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维护土壤功能的大豆秸秆生物质能开发潜力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

2016-01-12刘贞,吕指臣,朱开伟

关键词:生物质能黑龙江省秸秆

引用格式:刘贞,吕指臣,朱开伟,等.基于维护土壤功能的大豆秸秆生物质能开发潜力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1):30-36.

Citationformat:LIUZhen,LYUZhi-chen,ZHUKai-wei,etal.AnalysisofBiomassEnergyDevelopmentPotentialofSoybeanStrawBasedonSoilFunctionMaintenance——TakeHeilongjiangProvinceasanExample[J].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2015(1):30-36.

基于维护土壤功能的大豆秸秆生物质能开发潜力分析
——以黑龙江省为例

刘贞1a,2,1b,吕指臣1a,朱开伟1a,蒲刚清1b

(1.重庆理工大学a.管理学院;b.机械工程学院, 重庆400054;

2.清华大学 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84)

摘要:为衡量大豆秸秆的生物质能潜力,使其得到合理的可持续开发,采集大豆秸秆时,要考虑为维护土壤功能所保留的秸秆量。综合相关文献研究,得到黑龙江省各类型土壤的大豆秸秆保留量的最小值、中间值和最大值,设计出大豆秸秆最高保留、适中保留和最低保留3种不同的情景。基于上述设计,考虑大豆秸秆可收集率、燃料比率等因素综合运用线性回归的方法,计算出不同情景下的大豆秸秆能源潜力。研究结果发现:假设未来无秸秆燃烧,在最高保留情景中,黑龙江省在2020年、2030年、2050年的大豆秸秆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分别是213.49、237.82、296.75万吨;在最低保留情景中,相应年份大豆秸秆可开发潜力将会达到353.14、373.27、431.54万吨。可以看出,维护土壤功能时,可开发的大豆秸秆潜力虽然有限,但对农业的发展有益,也利于生物质能的可持续性开发。

关键词:生物质能;秸秆;土壤功能;大豆秸秆保留量;黑龙江省

作者简介:刘贞(1973—),男,河南上蔡人,教授,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能源实验室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可再生能源;通信作者:吕指臣(1989—),男,河南泌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可再生能源。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15.01.004

中图分类号:F327;TK6

收稿日期:2014-10-29;修订日期:2014-11-20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

作者简介:张燕京(1968—),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逻辑哲学、现代逻辑、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

AnalysisofBiomassEnergyDevelopmentPotentialofSoybean

StrawBasedonSoilFunctionMaintenance

——TakeHeilongjiangProvinceasanExample

LIUZhen1a,2,1b,LYUZhi-chen1a,ZHUKai-wei1a,PUGang-qing1b

(1.a.CollegeofManagement;b.CollegeofMechanicalEngineering,

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Chongqing400054,China;

2.InstituteofEnergyEnvironmentandEconomy,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measure the potential biomass energy of soybean straw and to make it have a reasonabl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need to firstly take the amount of remained straw which is used to maintain soil functions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collecting soybean straw.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relevant literature, we got the maximum, moderate and minimum soybean straw reservation corresponding of different types of soil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ith which we designed three different scenarios—the maximum, medium and minimum reserve. Based on the above designs, we considered the soybean straw collecting rate, fuel ratio factors and so on by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and thus calculated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soybean straw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of different rate of substitution. The research result finds that:assuming that it is no longer with straw burning in the future, at the highest reserves of scenario, the potential of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oybean straw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2020, 2030 and 2050 will be 2.134 9 million tons, 2.378 2 million tons, 2.967 5 million tons. In moderate retention scenario,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corresponding year soybean straw will be 291.47, 312.58, 3.871 9 million tons. Reservation in the minimum amount of situations,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will reach 3.531 4 million tons, 3.732 7 million tons, and 4.315 4 million tons.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researches, and took the soil functions and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we find that the energy potential of soybean straw is relatively low, but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biomass.

