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南高与鲁迅笔下的“多余人”形象
2016-01-14郭文斗
摘 要:“多余人”所面临的困难是“对异质文化或完全认同,或是完全抗衡,或是认同后复归,完成两种文化的融合,而多余人就是在两种文化之间,找不到位置的人物的形象表达。”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既不满足于社会现实,渴望有所作为又找不到方向,缺乏行动的勇气,长期生活在苦闷忧郁中,成为社会的“多余人”。他们出身于贵族,厌恶上流社会又无力反抗,意识到周围的空虚无聊。他们带着怀疑的眼光看社会,但又无法摆脱自身困境。他们对现实也有抗议,但只局限于尖刻的议论和交谈,很少有实际行动。南高和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更容易将“多余人”生动、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
关键词:南高 鲁迅 多余人 小说 形象
一、南高与鲁迅笔下的典型“多余人”
南高与鲁迅小说中最典型的知识人物大部分都是“多余人”形象。“多余人”人物形象是19世纪西方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坛上最受欢迎的人物形象之一。但是南高与鲁迅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多余人”人物形象。
南高与鲁迅作品中的“多余人”人物原来大都是知识分子、文学家、教师等。他们都是满腹经纶却生不逢时之者。他们因此成为了一批孤独的、保守的、落后的人。他们身上有着高尚品格,抱着梦寐以求、畅想未来的夙愿,但被“柴米油盐”(南高所用的词语)所控。如果说19世纪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多余人”大都适应着贵族或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那么,南高与鲁迅小说中的“多余人”人物对当时社会现实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反抗。换句话说,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小说中的“多余人”人物对人生持着平衡心态、承认现实,南高与鲁迅小说中的“多余人”人物不肯承认“多余人生”而是坚决放弃、拒绝“多余人生”,但是最终也免不了染上“多余人生”的境遇。鲁迅小说中的“孔乙己”是“多余人生”形象人物的代表、中心。孔乙己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生活在淘汰“儒学”,吸收“西学”的社会背景下:旧的已经被排斥,但是新的还没有来临。映衬着孔乙己形象的空间要素就是咸亨酒店。孔乙己只有出现在这样的酒店,才能完全地暴露出他身上的顽固落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知识分子的整体“落后”。
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出现也意味着“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1]这样的情节足以说明,在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成为了茫茫人生中的孤零零的陌生者。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穿长衫”的孔乙己却站在酒柜台前,跟穿着短衣、大抵没有这样阔绰的贫苦劳动人来酒店喝酒。因此可以说,“穿着长衫”这一情节说明了孔乙己已不可列入“穿着长衫”的阔绰顾客队伍了。
“穿着长衫”这一情节结合着孔乙己“之乎者也”的口头禅,更进一步阐明了孔乙己的确是当时旧社会的残余、渣滓。孔乙己是“之乎者也”的信徒,因为“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2]孔乙己之类的人物一直崇拜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观念。
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出现的最后一次不是站在酒柜台前,而是“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3]孔乙己成为了咸亨酒店大家耻笑、轻视的对象,因为孔乙己真正变成“多余人”了,真正是旧社会所排斥的知识分子了,他身上的“多余”体现在在众人之中变得陌生、孤独。
与鲁迅相比,南高也集中刻画着越南1945八月革命前的“多余人”人物形象。南高《多余人生》(1943)小说中的“阿户”也是“多余人”的典型代表。鲁迅小说中的“孔乙己”是个末代儒士,而南高的“阿户”是具有职业理想的文学家。孔乙己只能通过人家的评价、挖掘、轻蔑、耻笑,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余人。”
