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夹生饭”与“生成性”教学

2016-01-14闵国库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生成性教与学

闵国库

摘要:本文把基础教育中常规的教学过程,比拟为高级大厨做一锅米饭,既要掌控火候,又要精心看护。强调课堂教学中,至高的境界是:在锁定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对课堂中所出现的现实情境,做出合理、及时、准确的呵护式调整,既能关注教与学的过程,又能关注个性差异,在过程中生成属于学生自己的才能,使其受益终生。

关键词:夹生饭;生成性;教与学;长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251-02

“夹生饭”,通常指没熟透的大米饭,是木柴、铁锅时代的产物。笔者将其细化成几种情况:第一种,米熟到一半时,停火了,做出来的饭是里生外熟;第二种,火大了,锅底的米被烧焦,中间的米是生的,上层的米又黏糊糊,锅里冒着刺鼻的蓝烟,也称为窜烟饭;第三种,水少米多,做出的饭,生熟各半。不论哪种夹生饭,都很难二次加工!想做好一锅米饭,实非易事。因为这门技术是水、米的适度搭配,又是时间与火候的准确掌控。

我是东北孩子,常吃大锅饭,偶尔也吃夹生饭。记得哈尔滨东郊家庭办喜事,就会有几百个亲朋好友上门,宴席的烹炒熘炖,都不是难事,所需的大量米饭,却成为难题了,一定要请一位机关食堂专门做米饭的大师傅。但他超级忙碌,极难请到,以至于,他哪天能来,那一天就会成为宴会开席的良辰吉日。这个人绝对是座上宾,得好酒好肉伺候着!因为他做的大锅米饭实在好:饭粒松软爽口,满屋溢香,盛一碗米饭,不用吃菜,你几口就能吃一碗!如请不到这位大师傅,也只能冒险一搏,几十斤的大米,做出来的饭,多半是夹生的,更惨的就是“窜烟饭”,这个喜宴就会很扫兴。

大学历史系毕业教书了,也由于当地师资匮乏的原因,哪里有空缺我就堵哪里,先后教过数学、英语、政治、语文等学科,虽浅尝辄止但也略通一二。现在岗位是高中历史教师,核心工作高二的水平测试和高三的高考。教得久了,感觉我的教学过程,很像在做米饭,更像在做夹生饭,而且是猛火窜烟型的夹生饭。

我也深知,我们培养的人才目标,由过去的“知识型”、“智能型”向“个性全面发展型”方向发展,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高质量的人才。我也努力过,而且小有收获,原广东教育学院搞一次大学生“魅力教师伴我成长”活动,我校输送的十几名同学大多数提到了我,而且学院邀请我做个“教育的长远性”的小讲座。

受宠若惊之余,细细想想,“素质教育”这个响亮的口号,喊了多年,实施了多年,衡量所育人才的标准,硬性指标还是考试,学生素质高低有时无法用一纸试卷来量化,特别是现在,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延展性内涵,已经被眼前的功利主义掏空了:上级领导为升迁抓教育,基层领导为保学校的地位抓教学,学科组长为名誉抓竞赛,个体教师为排名次抓复习,这样的现状,急功近利,聚焦点还是量化的分数。这很像我上面讲的煮米饭:大把添柴,大火加急——猛劲灌输与考试相关的知识点,记住答案即可,针对记不住的“笨孩子”,部分八零后上岗的老师,精力旺盛,严厉斥责,来个死看死守,中午排队背书,反复加码;部分七零后教师,慈爱加严训,力图考试分数别太落伍;只有大部分六零后的老师,坚信生成性教育理念,本着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教学去实现三维目标,注重人格的塑造,讲究育人的长远性。等考试结果出来了,八零后教师平均分遥遥领先,六零后教师毫无优势,等学校主管在全校教学质量分析大会上一句“有的年长的老师教学水平还不如新上岗的大学生”,再配以大屏幕ppt上有理有据的几组数据,你无地自容。无奈之下,丢弃了育人理念,也来个急火煮米饭!和年轻教师拼自己的体力和抢夺学生的时间!