Keywords:biomassenergy;straw;soilfunction;soybeanstrawremainingquantity;Heilongjiang

province

一、引言

农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对农业生态尤其是对耕地土壤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而合理地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对我国生物质能的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重要意义。因此,从维护土壤功能角度,研究区域典型性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能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对我国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大豆秸秆具有产量大、易收集、种植地集中等优势,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分析研究在维护土壤功能条件下的大豆秸秆生物质能开发潜力。

农作物秸秆的保留量对耕地的土壤功能有着重要影响,目前研究维护土壤功能秸秆保留量的文献主要是从防止水土流失、风蚀和保持土壤有机物均衡方面进行的。在防止水土流失损坏土壤功能方面,采用的模型主要以RUSLE(即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模型)为主,如陈云明等通过介绍土壤流失模型及其发展给建立我国土壤的侵蚀模型提供了参考依据[1]。李天宏等通过设定水土流失的下限情景,运用RUSLE模型,考虑坡长与坡度因子、降雨侵蚀力等因素,预测土壤侵蚀量得到土壤植被的最小保留量[2]。温磊磊等通过考虑降雨因子、坡面因子等因素采用模拟降雨实验说明不同的降雨类型对土壤侵蚀过程的重要影响[3]。Alejandro等通过模型及实证研究测算出为防止水土流失应该保留的秸秆高度[4]。在防止风蚀研究方面,陈莉等运用的模型是WEPS,主要是通过考虑土壤植被和风蚀之间的相互影响来研究土壤被风蚀的现象[5]。在研究土壤有机物均衡方面,张海林等通过研究耕作方式说明不同的耕作时间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进而可能影响土壤的质量[6]。邓祥征等研究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对国家制定和实施措施减缓气候变化提供了参考信息[7]。王小彬等研究在农业中几种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平衡的影响,得出少耕和免耕是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的有效途径[8]。田慎重等通过定位试验和多元回归说明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农田的土壤水稳性的影响[9]。魏燕华等通过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维护土壤有机碳的关系来说明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10]。

大豆秸秆作为生物质能发展的农业基础资源,目前相关文献研究主要有采用模型测算方法计算生物质能潜力和能源供应的持续性、秸秆资源分布和利用现状及展望方面。在采用模型研究生物质能方面,Sonja等通过建立相关评估模型,对欧洲部分国家的生物质能开发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11]。考虑到粮食市场受开发生物质能的影响,宋成军等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来说明农业剩余物的资源化利用[12]。Aklesso等提出一种空间的生态经济建模方法,研究了农作物剩余物和纤维农作物的生物质供应潜力[13]。在农业秸秆资源分布和利用现状方面,韩鲁佳等将中国分为不同的区域来说明秸秆的分布情况[14]。谢光辉等采用完全统计方法评估中国作物秸秆资源的现状[15]。姚宗路等研究秸秆使用的分类,建立指标体系阐述了目前可以用来做生物质资源的各种秸秆使用现状及预测结果(以黑龙江省为例)[16]。在研究生物质能潜力和能源供应持续性方面,周晶等通过模型分析秸秆资源的获取和转化成能源的可持续性[17]。郑丹等通过研究秸秆还田和秸秆分解,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总结出还田的所得效益及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18]。Muth等通过考虑土壤的有机物均衡以及水土流失、风蚀影响因素对农业的剩余物进行分析评价,计算出可作为生物质能的农业剩余物量[19]。蔡亚庆等通过考虑秸秆燃烧比例、饲料比例以及工业等影响因素,利用草谷比和秸秆收集率测算出可以作为生物质能源的秸秆能源潜力[20]。