阿户呢,没有人把他视为“多余人”,连阿户的妻子——每天都忍受着阿户的斥责、痛骂、无名气的阿慈也不这么认为,甚至把阿户当作自己的救星。阿户身上的“多余人”特质,他自己能够感受到,能够意识到,而孔乙己对身上的“多余人”特质完全相反。他是“多余人”,是当时社会已经绝对排斥、不可容纳的末代儒士。
阿户必须生活在“多余人生”的境遇中,因为他对艺术创造有着一种渴望,但是他也陷入了“柴米油盐”的绝望深渊。阿户的“多余人”体现在于此悲剧中无法逃脱出来,阿户自我痛斥,自我指责,像正在痛骂另外的一个“阿户”:“滚蛋!笨蛋的东西!因为他就是一个笨蛋!他是一个无良心之辈!”[4](越南语原文:Kh?n n?n! kh?n n?n thay cho h?n! B?i vì chính h?n là th?ng kh?n n?n! H?n là m?t k? b?t l??ng!)阿户对自己嘲笑道:“完了,现在就完蛋了,我现在无用了!”[5](越南语原文:Th?i th? là h?t! Ta ?? h?ng! Ta ?? h?ng ??t r?i!)。实际上,阿户对自己完全清醒,所以“阿户”身上的“多余人”充满着悲剧,而孔乙己的“多余人”不是带着悲剧,就是带着喜剧色彩。
作为一个充满着艺术创作热情的文学家,阿户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天职、自己的渴望、自己的理想。他说:“文学创造不需要手巧的员工提供的模样框架,而文学仅容纳那些些会开掘、深造,会发挥史无前例的创造性的人。”[6](越南语原文:V?n ch??ng kh?ng c?n ??n nh?ng ng??i th? khéo tay làm theo m?t vài ki?u m?u ??a cho. V?n ch??ng ch? dung n?p nh?ng ng??i bi?t ?ào s?u, kh?i nh?ng ngu?n ch?a ai kh?i và sáng t?o nh?ng cái ch?a có…)阿户时刻渴望着攀到艺术创造的顶峰。“他头脑里时刻都瞒着夙愿、大怀抱……他顿时想到了有一天他的作品将会远远超越了当时的所有著作,会使其他著作与其相比望尘莫及。”
虽然阿户的渴望那么美丽,他面对将来充满着憧憬,但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加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环境使他经历了千辛万苦,因此他只好撒手不管、垂头丧气了。阿户对自己的“多余人”总带着大失所望、万分悲痛的感觉:“在任何工作中,马虎就等于无良心,但是文学创造中马虎就意味着卑鄙!天啊!他在写什么呢?他写了一些单调的、无聊的东西,他在写一些没有创造性的,对创造没有任何意义的,他在写一些空荡荡的、平庸的东西。他写不出新鲜的、笔杆都变硬了,文章内容都乏味了。那就意味着他是个无用之辈了、是个“多余人”了。”[7](越南语原文:S? c?u th? trong b?t c? ngh? gì c?ng là s? b?t l??ng r?i. Nh?ng s? c?u th? trong v?n ch??ng thì th?t là ?ê ti?n. Chao ?i! H?n ?? vi?t nh?ng gì? Toàn là nh?ng cái v? v?, nh?t nh?o, g?i nh?ng tình c?m r?t nh?, r?t n?ng, di?n m?t vài ? r?t th?ng th??ng qu?y lo?ng trong m?t th? v?n b?ng ph?ng và quá ? d? d?i. H?n ch?ng ?em m?t chút m?i l? gì ??n v?n ch??ng. Th? ngh?a là h?n là m?t k? v? ích, m?t ng??i th?a)。
南高与鲁迅在创作上的不约而同就在于尽力发掘小说中知识分子身上的“多余人”的悲剧。南高写于1942年的《明月》中的“阿田”代表着一批劳苦而艰忍的教师,他们都非常喜爱文学,都有文学创作的渴望,有时他们的渴望非常强:“阿田一直抱着希望成为一名文学家。阿田甘心情愿忍受着所有精神和物质上的折磨、损失。阿田常告诉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他甘心拒绝能赚数百月薪的工作,只要赚来几块钱写文章的稿费。”[8](越南语原文:?i?n nao n?c mu?n tr? nên m?t v?n s?. ?i?n nguy?n cam ch?u t?t c? nh?ng thi?u th?n, ?o? ?ày mà v?n nh?n n??c mình ph?i ch?u. ?i?n v?n th??ng b?o v?i m?t ng??i b?n cùng chí h??ng. ?i?n s?n lòng t? ch?i m?t m?t ch? làm ki?m n?i m?i tháng hàng tr?m b?c, n?u có th? ki?m ???c n?m ??ng v? v?n…)
