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文关怀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建构

2016-01-14张成恩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关怀教学模式

张成恩

摘  要:大学语文在高等学校发展历程中所承担的人文精神教育功能及作用是特殊的。大学语文课堂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挖掘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蕴,在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方面,发挥出其独具的优势。

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关怀  教学模式

在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社会,人文精神又一次成为社会文明追寻与关注的对象。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的一番话:“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从人才需求及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并不需要每个人都掌握所有的专业知识,但作为人文精神的素养却是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课程,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主要课程之一,是高校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公共课,其地位和重要性自不待言。在目前母语危机日渐加深的社会大背景下,在高等教育领域,以“大学语文”为依托的传统文化教育所处的困境,已经越来越引起相关人士的关注和思考。

大学语文在高等学校发展历程中所承担的人文精神教育功能及作用是特殊的,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大学语文以其深邃的内涵,在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上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的教育对象是非中文专业的理工科学生,其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理解、评判和表达能力上,定位在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上。因此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恰当的方法、途径,努力实现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结合,使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思想精髓积淀在学生的灵魂里,外化在气质、风度、言谈举止中,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这愈来愈成为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挖掘大学语文课程包含的丰富人文内蕴

所谓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是以人为主体,以文化建构为底蕴,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人的生命表现、生命确立、生命发展的法则、原理和规律。大学语文课提供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丰富文本,为师者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做人、合作精神、奋斗精神、审美等的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担当起传承人类文明成果、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人文精神的使命,追求崇高的道德价值理念,这应当是大学语文自觉担负的使命。

先秦诸子的学说,大师们的思想博大精深,许多对于今天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及建立和谐社会多有教益。譬如: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各种残民以逞的虐政;孟子提出“民贵君轻”,主张“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老子提出“损有余以补不足”,今天看来已不足为训,正确的做法应是使“不足”逐渐走向“有余”,大致均富;阅读《诗经》的篇章,可以体会到古人的评语“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精准;从“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可以感受到惨无人道的兵役制度和统治者的残酷寡恩;阅读“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可以感受到陶渊明的淡泊与追求;“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可从中感到乐府民歌的清新与质朴;“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会感受到李太白千古无双的才气与超脱、乐观、放达;吟诵白香山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会为李杨的缠绵爱情而啧啧不已;从王维的“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孟浩然的“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能够发现生动、清新、空灵的自然之美;从辛弃疾的“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山鸥,一身都是愁”,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可以感悟到雄浑、旷阔、苍凉之美;从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可以感受到哀怨、优柔、缠绵之美;从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可以体会到气势磅礴、意志坚定、激昂悲壮之美。可以说,只要我们用心,大学语文教材中诸如此类文质兼美的诗文名篇比比皆是,坚持让学生反复诵读,加上老师精辟的讲析,无疑是给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范例。[1]

大学语文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挖掘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蕴,缘文释道,因道释文,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内心。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留给我们这样一句格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他的学问和文章,就是循着这两条途径取得的。穿透一般,深刻理解世界上的重要事物,这就是学问。实际上,我国优秀的文学传统中有许多这样的资源有待开掘。

二、实现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途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开篇这样的论断道出了大学应负载的使命,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化。我国古代儒学教育的最高理想也就是要完美个人人格,而这恰恰也是人文及人文教育的核心所在。社会发展到现代,人文这一概念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现代人所谓的人文是指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的本质和价值,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大学语文教学,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要把大学语文教学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相结合,最终达到教会学生理解人的本质,懂得人的尊严,能够学会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并能够对社会现象和自身行为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与选择的目的。要实现大学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培养相结合,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立足文化大平台

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只是一味地沉浸于对单篇课文的肢解上,我们对作品的解读也仅仅停留在对作品文学意蕴的挖掘上,往往忽视了把学生的视野打开,忽视了对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同一时代相关作品的解读。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既不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对各种文化的消化与吸收,甚至堵塞了学生的阅读渠道。改革传统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站在文化的大平台上去学习大学语文,放开手脚,从文学、文化、历史等的高度去学习文章、解读作家。教师不能仅仅简单地传授语文知识,更要向学生传递文化信息。传统文化、多元文化,在当今时代显得是那样地珍贵。课堂教学就要把文化的知识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民族文化融入时代生活,并从文化层面上对文本的细节加以把握,营造一种沟通作品、文化、时代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使学子们汲取营养、陶冶情操。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人文关怀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