵,需要多少棵树苗?“2×3=6(棵)”。运用“反向思维”,可以得出以下问题:“一共6棵树苗,可以怎样栽?一共6棵树苗,每行栽3棵,只栽2行吗?能否栽3行?(从平行线跳转到三角形)”

2.小心求证

初中教师一直埋怨小学数学教得散漫、不严谨规范,他们纠正起来特别吃力。事实上,小学生的思维还不够严谨和条理化,语言表达呈现出跳跃性和情绪性,我们不要求小学生掌握严密的论证,只需要认真谨慎地摆明自己的数学道理,具有初步的求证意识。我从四年级开始,就引导学生初步尝试写一写自己的证明思路。

(1)尊重差异,从写出真我到写出真理

【案例】4的倍数一定是8的倍数吗?写出你的想法。

“写”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习“写”出自己的数学道理。在一次次仿写、练笔的过程中,学生的证明过程愈发严谨规范。

(2)尊重多元,从自圆其说到条分缕析

【案例】是不是歪理?

下面是王师傅家2000~2004年生活费支出情况。

王师傅家2005年的生活费支出大约是多少?简单写出理由。

全年级学生的答案多数是“超过12000元”,有3个很特别的答案:①我估计是12700元。每年都应增长,2004年一下子增长了4000元,那么2005年增长几百块就差不多了。②应该是12000元,因为前面一直在增长,太高了,不应该再增长了。③我估计大约是10000元,因为他肯定会省钱。

有教师认为这3个答案是歪理,不符合涨幅趋势,不能用主观意识来描述数学现象。有教师认为,经验具有个性化特点,如果从经验的角度看似乎没有唯一的评判标准,3个答案都对。其实,这些题目包含着多种可能的解释,学生结合自身经历、知识视野进行分析比较、形成自己的观点,只要能够自圆其说,都对培养批判性思维大有裨益。如果过早地将儿童的思维强行纳入不可置疑的、刚性的模式之中,他们短期内可能会获得高分,但灵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都遭到了扼杀。诚然,数学是严谨、理性、客观、抽象的,在尊重儿童自圆其说的同时,要逐渐剔除非数学本质的东西,渗透数学证明中的一丝不苟、条分缕析。

总之,儿童学习数学应呈现这样的样态:学得智趣盎然,在好玩的数学中玩出灵性;学得自主自得,在自由的数学中探出灵性;学得大胆批判,在深刻的数学中辨出灵性。让好玩的、自由的、深刻的数学教育激扬儿童的灵性,让璀璨的灵性之光照亮儿童的生命。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数学教育创新意识
谈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尝试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