阿田愿意承受物质上的贫穷,以追求让自己在文学创造上的梦想。但是由于生活中“柴米油盐”的束缚,阿田不可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阿田一分一秒都想到钱,头脑里装满着琐碎的担忧。每当想到以前的美梦,阿田总是长吁短叹。阿田自我安慰:有钱就写。但是他明知,他再也不能写下去了,因为一生赚来的不到几块钱啊!。”[9](越南语原文:Kh?ng m?t phút nào ?i?n kh?ng ph?i ngh? ??n ti?n, óc ?i?n ??y nh?ng lo l?ng nh? nhen. M?t ??i khi ch?t nh? l?i cái m?ng x?a, ?i?n l?i th? dài. ?i?n t? an ?i: Có ti?n r?i s? vi?t. Nh?ng ?i?n bi?t: Ch?ng bao gi? vi?t n?a b?i ch?c ch?n là su?t ??i ?i?n c?ng kh?ng có ti?n…)
一天月亮普照,阿田让心灵跟着风、跟着云放飞,但是他的妻子对孩子打骂吵闹的声音、孩子的哭声把他从朦胧浪漫之中拉了回来,回到了充满着痛苦的现实。阿田听到了妻子打骂孩子的声音:“开口!去你爸!去你死!你给我闭嘴,不然我打烂了你的嘴!”[10](越南语原文:“Há m?m ra”,“K? cha mày! Cho mày ch?t ?i!”,“Mày c?m ngay kh?ng tao tát cho v? m?t” ),之后是孩子的央求哭声:“娘!饶着我吧!我恳求你,饶着我吧!。”[11](越南语原文:Con l?y bu! Cay con l?m! Con l?y bu!…)阿田不能坦然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生活。“阿田要躲避现实,但怎么能躲避呢?阿田妻子受苦、孩子受苦、爹娘也受苦,连阿田也承受着苦累,许多人也跟阿田一样都受苦受累的。”[12]
第二天上午,阿田在孩子的哭声、妻子的唠叨声、村头债主要债的哄声中写文章,阿田当时的心情与鲁迅所发表的《一个幸福的家庭》里面的无名作家的心情相吻合。鲁迅让那个无名作家在小说中呈现大段内心独白。那位无名作家内心世界充满着空虚与胡思乱想,他想要给“一个幸福的家庭”找“乐土”。像阿田一样,无名作家想要沉浸在朦胧虚无之中,他想攀到艺术最顶尖的“玉塔”,去追求那些“仙女”的背影,想躲避世俗境界。但是一切都像泡沫一样无影无踪。现实生活不许他再度好高骛远了,把他从朦胧中拉了回来。
中国当时还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怎么会有“一个幸福家庭”生活的“乐土”呢?鲁迅的《幸福的家庭》具有独特的交叉艺术结构,那位无名作家内心世界同时存在着模糊、虚无的思想脉络以及现实要素。那种现实成为了无名作家的延宕的威胁。那种威胁时刻都“纠缠”着他,使无名作家无法摆脱出来。那也是文学家不可疏忽的现实生活急迫感、压力感的一面。
无名作家正在虚构一个完美家庭、充满着笑声的“幸福家庭”:“……他们两人正在用午餐,”他想,“桌上铺了雪白的布;厨子送上菜来,——中国菜”[13]等情节的时候,突然有了喊声“什么?二十五斤?”,还有无名作家妻子顿时发出了唠叨声音“柴!没了,全都没了!”[14]这不得不让无名文学家停止了虚构脉络,断了思路。之后帮妻子算钱交给了卖柴的人。还有,无名作家想象着“一个幸福家庭”中丈夫亲地邀请他妻子走进自己的文房:“亲爱的,你进来吧!”此时,无名作家顿时听到了“啪”一声,原来是他妻子给三岁小女孩打了个巴掌。
不顾一直哭下去的孩子,无名作家专注于自己的写作思路,引用伟人的佳话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一切都是为了加强毅力。此佳话来自马克思在孩子哭声中坦然编写了举世瞩目的《资本论》。但是那位无名作家不知道,马克思之所以能够有这么超人的毅力,是因为他对科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文学家如果像马克思那样,就只是虚无、无聊、模糊、朦胧,甚至躲避现实而已。
二、结语
南高与鲁迅在小说中已为“多余人”创造了“空间世界”。从同样的角度讲,这些人物都是类似的,但是南高与鲁迅小说中的“多余人”各有独特的风格,具有不同的生命。这一点使两位作家小说中的“多余人”形象更为千姿百态。孔乙己是“多余人”,因为他是生不逢时的末代儒士,一定会被社会淘汰。陈世成也是“多余人”,因为他好高骛远,对钱财与名望之欲无穷。鲁迅的《一个幸福家庭》小说中的无名作家在很大程度上与南高的《多余人生》小说中的阿户相似。这两个人物都是“多余人”。那位无名作家沉浸在好高骛远之中,阿户却渴望追求艺术理想,渴望攀到艺术最高峰。
正像越南春妙诗人说过的“柴米油盐不可与诗人并论”[15],这两个“多余人”的梦想面对残酷人生时都像泡沫似的消失了。南高与鲁迅小说中的“多余人”形象的不同色彩证明了两位作家在创作艺术上的相似,体现了他们艺术上的精湛以及丰富的创造性。
