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生 为海洋生物“问诊”
2016-01-11弓长
弓长
宋林生,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199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系遗传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8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开放室工作。期间先后于香港科技大学和美国TUFTS大学从事海洋生物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和微生物学研究,参与了国际对虾基因组计划工作。
当前主要从事海洋动物的分子遗传学、种群遗传学、分子系统学、基因组学、分子免疫学以及病害防治等研究。在扇贝抗病功能基因、免疫防御机制、病害免疫防治、种群遗传结构、杂种优势及遗传连锁图谱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为贝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如今硕果累累,但想到研究初期,宋林生到现在都感慨万千……
“原来病害对海水养殖业的影响如此巨大,如果赶上病害暴发,很多养殖户一年的投入将颗粒无收,很多企业破产倒闭,大家谈病色变。”说起1993年国内对虾养殖大规模发病的状况,宋林生仍记忆犹新。
这一场灾难仿佛是中国水产养殖业的一次海啸,直到1996年宋林生来到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攻读博士后时,中国的对虾养殖还没有走出那场重创。
此后不久,又一次大规模扇贝病害爆发,整个行业损失几十亿。
也就是这个时候,宋林生才才认识到原来病害对海水养殖业的影响如此巨大。于是,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研究方向。“从专业兴趣来说,生命科学中最具挑战性的应该是是癌症、HIV等,但我们这些科研人员都是国家培养出来的,花的是老百姓的纳税钱,拿着科研经费,却不能为产业和养殖户解决实际困难,内心有愧”。
经过一番理性的思考后,宋林生暗下决心:一定要研究海水养殖动物病害防治,为养殖户解决困难。
只不过,宋林生怀抱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这个新的研究领域,迎接他的却是一盆冷水。
“海水养殖动物的病害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基础研究的严重匮乏,尽管人们也找到了一些控制病害发生的办法,但由于措施和方法不当,严重影响到水产品的质量,同时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严重后果”,这在当时极大地困扰了宋林生。
加之,因为氯霉素残留问题,对虾出口美国和欧盟屡次受阻,“恩诺沙星”、“硝基呋喃”残留引发我国与日本烤鳗的贸易纠纷。而2007年的“多宝鱼事件”,更是让海水养殖产业一蹶不振。
“看着养殖户们欲哭无泪的面孔,我真是如芒在背啊!”想想自己当初暗许的目标,宋林生愧疚的同时也倍感压力。于是,他更加“拼命”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很少休假,甚至连周末也是钻在办公室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
“十一五”期间,宋林生作为“病害免疫防治”课题负责人,参加了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项目依托单位的“国家973计划项目”——重要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发生与免疫防治的基础研究。
“针对特定的传染性疾病,人类注射疫苗不用吃药就可以防治疾病的发生,如果给海洋生物也注射‘疫苗,刺激其提升免疫力,也可以达到不用药即可防病的效果。”宋林生清晰地展示了课题组的科研思路。
目前课题组已经基本搞清了多种水产养殖品主要病害的发病根源,初步清楚了养殖生物本身的免疫防御机制,也取得了一些有应用前景的技术。不过,对于无脊椎动物,像对虾、海参和贝类,因为缺乏获得性免疫系统,不能产生抗体,所以还不能通过打疫苗来实现病害防治,而这些生物在海水养殖中所占的比例却很大,宋林生深感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宋林生很少接受记者采访,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成就,“我没出过什么成果,也没对产业发展做出过什么贡献,没什么好报道的。”在宋林生眼里,科研人员的典型报道应该集中于像曾呈奎院士、袁隆平院士等为经济和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学术泰斗上,而就自己而言,他认为“我做得还不够。”
事实上,宋林生先后主持承担过国家973课题2项,863课题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
在扇贝种群遗传结构、杂种优势、遗传连锁图谱、抗病功能基因、免疫防御机制以及病害免疫防治等领域,宋林生都取得了突出成绩。他的研究不仅构建了栉孔、海湾扇贝的遗传连锁图谱,对深入开展扇贝遗传育种具有重要意义;还克隆到抗病功能基因150余个,初步勾勒出扇贝免疫应答的过程及其分子基础,为深入研究扇贝抗病性状的分子机制奠定重要基础。
宋林生申请发明专利10项,获得授权5项。研究成果在2005年获青岛市青年科技奖,2006年获中国动物学会第一届青年科技奖。
对于这些赞誉,宋林生似乎并不十分在乎,他更希望社会能多关注到他的研究领域:“海洋生物的病害防治,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相比,可能不太受重视,但对水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来说,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