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究——以礼仪教育的视角
2016-01-14刘娅凤
刘娅凤
(陕西理工学院 经济与法学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一、礼仪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系
(一)礼仪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则契合
在现代社会,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用以律己、敬人的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以礼貌、礼节、风俗、习惯、惯例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交往程序和行为规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礼是一种制度秩序,更是一种道德规范。礼仪不仅体现个人的道德情操和知识教养,也能帮助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礼仪包括如尊敬、自律、宽容、平等、遵守、真诚、适度等一系列原则。尊敬原则一方面强调要尊敬他人,不能伤害他人自尊心及人格,另一方面要敬自己,要自尊自爱,这是最基本的礼仪原则;自律原则就是要进行自我约束,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宽容原则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要有包容的心态,凡事不可过于苛刻,但也应有一定的原则;平等原则要求我们对所有人要以礼相待,一视同仁,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等而差别对待。
党的十八大强调全社会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确立了不同主体相应的价值准则。在国家层面,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要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每个公民的要求,它要求每一位公民都要热爱国家,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友善他人。公民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主体,而礼仪的一系列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在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
(二)礼仪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一致
礼仪精神是以“德”为中心的礼仪信念和追求,它集中体现在“情”、“爱”、“尊敬”几方面。清华大学著名礼学家彭林曾将礼仪精神概括为敬、静、净、雅四个字。从总体内容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首先,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的角度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宽容的心灵。其次,追求“和”的价值观念。从社会的角度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以建立和谐关系为主要目标,礼让不仅包含对自我的约束,而且包含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最后,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从国家层面看,礼仪是一种“秩序”的价值追求,“无规矩不成方圆”,礼仪是治国的道德标准,是人们所应遵循的社会规范,通过礼仪的价值观念约束人们的行为,国家才会安居乐业、秩序井然。由此可见,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的礼仪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三)礼仪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相同
礼仪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善良的人性,高尚的人格,规范的人伦。它首先是作为社会公德在一定的社会范畴里发挥作用,并逐渐扩展到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领域,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协调彼此的关系,维护社会的有序运转,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执政为民理念的进一步升华,其从三个层面提出的要求最终目标就是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因此,礼仪的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
二、以礼仪教育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是由于礼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我们可以将礼仪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充分发挥礼仪教育的优势,以礼仪教育为切入口和重要抓手,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礼仪教育既可以作为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又能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要重视提升自身礼仪修养
当代大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到礼仪修养的提升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自觉学礼、知礼、循礼、行礼。首先,大学生自身要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纠正对礼仪的认识偏差,正确、深刻地认识礼仪,强化礼仪意识,自觉习礼、学礼;其次,要知行合一,努力在日常生活中付诸以实际行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礼仪实践活动,在亲身实践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认知,强化价值认同;最后,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感染、影响、引领周围的人,从而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优化社会环境。
(二)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学生礼仪教育
1.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视度不高,在课程的开设中,较少涉及礼仪教育课程的编排,更缺乏相应的礼仪教育实践。所以,加强礼仪教育,必须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高校应合理规划礼仪教育课程设置,提升礼仪课堂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比重地位,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礼仪教育,改变他们以往对礼仪教育的态度,从自身开始重视,再由“看”转变到“做”,做到“知行合一”。
2.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师资建设。
加强礼仪教育不仅要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而且应转换教师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师对礼仪方面的投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也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礼仪的传播,他们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教师就要注重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礼仪修养,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着装打扮等,在课堂教学的同时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将礼仪教育理论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学校也不能一味地只强调学习成绩,应该把礼仪素养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中,这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3.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高校应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礼仪活动,如校园礼仪风采大赛、成立礼仪队、校园不文明现象展示、礼仪讲座、培训等礼仪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种礼仪活动和公共活动。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礼仪规范,又可以强化学生对礼仪的认同,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从而形成良好校园礼仪风尚。此外,高校应充分利用宣传栏、校报、广播、网络、微信等平台大力倡导校园礼仪文明,引导学生知礼、学礼、遵礼、行礼,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应该明确的是:以礼仪教育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包括政府、家庭、社会、媒体等各方力量共同协作,营造良好的实施氛围。特别是在此基础上,可将这种理念和做法向全社会加以推广,从而有助于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实现和谐社会目标。
[1]蒋璟萍.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光明日报,2015,(01).
[2]刘爽,宁雅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途径探究[J].法治与社会,2015,(01).
[3]辛立章.实践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1).
[4]陈丽.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J].高教论坛,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