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构建
2016-01-14许晓静鲁晨阳
许晓静 李 艳 陈 媛 鲁晨阳
(1南京旅游职业学院;2中国药科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构建
许晓静1李艳1陈媛2鲁晨阳1
(1南京旅游职业学院;2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210000)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日益渗透,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给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只有与时俱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探索出新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取得成效,才能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全球化背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主流意识形态观
全球化影响具有双重作用。首先,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实现了资源世界共享;其次,世界各国面对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必须通力协作,使得交流与合作越发频繁。然而,全球化也有负面影响,在全球化浪潮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渗透与推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现象尤为突出,进行和平演变尤为明显。因此,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既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又关系到社会的凝聚力,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命运。因此,全球化背景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高校学生主要是“90后”,他们接受社会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变化非常快。西方国家趁机利用全球化思潮对当代学生进行“西化”、“分化”的思想渗透,意识形态教育面临困难与挑战。
当代各种思潮在大学校园激荡,大学生“三观”受到挑战,给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困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国际媒介的介入,西方国家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开始向我国渗透,影响了我国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成效。
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主渠道和主阵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方式是课堂理论教学,依然没有摆脱老师讲、学生听的套路,理论知识繁多,方法简单、忽视与学生的交流。究其原因,根源在于意识形态教育缺乏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
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宣传方式在现实生活有些脱节,没有很好地适应时代要求。主要表现有:首先,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宣传方式不能及时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难以丰富与满足学生的精神与心理需求;其次,舆论导向与监督存在缺陷,缺乏对社会问题进行的及时批判对于社会敏感问题不善于引导和疏导[1];最后,对大学生在社会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缺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的科学方法,去认识和理解。
一、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西方意识形态思想的渗透
在全球化背景下,给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增加了渗透的机会,西方文化随之通过影视、书刊、国际互联网等方式渗透到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侵蚀着我国某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的态度。西方国家政治的多元化意识、经济的私有化意识和意识形态的自由化,都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思想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主导地位提出挑战,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面临许多必须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新情况和新问题[2]。
(二)受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刻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的迅速分化,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这,也会影响到一些大学生。
二、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构建
(一)努力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思想与教育原则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中的指导地位,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教育大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3]。
坚持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高校教育要从理论阐述和实践两方面入手,使主流思想文化更具说服力,更具凝聚力。要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生命力、竞争力,就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高校实际相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科学辩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发挥自我管理,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统一起来,促进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进一步提高。
坚持理论教育感化与言传身教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教育可塑性大、接受信息快、富有理想,文化素质高的大学生来说,高校老师更要利用榜样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教育学生,提高其思想认识,养成其优良品德。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个人身教和榜样示范的作用,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活力和效力。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是我国办学方向的客观要求。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利用一切有利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是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最终目的。教育学生,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风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高校要大力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接班人,率先占领思想理论文化阵地,确保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马克思意识形态教育人文环境
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增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将学生关心的时事热点、学生自身的未来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应从学生思想发展的人文需求出发,把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弘扬文化多样性并尊重个体差异,满足青年大学生丰富的文化需求;为学生创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道德境;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校园文化,利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等,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结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广泛开展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抵御西方渗透图谋,切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借鉴国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理念与方法
国外一些大学把学校看做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机构。其意识形态教育注重社会的广泛参与,注重社会和个人价值取向并重。其学校教育,重视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渗透,利用各种场合宣传灌输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
吸取国外开放先进的教育模式,吸纳与借鉴其意识形态教育中对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有价值的东西并加以丰富,加强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当然,这种吸纳与借鉴,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的前提下,是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础上进行的[4]。例如:重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培养和灌输,及时分析国内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把意识形态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上,借鉴渗透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借助现代科技与网络,开辟意识形态教育的新空间和新渠道,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知行合一地接受意识形态教育。
[1]杜丽华.改进意识形态的渗透方式,加强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J].中国教师,2007(11).
[2]章韵静.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J].华章,2008(l0).
[3]顾洪英.略论改革开放条件下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8(9).
[4]谢晓娟,郭京龙.意识形态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新挑战[J].全球视野,2002(4).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2014年度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人文走向与理性回归”(项目编号:2014SJB320)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