上述文献分别从土壤功能、秸秆分布和利用现状进行了研究,但通过设计土壤秸秆不同保留量研究大豆秸秆生物质能开发潜力的文献尚不多见。本文拟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实际情况,从维护土壤功能的角度,评估不同保留量可开发的大豆秸秆能源潜力。以黑龙江省为例,考虑到不同秸秆保留量对土壤功能的影响,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设计出黑龙江省土壤秸秆最低保留量、适中保留量、最高保留量3种不同情景下的大豆秸秆保留量。综合考虑饲料的比例、可获取率,以及燃烧替代率等影响因子,计算出2020年、2030年以及2050年黑龙江省在3种不同情景下的大豆秸秆能源可开发利用潜力。

二、基于维护土壤功能的大豆秸秆生物质能潜力推导方法

(一)不同保留量情况下的大豆秸秆能源潜力的推导过程

基于黑龙江省历年大豆播种面积、土壤的类型和不同土壤类型的面积份额,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求得黑龙江省未来大豆的播种面积;根据大豆的单位产量,推算出大豆的总产量;再依据大豆产量和大豆秸秆的关系,计算出大豆秸秆产量。

借鉴相关文献研究数据得到不同类型土壤的秸秆最小保留量,分别设计出最低保留、适中保留和最高保留3种不同的情景。针对这3种不同的情景,根据黑龙江省各个地区不同类型土壤的占地面积和相对应类型的秸秆最小保留量,参照相关文献计算结果,预算出各个地区土壤的单位面积最小需求量。

考虑到秸秆的其他用途,如用于饲料和燃烧的秸秆比例,以及大豆单产的情况,综合计算出大豆秸秆的生物质能开发潜力。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未来生活中燃烧的秸秆将会被其他能源代替。根据燃烧替代率,设计零替代秸秆直接燃烧的基准情形、50%比率替代直燃的适中情形以及100%替代直燃的理想情形,计算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黑龙江省大豆秸秆生物质能开发潜力推导流程

(二)黑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预测

根据《国家数据》[21]中的1970—2011年黑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和单位产量可以看出:大豆单位产量变动趋势并不明显,未来的大豆播种面积将呈线性增长并最终出现一个临界值,预计未来几十年内会在7 000公顷以下逐步增加,结果如图2所示。运用线性回归的方法,预测出2020年、2030年和2050年的播种面积相对于2011年分别增加了5%、78%、118%。取2001—2011年的大豆单位产量的平均值,假设2050年之前大豆单产不发生变化。得出如下公式:

(1)

式(1)中,A为所给定年份的大豆播种面积(千公顷),y表示相对应年份。

图2 1970—2011年大豆播种面积

(三)大豆秸秆的产量

目前相关文献研究中,秸秆的产量通常是依据秸秆收获系数即草谷比进行计算的,如蔡亚庆等计算大豆秸秆时,收获系数取1.5[20]。由于收获系数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地域、种植制度、收集方法、测量方法等,且目前国内并没有大豆秸秆产量的统计数据,于是根据2007年wilheim[22]提供的数据,参照相关文献研究并依据大豆生长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预估大豆秸秆产量(ystover)和大豆产量(ysoybean)的线性回归模型:

(2)

式(2)中,ystover表示大豆秸秆产量;ysoybean表示大豆产量。单位:万吨。

(四)大豆秸秆可收获量确定

根据相关文献设定饲料比例α=0.15、燃料比例β=0.2[31],则秸秆可收获量为:

式(3)中,ystover代表大豆秸秆收获量(万吨),α代表大豆播种面积(千公顷)。其中γi指黑龙江省壤土(i=1、2、3)占总土壤的比例,Mi指i类土壤的秸秆最小保留量[23]。参照全国第二次农村普查的研究成果及黑龙江省土壤志[24],得出土壤种类和分布面积。

三、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保留量的大豆秸秆可收获量

(一)大豆播种面积和秸秆产量预测

根据黑龙江省2011年的大豆播种面积数据,将其代入式(1),得到黑龙江省2020年、2030年、2050年的大豆播种面积(设定上限的基础上)分别为4 746.1、5 689.7、7 000.0千公顷。见图3。

