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人物类民间故事对淳安文化的影响
2016-01-14施桂英方旭萍
施桂英+方旭萍
【摘要】淳安县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流传着的很多民间故事。这些短小、有趣、生动、朴素的民间故事曾在当地百姓中广为流传。特别是人物类的民间故事,在百姓中的影响力更是尤为突出。本文浅析了淳安人物类民间故事对淳安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淳安;人物类民间故事;淳安文化;影响
淳安县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流传着的很多民间故事。这些短小、有趣、生动、朴素的民间故事曾在当地百姓中广为流传。特别是人物类的民间故事,在百姓中的影响力更是尤为突出。这些人物类的民间故事大多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对象,叙述在他们身上发生的大小事件。如方腊、陈硕真、商辂、海瑞、朱熹等等,都是淳安人物类民间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人物类民间故事对淳安的民间艺术、地方戏曲、风俗习惯有着很深的影响。
而在新建设的淳安县成长起来的人们,对于被湖水封存在水下的那1800年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随着从老县城移民上来的长辈们渐渐离我们而去,这些文化也在随之慢慢消失。那些曾经在人们中间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渐渐变得不再人尽皆知。而将这些宝贵的非物质遗产保留下来,成了水底之城的后代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对淳安民间艺术的影响
淳安的民间艺术种类很多,舞龙舞狮、彩灯、麻绣、木雕,都是淳安人民宝贵的财富。在这些民间艺术中,有很多是与淳安的民间故事紧密联系的。
“里商仁灯”又称“商辂花灯”,是板凳龙的一种,主要分布在淳安县里商一带。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与明朝宰相商辂有关。商辂(1414-1486年),淳安县里商乡人,明朝的英宗、代宗、宪宗“三元宰相”,一生功绩卓著。相传,在商辂70大寿的时候,宪宗皇帝赐予他百只宫灯以示祝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故命名为“仁灯”。之后,为了缅怀这位“一代贤相”,商辂的后代制作了花厅一座,并按照宫灯的样式制作花灯,每逢春节、元宵举行巡游活动。“里商仁灯”就这样被流传了下来,成为了淳安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员。但是目前,“里商仁灯”后继乏人,传人寥寥无几,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
又如“康塘旱船”,相传与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有关。“‘康塘是一个村庄的名字,该村距离淳安县姜家镇3公里,环境优美,朱熹曾经在此讲学会友。据说,朱熹到康塘访友,见康塘环境优美,山峰环抱,但是确唯独缺少甘泉。于是文曲星下凡的朱老夫子便用自己的意念将这一情况告诉了远在南海的观世音。不久,观音就来到了康塘,洒下了圣水。顿时,康塘便山泉飞湍。朱老夫子也朱笔一挥,开了一个20多亩的池塘,取名‘环翠池。朱熹在池子里设置了画舫,与文人、学子在画舫中吟诗作对,凡是登上此船的人就会变得格外的勤奋好学,聪明过人,当年就有洪氏三兄弟同时中榜。之后,村人就竞相登上画舫以求灵气,兴起了读书之风。后来朱熹离去,池子里的水就慢慢枯涸了,画舫也随渐渐腐朽。”当然,这是个具有奇幻色彩的民间故事,但是康塘的村民为了鼓励村人读书,便用纸糊旱船,每逢元宵的时候便在环翠池遗址舞旱船,以求灵气。“康塘旱船”也就渐渐成了一种民间艺术。
此类的故事还有很多,例如淳安民间手工艺术品青溪龙砚就与清官海瑞有关,由此可见淳安的人物类民间故事对民间艺术的影响之大。
二、对淳安地方戏曲的影响
“睦剧,是淳安的地方剧种,原名‘三脚戏,因早期演出属于歌舞类小戏,只有小旦,小生、小丑三个角色而得名。又因为睦剧的演出活动中心在淳安,一般用淳安方言演唱,而淳安旧属睦州,故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将淳安三脚戏定名为‘睦剧。”