刚才提到生成性教学,是近期流行的教育理念,颇受关注,源于哲学的“生成性思维”,内涵丰富,简而化之,就是确立某个教学目标及内容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状态,学生的表现及需要,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在动态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习达到最佳效果。我倒觉得很像在做一锅米饭,教学目标就是做一锅香喷喷的米饭,教学过程犹如大师傅面对的水、米、柴、锅等因素,一是总量的控制,二是宽松的环境,三是恰到好处的火候。

引用马克思主义的一句话:“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过程中产生的“教学事件”才是教学的重点。

就以中学历史教学为例加以说明。围绕教学目标,在开展合作、对话、探究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突发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情况。如,笔者讲鸦片战争时,大多数男生对我介绍的英军武器——前镗装弹的滑膛枪,特感兴趣,我在讲英国发动战争的原因时,他们还在纠缠武器的事,根本就不听你讲述所谓的历史背景,我拧不过他们,就从他们感兴趣的武器入手,临时构建“冷兵器对抗热兵器”的小专题,从另一个侧面切入——工场手工业对抗机器大生产的结果,也达到拟定的教学目标,而且效果好过我当初的设计。我从这次“教学事故”中尝到了甜头,切身领悟生成性教学理论中的一点:教学要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让历史教学落实到活生生的学生身上,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况且,西方一位叫琼斯的大学者也说过:“教学是一个教育环境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不是理性上计划了要发生的事,而是真正发生的事情。”煮米饭的大师傅,在煮米饭之前,一定要看看米质,所烧的薪柴的材质,铁锅的厚度,锅盖的封闭度,以至于厨房的温度,绝顶高手会确定水质的好坏。这一切,就是对实际环境的细致考察,目的就是在操作过程中,把握主动权,以应对意外的变化。这和我们的课堂如此相近: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兴趣、需要等,做出的及时判断,对教学行为与思路做出机智性调整,以使教学对话深入持久、恰如其分地进行下去。我曾听过一位年轻的物理教师的一节课,教学效果平平,学生对类似什么“v0为初始速度,a为发射角,g是重力加速度”很反感,我在后面听到有同学小声说:“真没劲!还不如电玩的抛物炸鬼子好玩!”引起一片同学骚动,这位年轻教师全然不顾学生的抵触情绪,还在滔滔不地讲授。当时我就想:学生的这个苗头,可以好好利用,就从游戏中所设计的炮弹轨迹,准确轰炸敌人讲起,学生定会感兴趣。后来我也下载了该游戏,玩了几回,证实了我的当初的设想完全可行,可惜这位老师没有随堂应变,按照预定的路线,以一个固定方式,奔向既定目标,实际上,也就无形中丢了教学目标。endprint

教学性目标,是在教学计划中预先规定好的,它预先规定了学生在教学后应获得的知识与行为,而生成性教学,就是用一种遵循规律但又不局限于规律的教学,具有非线性、多元性、互动性、突现性和创造性等特征。生成性教学,由于取消了教学条规对教学过程的限制,让师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个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因而必定有许多的行为无法预知,学生获得的发展也不可能与教学性目标一一对应,正如美国课程学家艾斯纳所指的,“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煮米饭的大师傅,守候在灶台边,经常对着铁锅中大米,要上下翻动几次,一是为了不同层次的米粒相互交换,便于热量传递,彼此影响,达到温度均衡,二是为了空间置换,给每一米粒一个宽松的膨胀空间。教学如此,我们教师也才能给学生一生的自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个体一种特殊的膨胀过程,个体与个体互动碰撞,也是个性张扬、摩擦、借鉴过程,比师生之间的不对等交流的效果更好,如高二政治中,《文化与社会》一课中,有“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经济生活的特殊性”这一话题,文化是否与经济无关?我“唆使”同学内部分裂,就“四大件”的经济现象与文化关系,展开辩论,辩论组分别列举70年代,这四大件是收音机、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80年代,是电视机、为冰箱、石英手表、洗衣机;90年代,是计算机、空调、手机、汽车。如今,是票子,是一切。争论的焦点是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票子的过程,文化档次提升了还是下降了?争辩如此激烈,意识碰撞上升到“你父母的生了你这么孩子,是不是对文化的贡献?”等等,我还要站出来解劝,降温熄火,当个和事佬。

笔者去过云南丽江,吃的大米饭就是夹生的,不是设备不好,也不是师傅的水平差,而是高原气压低的问题,同理,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交互作用而生成的,考虑到学校所处的社会大背景,一个班级,不同家庭出身的四五十个小脑袋瓜,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一定不同,教师是一个领导者,它虽体现权威的角色,更多体现在“社会-学校-课堂”三方关系的协调。在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火候”。早了,就意味着温度不够,达不成既定目标;晚了,就意味着兴奋点过了,效果自然会打折扣。

近期,笔者在用心研究实践着生成性这个理论,目的还是想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想做速成的“夹生饭”: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留意学生的变化与反应,捕捉智慧的契机,适时加以掌控,使其茁壮生长,犹如食堂大师傅的精心看护,使精灵剔透的每一颗米粒,都有滋有味。

参考文献:

[1]辛继湘.生成性思维:当代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走向[J].教育评论,2003,(5).

[2]李文阁.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3]李方.后现代教学理念探微.教育研究[J].2004,(1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成性教与学
楷书的教与学
教与学
欢迎订阅《小学数学教与学》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
初中古诗词教与学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