图3 黑龙江省未来大豆播种面积预测

由大豆总产量=大豆播种面积×大豆单位产量,依据预测的大豆播种面积得到产量,由式(2)计算出大豆秸秆产量。

由以上假设情景下的大豆单位产量保持不变,根据2001—2011年的数据得出单产平均值 1 598.1公斤/公顷,得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大豆总产量分别为758.47、909.27、1 118.67万吨,大豆秸秆总产量分别为4 455.08、4 545.56、1 118.67万吨。

(二)土壤均衡情景设计

根据相关文献,不同土壤类型考虑土壤保留量时,大豆秸秆剩余物最小保留量的最小值、中间值和最大值,得到各种类型土壤下的最小情景、适中情景和最大情景下的最小保留量。如表1所示。

根据土壤大豆秸秆的最小保留量,设计出最低保留、适中保留、最高保留3种情景。最高保留量情景,取各类土壤大豆秸秆最小保留量的最大值;适中保留情景,取各类土壤大豆秸秆最小保留量的中间值;最低保留情景,取各类土壤大豆秸秆最小保留量的最小值。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情景下黑龙江省土壤秸秆最小保留量

(三)黑龙江省土壤有机物均衡秸秆需求量确定

确定有机物均衡秸秆需求量基本流程为:① 根据黑龙江省土壤志,得到各种类型的土壤占地面积;② 通过查阅《国家数据》[21]得到大豆产量;③ 通过相关文献检索得到不同土壤类型的最小保留量的最小值、最大值,计算出中位值;④ 根据刘贞等设计的土壤秸秆保留量推导模型[31],得到黑龙江省的单位面积的最小保留量的最大值、中间值和最小值;⑤ 运用式(3)中的测算因子,用黑龙江省各类土壤的占地面积份额,乘以对应情景下相对应类型土壤的秸秆最小保留量,得到黑龙江省对应情景下不同类型土壤单位面积大豆秸秆最小保留量。计算出在最低、适中、最高保留情景下黑龙江省土壤秸秆最小保留量分别为0.57、1.23、2.55吨/公顷。

四、大豆秸秆可收获量的评价

(一)大豆秸秆可开发利用的潜力

对大豆秸秆的可收获量的评价,设计为最高保留情景、适中保留情景、最低保留情景3种不同的情景,各种情景根据替代秸秆燃料的不同程度分为零替代直燃(图4),50%替代直燃(图5),100%替代直燃(图6)3种情形。

(1)在最高保留情景下,根据维护土壤功能的秸秆保留量,以及大豆秸秆燃烧比、饲料比,计算得到在最高保留情景下,黑龙江省大豆秸秆的能源开发潜力。由公式(3)可得,2020年、2030年和2050年大豆秸秆开发利用潜力分别为164.19、189.7、223.45万吨。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豆秸秆用于直接燃烧的比例将会降低。 ① 假设未来生活50%替代大豆秸秆直燃,则计算出2020年、2030年和2050年的大豆秸秆可开发潜力分别是181.32、203.54、260.2万吨。② 假设未来生活中100%替代大豆秸秆直燃,即不再燃烧大豆秸秆,则可以预测在2020年、2030年和2050年的大豆秸秆可以开发利用潜力分别是213.49、237.82、296.75万吨。

(2)在适中保留情景下,① 假设未来生活中零替代大豆秸秆直燃,可得2020年、2030年和2050年的大豆秸秆可以开发利用潜力分别是242.82、253.62、288.43万吨。② 假设在未来有50%替代大豆秸秆直燃,则2020年、2030年以及2050年大豆秸秆可以开发利用的潜力分别是253.7、271.18、342.37万吨。③ 若未来有100%替代大豆秸秆直燃,则2020年、2030年和2050年大豆秸秆可开发的潜力分别是291.47、312.58、387.19万吨。