早期的睦剧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是与民间“跳竹马”相结合,既跳竹马又演戏,成为“三脚戏竹马班”,这类的戏班多半是业余的。另外一种则是专门从事演剧的“三脚戏唱班”,这类戏班多为职业的班社。
睦剧中的“跳竹马”的由来,也和人物类的民间故事有关。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相传朱元璋起义时曾被张士诚打败,之后率领余部躲在了淳安梓桐的打铁山石洞里。朱元璋的坐骑,因为在战场上奔腾惯了,不习惯躲在山洞里面的静寂生活,于是就擅自跑出了山洞,到处践踏百姓的庄稼。淳安各地都有汪公老佛庙,传说汪公老佛是方腊的军师,方腊起义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汪公老佛的计谋。汪公军师死后,当地百姓便尊他为佛。汪公老佛劝这马不可乱来,要得民心。但是这匹马骄傲蛮横,不听汪公老佛的劝说,他一怒之下就将这匹马变成了庙门上没有生命的马形图像。朱元璋查清此事之后,知道自己理亏,就前来祭拜汪公老佛,以表内疚。汪公老佛见朱元璋能认错就托梦给他 ,答应赐予他一匹好马。谁知第二天朱元璋醒来,看到的是一匹用竹子扎的架子,外面糊纸的竹马。他很生气,便随手用鞭子抽打了竹马,没想到这批竹马立刻昂首长嘶,疾风快步跑了起来,竟然是一匹神马。于是朱元璋就骑着这批神马打败了元军,当上了皇帝。后来淳安的百姓就照着神马的样子,用竹篾制作竹马,慢慢演变成了地方戏曲的一种形式。”
三、对淳安风俗习惯的影响
风俗习惯是每个地区的特色,是一个地区民间文化的表现。在淳安各色各样的风俗中,有许多都是受到了人物类民间故事的影响。
在淳安汾口一带,有着年三十吃菜羹的习俗,这个习俗和一个讲述朱熹的民间故事有关。据说,“朱老夫子在瀛山书院教书时,不嫌弃穷苦的百姓,对穷苦人家出身的子弟很喜欢,教得格外认真。当时瀛山书院穷人家的学生很多,大家都认为朱熹是世上少有的的好先生,都对他十分的敬重。有一年一开春,就闹起了旱灾,天不降一点的雨水,田地都龟裂了,粮食的收成少的可怜。到了夏天,大多数的百姓都揭不开锅了。瀛山书院的很多学生都是穷人家出身,都纷纷准备逃荒去。朱熹看着很着急,一边劝说弟子要咬紧牙关听过秋后的考试,一边让弟子前半天读书,后半天去采摘野菜、树叶,和玉米粉一起煮成野菜羹吃。这样才能勉强饱肚。总算熬到了秋天,开考后,弟子们成绩很是优秀,朱熹很高兴。弟子们忘不了朱老夫子的恩情,每年到了年三十的时候,都会煮菜羹来怀念朱老夫子。后来这个习俗就流传了下来。”至今,淳安还保留着吃菜羹的习俗。
又例如金峰猪头祭祖,猪头祭祖是淳安县金峰乡朱家村延续了600多年的一大民间习俗。老百姓盛行赛猪头来祭祀祖先。据朱家村的《朱氏宗谱》记载,朱家村的朱姓村民是朱熹的后代。朱熹的第四代子孙朱澹为逃避元兵得迫害,从江西婺源逃到了淳安,见这里山环水绕,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相传,明朝初年,朱元璋做了皇帝,为了光宗耀祖,便写了一块“紫阳世家”的牌匾,派人送到安徽凤阳朱家村。没想到送牌匾的人误将牌匾送到了淳安的朱家村。后来,朱元璋知道送错了,但是已经无法挽回,便顺水推舟,说:“我姓朱,他们也姓朱,五百年前是一家,就送给他们吧!”朱家村人得到此牌匾感到十分的荣耀,当即把“紫阳世家”的匾额挂在了朱家祠堂中。此后,朱家人为了不忘祖宗功德,每年过年都用他们认为最佳的祭品——猪头来祭祀祖先,以祈求祖先的保佑。
习俗受到这些人物类的民间故事的影响,对淳安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至今,这些习俗依然能在百姓的生活中见到。这些老一辈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渐渐被我们淡忘,忘记了它们曾经对淳安的文化有着的巨大的影响。但忘记了不等于说民间故事的影响就不在了,它们依然是历来劳动人民的文化结晶,是淳安历史文化的见证,是淳安历史上不可泯灭的文化遗产。现在“淳安竹马”和“淳安睦剧”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淳安县“三大”纪念活动组委会. 淳安历史文化丛书[M]. 杭州: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8.
[2] 蒋中崎, 周福金. 睦剧发展史[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