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选修课体系建设的思考
2016-01-14朱婷婷
朱婷婷
摘要:高校的公共选修课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推进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国防教育融入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体系中,既可以缓解当前高校公共选修课类型单一的窘状,又可以推动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水中兵器概论”公共选修课作为西安工业大学先行的国防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开启了国防教育公共选修课的先例,是现有公共选修课体系的有效补充。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国防教育;水中兵器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89-02
高院公共选修课[1](即通识教育选修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由学生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是高校基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面向学生,依据全校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自主选择、集中学习的一种活动。它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并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对比国内外公共选修课体系,查找国内选修课体系的不足,以“水中兵器概论”公共选修课为例,开设国防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完善高校公共选修课体系的建设,对于我国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高校公共选修课开设情况
选课制始于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2],是倡导“学习自由”、强调个性和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1872年,美国哈佛大学时任校长艾略特提出了“智力上适者生存”的理论,自此选课制从哈佛大学伊始,并在美国各高校广泛流传,也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的高校。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对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提出明确的发展方向“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从而成为了我国高校公共选修课制度的开始。公共选修课具有课程灵活、内容新颖等特点,它的开设体现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学层次的多元化一级课程体系设计的灵活性等特点。公共选修课能充分发挥教师拥有知识信息的优势,紧跟社会需求的变化,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发挥学生个性和培养综合素质,在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兴趣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学的公共选修课主要被分成若干领域或模块。很多高校出台了相关规定,要求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公共选修课中按比例修满一定学分的课程才可以毕业[3]。
二、国外选修课体系的设置
国外大学开设选修课的情况以及选修课的设置,由于学校类型、教育目标、培养方式等差异,其方式也并不一样,但有一些突出的特点是值得借鉴的:因课程目标呈现多样化,课程内容趋向专题化,进而学科之间交叉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课程体系。
1.核心课程领导模式。所谓核心课程领导模式,就是在公共选修课中划出部分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按照其特点引领一些特定模块课程进行重新组合以供学生选择的模式。它与一般教育的教学计划不同,并不限定学生达到像精通某些名著课程那样的知识广博程度或深度,也不局限在对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的涉猎,而是将本科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学科领域内的主要知识方法介绍给学生。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主要分为七个模块,即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学、社会分析。这种核心课程领导模式是美国大学的教育中颇为流行的。
2.经典文献解读模式。经典文献解读模式是美国若干高等学校为实施通识教育制定的一种本科阶段的教学计划。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最早开设这类课程,而以芝加哥大学的影响最为深远。这种模式是以一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经典著作的解读为课程主旨,从而实现通识教育目的。1919~1920学年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系教授约翰·厄斯金[4]开设名著讲读课程“通识荣誉著作”,并在20世纪30~50年代使其成为了一项社会教育运动。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大约超过40所大学和学院设有各种形式的名著课程和教育项目,校方精心挑选西方一些经典名著,用作通识教育的经典教材。
3.分组学习必修模式。分组学习必修制模式是指将学生的非专业课程分成若干个学科领域,对某个学科领域要求进行专门的课设来进行考核,而且规定学生在各学科领域内至少应修习的课程门数或者最低学分。其中麻省理工学院就是采用类似的课设。麻省理工学院把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课程分为五大模块:文学与文章研究,语言、思想和社会准则,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文化与社会研究,历史研究。每一模块中包含了至少十余门相关课程供学生选择。
三、国内公共选修课体系建设的不足
目前,公共选修课[5]已在我国开设了30多年,总的来说,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授课对象广泛,课程种类多样。公共选修课是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并由全校各个院系、各个专业的教师基于自己专业背景所开设的,因此决定了其教授对象的广泛性和其种类多样的特征。(2)方法新颖,思维发散。公共选修课大部分不是细节的传授,而是通过比较新颖的方法,使学生发散发散思维。虽然公共选修课类型比较丰富,包含有人文社科类课程、经济管理类课程、艺术体育类课程、法律类课程等。但从效果来看,我国公共选修课体系建设仍有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缺乏系统性。由于没有建立起充分反映素质教育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6],没有制定公共选修课内容选择的原则,很多高校的选修课教学缺乏规范的教学大纲,授课内容完全由任课教师自主确定,缺乏系统性,而且课程内容呈现肤浅化的倾向,与课程设置理念严重脱节。课程通常是一位老师开设一门自己的特长课程,教学上多为“单兵作战”,教师之间、教研室很少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老师开课无竞争,一来学生选课余地不大,二来老师也缺乏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
2.师资力量不够。由于高校扩招,公选课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很多高校对于开设公选课教师没有很高的要求,一般只要具备了教师资格证,就允许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而部分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是因为完成教学工作量。此外,有的教师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质量不高与自己所学所教的专业关系不大,影响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求知的热情。一些综合性不强的高校缺乏能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优秀教师,尤其是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优秀教师,如理工类、农科类院校缺乏人文方面的教师。部分学校对开设公选课的教师不够重视,要么地位不高,要么待遇偏低,无法调动起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3.课程结构不合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学生的需求开始趋于多样化,例如很多理工科学校的学生也对人文方面有很大的兴趣与较高的要求。学生对课程的种类、深度和前沿性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要求有更多的选择。于是,传统公选课程的弊端日趋明显,其主要原因就是结构安排合理性不够而导致课程不尽人意的。就学校而言,考虑学生的要求以学生为本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对公共选修课的整体规划要有深度和广度能够延伸到受学生欢迎的社会问题、求职教育、艺术体育、投资理财、目标教育、文艺欣赏等课程,并且保证上课质量与学生“容量”。开设什么样的公共选修课通常要由学校决定,但学生必须参与其中,如果学生没有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力。就算学生能够选足学分毕业,但学生知识结构是否完善、合理,学生兴趣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并未得到学校的重视。
四、西安工业大学国防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情况
西安工业大学从2011年开设“水中兵器概论”公共选修课,每年有三百多学生选修此课程。“水中兵器概论”是一门介绍现代海洋战争中所涉及到的潜艇、声纳、鱼雷、水雷等武器装备的一门课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的向海洋进军的热潮开始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各种高新技术在现代海洋战争中的应用,水中兵器成为海洋开发和国土安全的重要保障。“水中兵器概论”课程详细介绍了鱼雷、水雷等常用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国内外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弥补课堂教学单一方式的缺憾,同时扩大学生的视野,该课程充分利用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结合水中兵器课程教学的特点,在网上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供感兴趣的学生查阅。为使学生能随时交流个人的心得体会,采用了小组式学习方式,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网上交流,加深对文字教材的理解,为学生的课上学习和课下交流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该课程开设三年来,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很多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都对现代化兵器、现代化战争有了一定的认识,课后还能够自己进行一些相关国防知识的学习。“水中兵器概论”是西安工业大学国防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一门课,后续还会开设“陆战兵器概论”、“世界海战史”等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体系的一个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崔峰.高校公共选修课教育的缺位与对策研究——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36-37.
[2]张瑜.大学生公共选修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9):203-205.
[3]黄伟力.国内外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建设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7,(4):100-103+128.
[4]王晨.西方经典教育的历史、模式与经验——以美国为中心的考察[J].教育学报,2011,(8):19-27.
[5]周文军,陆小平.深化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J].常熟高专学报,2002,(6):97-98.
[6]冯意心.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的现状研究[J].林区教学,2011,(9):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