(3)在最低保留情景下,① 在没有替代秸秆燃烧的情况下2020年、2030年和2050年的大豆秸秆可开发潜力分别是277.39、290.45、319.79万吨。② 若有50%替代大豆秸秆直燃的情景下,2020年、2030年和2050年大豆秸秆可以开发利用的潜力分别是316.28、344.15、394.68万吨。③ 假设在未来100%替代大豆秸秆直燃的情景下,2020年、2030年和2050年的大豆秸秆可以开发利用的潜力分别是353.14、373.27、431.54万吨。

图4 无燃料替代时黑龙江省大豆秸秆可开发潜力

图5 大豆秸秆在50%替代直燃时的可开发潜力

图6 大豆秸秆在100%替代直燃时的可开发潜力

(二)大豆秸秆燃料潜力的评价分析

每吨大豆秸秆折成吨标准煤的系数取0.543[30],用此系数折算出黑龙江省2020年、2030年和2050年大豆秸秆的能源潜力。如图7所示,在最低保留、100%替代直燃的情景下,2020年、2030年和2050年的黑龙江省大豆秸秆的能源潜力分别为191.76、202.69、234.35万吨标准煤。在最高保留、零替代直燃情景下,大豆秸秆对应年份能源潜力分别为89.16、103.0、121.33万吨标准煤。

图7 黑龙江省的大豆秸秆的生物质能潜力

五、结束语

研究结果可为黑龙江省大豆秸秆生物质能的合理开发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大豆秸秆的能源潜力奠定了基础。依据相关文献,得到3种不同类型的土壤秸秆最小保留量的最小值、中间值和最大值。根据黑龙江省内的壤土、粘土和沙土的占地面积份额,以及大豆的总种植面积,得到黑龙江省的大豆秸秆最小保留量。设计3种不同的情景,计算出2020年和2030年以及2050年的大豆秸秆可用于生物质能的能源开发潜力。

(1)在维护土壤功能时,与其他研究相比较,大豆秸秆的潜力是比较低的。设计3种不同的情形测算出为了维护土壤有机物平衡的最小需求量,得到各类土壤的大豆秸秆最小保留量。在最高保留情景下,2020年、2030年和2050年的黑龙江省大豆秸秆可以开发利用的潜力分别为164.19、189.7、223.45万吨。在最低保留情景下,2020年、2030年和2050年的大豆秸秆可以开发利用的潜力分别为277.39、290.45、319.79万吨。

(2)随着农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农村用大豆秸秆燃烧的比例将会逐渐降低,会增加可用于生物质能的大豆秸秆量。如果未来不再用秸秆燃烧,在最低保留量的情景下,2020年、2030年和2050年的大豆秸秆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将会分别达到353.14、373.27、431.54万吨。

(3)综上所述,在考虑到维护土壤功能保留的秸秆量时,降低了短期内秸秆的生物质能潜力,但对农业发展有益,有利于生态系统良好运作和生物质能的可持续发展。留在田中的秸秆量过高,会导致资源浪费,产生更多的温室气体,不利于应对气候变化。

参考文献:

[1]陈云明,刘国彬,郑粉莉,等.RUSLE侵蚀模型的应用及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4):80-83.

[2]李天宏,郑丽娜.基于RUSLE模型的延河流域2001—2010年土壤侵蚀动态变化[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7):1164-1175.

[3]温磊磊,郑粉莉,杨青森,等.雨型对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影响的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12,43(97):1084-1091.

[4]Alejandro M.de Asis,Kenji Omasa.Estimation of vegetation parameter for modeling soil erosion using linear spectral mixture analysis of land sat ETM data[J].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 Remote Sensing,2007,62(4):309-324.

[5]陈莉,李涛,韩婷婷,等.WEPS 模型下天津郊区风蚀尘对城区空气质量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2,32(8):1353-1360.

