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益观的再思考

2016-01-13黄集体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35期
关键词:教学效益初中历史课堂

黄集体

【摘要】本文从课改以来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教学所存在的困惑的实践层面出发,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新要求为理论依据,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益进行理论探讨,利用日常教学案例为佐证,分析论述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重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益观的再思考。笔者主要从教与学关系的本质在于学生的“学”出发,以历史课程目标为中心灵魂,以提升学生历史素养、人文素养为宗旨,认为教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益观的重塑主要从“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等三个方面思考。

【关键词】《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 课堂 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70-01

【问题背景】

至《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尘埃落定,大潮涌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历了实验、推广、新课标修订等三个阶段,向纵深发展。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等4大特点的初中历史课程承载着学生必备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功能,时至今日的实施现状如何呢?笔者在履行进修学校历史教研员的职责时,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发现本应为学生减负的新课程,许多一线教师却呼吁“越减越负”,课程实施往往“穿新鞋,走老路”,正所谓“知易行难,任重道远”。基于此,如何既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个历史难题理应成为我们重新思考的主题。笔者拟就从课堂教学效益观的几点再思考与广大历史老师“老调重弹”,愿能弥久历新。

【观念“怪圈”】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一线教师观念更新不能说不快,但历史课堂教学行为无法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解放出来,其实是一线教师困扰于作为教学评价的“考”,不自觉地再次深陷传统应试教育的泥潭,致使“教、学、考”脱节,出现恶性循环。所以总觉得“越教越累”,最后是“从传统中改,回传统中去”,喊着课改的口号,做的是往往淹没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教学行为。其实质是学生已被异化成应试的机械工具,历史学科的人文性被掩盖,成了所谓的政治附庸,最终使历史教育变成了制造信仰。

【重塑课堂教学效益观】

一、生命化的学生观

初中历史课程从“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这一课程基本理念出发,按照“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的思路进行设计,“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历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学首先要从教育对象即学生的角度为出发点进行观念的内省。

二、开放的历史课程观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关注怎样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必备的公民素质”。因此,初立足于生命化的学生观外,还必须树立全新的课程观。初中历史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新课标在设计思路上也明确提出,“设计的课程内容留有余地,以增强历史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也为各地区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提供便利,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课程资源”。事实上,设计再完美的课程,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支持,课程功能的转变与实现,也必将化为泡影。因此,要实现历史课程功能的这一转变,我们历史老师必须重视历史课程结构的重新开发与建构。

多年来,笔者主持“泉州乡土历史文化研究性学习”与“晋江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研究”等两个课题的实践研究中,深刻认识到,开发历史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元素,可尝试将乡土历史文化融入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中,进行研究型课程结构的建设,这无疑是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六个具体目标之一的“对学习方式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在学习“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这一课程内容时,可开发“唐代泉州与外交流的盛况”这一课程资源,借助学生生活中可以触摸感知得到的史迹,创设诸如“假如你生活在唐代的泉州,你会选择怎样的职业实现你的创业梦想”这类的探究问题,就是研究型课程结构建设的具体实践,符合新课标“更强调探究式学习和教与学的创新”,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课程功能的转变,这就是全面的历史课程观。另外,在课题研究中,笔者担任顾问并参与编写了乡土历史读物《古镇安海那些事》,就是按研究型课程结构进行建构的。

三、多元视角的历史教学观

教学观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行为。历史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文喆先生认为,“现代教学本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这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教学本质的核心在于“学生的学”,这一全新的教学观充分诠释了新课标对课堂教学行为内涵的要求。教学观直接主导影响着课堂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就是教学观作用的具体行为再现。基于此,历史新课标“更加强调探究式学习和教与学的创新”,其实就是倡导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革命性”的转变,最终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也就是要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以上所述只是从实践层面对问题进行初浅的理论探讨,日常的教学过程是生动、具体的,也是复杂、辛苦的,生情、校情、教师个人的特质,甚至是天气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课堂效率。课堂效率的提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它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它需要我们所有的教育者、参与者,共同面对、共同探讨、共同坚持,持续探索、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2]《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3]朱汉国,闫璟,何成刚.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历史[M].第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4]赵亚夫.历史教育理论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2):历史课程标准究竟该如何把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6):4-7

[5]朱汉国,张汉林,王小琼.《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的变化与发展》.中学历史教学在线

猜你喜欢

教学效益初中历史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妙用音乐渗透,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活力
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效益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