“多余人”渴望自由又茫无目标。感到自由受环境压抑,寻求新的出路,但又缺乏理想。个人愿望得不到满足,就陷入苦闷彷徨之中。他们幻想作为又脱离人民,渴望有所作为,实行过某些改良和变革,但是单枪匹马,遇到困难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他们与人民疏远,软弱无力,一事无成。其实,“多余人”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被大家所接受是因为这一形象确实符合现实情况,所以,从其出现至今,一直有着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
只要有社会,就有游荡在其中的“多余人”,这种“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如某些学生也想好好学习,但往往只是想,在脑海中构思无数个学习的计划,幻想着自己的成功;但是他们难以坚持下去,总喜欢拖延,把今天的事情推到明天、后天。他们在学校过一天是一天,得过且过,只等毕业。他们永远是在渴望自由,渴望放假,但是在学习的时候也不认真,还是觉得受到束缚。这样的人,想要成功太难。
再来谈谈工作中的“多余人”,他们往往会不停地控诉、抱怨现实的不公、社会的黑暗。他们有着雄心抱负,虽然可能自己有过努力,但都受到了打击,他们因此变得心灰意懒,永远处于困境中。工作不如意,生活也难如意。他们渴望贵人相助,渴望机遇,渴望成功,但是当前途渺茫时,他们都会选择放弃。他们进不了成功人的行列,又不愿意被别人当作失败者。
“多余人”是贬义词,我们要想不成为“多余人”,就需要有实际行动,让自己变成有用的人。不要盲目地清高,盲目地与世隔绝,成功是不会青睐于无准备、不努力的“多余人”的。
注释:
[1]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4][越]南高:《多余人生》,《南高小说选集》(第二册),河内: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0页。
[5][越]南高:《多余人生》,《南高小说选集》(第二册),河内: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页。
[6][越]南高:《多余人生》,《南高小说选集》(第二册),河内: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7页。
[7][越]南高:《多余人生》,《南高小说选集》(第二册),河内: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
[8][越]南高:《明月》,《南高小说选集》(第一册),河内: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页。
[9][越]南高:《明月》,《南高小说选集》(第一册),河内: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
[10][越]南高:《明月》,《南高小说选集》(第一册),河内: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215页。
[11][越]南高:《明月》,《南高小说选集》(第一册),河内: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页。
[12][越]南高:《明月》,《南高小说选集》(第一册),河内: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7页。
[13]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4]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5][越]春妙:《浪漫诗选集》,河内:青年出版社,1982年版,第25页。
参考文献:
[1]金振胜.鲁迅小说的内心独白与主题意蕴[J].天中学刊,2006,(4).
[2]林志浩.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王得后.探索鲁迅之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富仁.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5]王吉鹏等.鲁迅作品新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6]陈庭释.鲁迅与南高知识分子题材[J].国家大学语言文学院学报,2008.
(郭文斗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41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