[6]张海林,孙国锋,陈继康,等.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碳效应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2):4275-4281.

[7]邓祥征,韩建智,王小彬,等.免耕与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0(6):22-28.

[8]王小彬,王燕,代快,等.旱地农田不同耕作系统的能量/碳平衡[J].生态学报,2011,31(16):4638-4652.

[9]田慎重,王瑜,李娜,等.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3,33(22):7116-7124.

[10]魏燕华,赵鑫,翟云龙,等.耕作方式对华北农田土壤固碳效应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 (17):87-95.

[11]Sonja Simona,Kirsten Wiegmann.Modelling sustainable bioenergy potentials from agriculture for Germany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J].Biomass and bioenergy,2009,33(4):603-609.

[12]宋成军,张玉华,李冰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1):289-293.

[13]Aklesso Egbendewe-Mondzozo,Scott M.Swinton,R.Cesar Izaurralde,et al.Biomass supply from alternative cellulosic crops and crop residues:A spatially explicit bioeconomic modeling approach[J].Biomass and Bioenergy,2011,35(11):4636-4647.

[14]韩鲁佳,闫巧娟,刘向阳,等.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3):87-91.

[15]谢光辉,王晓玉,任兰天.中国作物秸秆资源评估研究现状[J].生物工程学报,2010,27(7):855-863.

[16]姚宗路,赵立欣,田宜水,等.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中长期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1):288-292.

[17]周晶,吴海涛,丁士军,等.秸秆资源收获季节性及其能源供应持续性分析[J].资源科学,2011,33(8):1573-1545.

[18]郑丹,迟凤琴.秸秆还田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综合评价[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1):133-138.

[19]Muth Jr D J,Bryden K M.Nelson R G.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residue removal for bioenergy:A spatially comprehensive US national assessment[J].Applied Energy,2013,102(2):403-417.

[20]蔡亚庆,仇焕广,徐志刚.中国各区域秸秆资源可能源化利用的潜力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0):1637-1646.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EB/OL].http://data.stats.gov.cn/.2013.

[22]Wilhelm W W,Johnson J M F,Douglas L,et al.Lightle.Corn Stover to sustain soil organic carbon further constrains biomass supply[J].Agronomy Journal,2007,99(6):1665-1667.

[23]刘刚,沈镭.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1):9-19.

[24]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中国土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

[25]Manyowa N M,John L S,James R K,et al.Energy sorghum biomass harvest thresholds and tillage effect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bulk density[J].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2013,43 (5):172-182.

[26]Kong A Y Y,Six J,Bryant D C,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input,aggregation,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stabilization in sustainable cropping system[J].Soil Sci Soc Am J,2005,69(4):1078-1085.

[27]Al-kaisi M M,Yin X,Licht M A.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changes as affected by tillage system and crop biomass in a corn-soybean rotation[J].Appl soil ecol 2005,30(3):174-191.

[28]Sainju U M,Lenssent A,Caesar-thonthat T,Waddell J.Carbon sequestration in dry land soils and plant residue as influenced by tillage and croprotation[J].J Environ Qual,2006,35(4):1341-1347.

[29]Huggins D R,Clapp C E,Allmarass R R,et al.Carbon dynamics in corn-soybean sequences as estimated from natural carbon-13 abundance[J].Soil Sci Soc Am J,1998,62(1):195-203.

[30]Barber S A.Corn residue management and soil organic matter[J].Agron J,1979,71(4):625-627.

[31]刘贞,David Fridley.考虑维护土壤功能的玉米秸秆能源开发潜力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4):236-243.

(责任编辑魏艳君)

引用格式:张燕京.哲学教育重在培养哲学思维能力[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1):37-40.

猜你喜欢

生物质能黑龙江省秸秆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 给农民一个美好的环境
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 给农民一个美好的环境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黑龙江省财政厅 黑龙江省民政厅 黑龙江省体育局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彩票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比较优势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