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河北文艺界在行动
2016-01-11安春华赵云旺耿凤
安春华 赵云旺 耿凤
“精准扶贫”这一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的。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全国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要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他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精准扶贫,应注重“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戶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今年春节刚过,由省市县三级选派的两万多名优秀干部,带着中共河北省委的重托,带着精准扶贫的任务,集中启程。他们当中,不少干部来自于河北省文艺界、文化界。比如,河北省文联派出三名干部驻阳原县大田洼村;河北博物院派出三名干部驻蔚县南柏山村;张家口市文联派出三名干部驻尚义县白彦堡村。此外,还有许多驻村干部,工作单位不属于文艺口儿,但他们本人却是作家、艺术家身份,比如冀中能源派驻阳原县大井头村的干部陈晔,就是作家兼摄影家。
文艺界参与“精准扶贫”,为贫困乡村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文艺人才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有怎样的优势?2016年初秋,本刊派出采访组深入精准扶贫点,“截取”中国扶贫开发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中的一个个小小片断,做点滴的记录。
没有感天动地的伟大,只有“沉下去”的平凡和踏实。但平凡和踏实,才具备静水流深的力量。这样的力量,正契合了“精准”之奥义。
做到“六精准”,关键在深入——
调研中,他们每天在村里行走一万八千步
秋风乍起,张家口的空气要比石家庄凉很多。我们的采访车沿张石高速向北,再向西,直奔河北省文联扶贫点张家口市阳原县大田洼村。
今年2月24日,省文联办公室主任相洪奇、省影视家协会秘书长康建平、省文联办公室主任科员李晓宇,也是走的这条路。他们坐着省里统一安排的大轿子车,与几十名来自不同单位、共赴阳原县的扶贫干部一路同行。“大家都处于一种亢奋状态,来之前集中培训时,听李保国教授讲他在邢台前南峪村的扶贫事迹,听得我们热血沸腾。”相洪奇回忆。
时值初春,冀中南平原上时常雾气迷蒙,但阳原县的天却蓝得耀眼。高远的蓝天之下,一线土黄色高坡,覆盖着薄薄的白雪,当地人称其为“塬上”。塬上被经年的雨水冲刷出道道深沟,塬下的谷底,尚未解冻的桑干河被日头儿照成白亮亮一条细线。原来,不用去陕西,也能领略黄土高坡的风采!这个“发现”,令车上的人激动、兴奋,不停地用手机拍照片。
下午六七点钟,工作组到达大田洼村,受到乡、村两级干部的热情欢迎,并被引领到住处安顿好。“下车之前就觉得天蓝,下车之后就觉得冷。抽根烟的工夫,风就把人吹透了。”相洪奇说,冷,是当天最大的感受。相洪奇和康建平住在村委会办公室里,屋里生着小火炉,李晓宇这位女同志住在乡政府宿舍,屋里有暖气。听起来有暖气更好,但是,“师傅只在半夜添一炉煤,凌晨四五点钟暖气就冰凉了,盖两床被子,塞一个暖宝,还冻得不敢翻身。”
这份彻骨的冷,把他们一下子拉进了现实中。之后,随着村干部到村里走访,“现实的骨感”更加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从南向北,穿过一个村,好像跨越了好几个时代。“大道旁边的那些红砖房还好,越往里走越不行,看到有的老两口儿住在破窑洞里,房顶上野草长了几尺高,那种荒凉破败的感觉,就像咱们这边六七十年代的农村。”
此时,他们的目光,已从抬头看天,转而俯身看地。地,是怎样一块地?“六丈深的黄土,没有水。”当地人这样说“塬上”。大田洼村整体位于塬上,平均海拔近千米。是这里深厚的黄土养育了杂粮、养育了杏树、养育了在这里生息繁衍的人群。但是,这种养育停留在初级水平,相当“吝啬”。4070亩耕地,1293人,人均3亩多地,说起来不少,但是,水浇地只有300余亩。其他的土地,都是“靠天收”。
背靠桑干河,东依凤凰山,怀抱泥河湾。没错,大田洼村所在地,正处于泥河湾古人类遗址保护区的核心地带,小长梁遗址距离大田洼村只有2.5公里。近些年来,泥河湾的知名度与日俱增,“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已成为河北省的三大文化名片之一。一百多万年前,这里是一片面积达9000多平方公里的大湖,“四面环山,湖水清澈,湖岸上有深邃的丛林,各种野兽出没其间,而泥河湾人就生活在湖边、山上和树上。”文物专家这样描述。若干年后,湖水消退了。这9000多平方公里的古湖,在退出历史舞台时,似乎将大田洼乡的水资源都悉数收回。“全乡除了油坊村有山泉、不缺水,其他村都缺。”康建平说。
“原来一下雨就水土流失,现在经过小流域治理,好多了呢!最近13年来,农业没有遭过大灾。”村支书徐清河说。没遭过大灾,老百姓已经很欣慰,但是如何进一步脱贫致富,却实在让当地人头疼。大田洼村505户,1293口人,2015年人均收入2650元,比我省的脱贫线低200多元。2016年春天闹霜冻,支柱产业杏扁减收,年人均收入能否保住2015年水平并往上蹿一蹿,谁心中也没个谱。
驻村工作组挨家挨户地走访、摸家底,与百姓面对面,用眼睛、更用心,去体察他们的生存状态、脱贫需求。用康建平的话说,这是从俯身“看地”,进而到平视“看人”。
采访组到来的第二天,塬上下了一场秋雨,大田洼村的大街小巷变得泥泞起来。走访一上午,我们每人的鞋子都脏湿不堪。其实,不下雨时村路是另一种难走,满路暄暄的黄土,走上一两百米,无论什么样的鞋子都变成一个颜色。三位驻村干部,从开春驻村,几乎每天都这样走着,到农户家中去调查、谈心,康建平的手机测步软件记录过,每走一趟是一万八千步左右。刚刚半年时间,他们已经每人穿坏一双新皮鞋。
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别。精准识别的一大难点是:文化不高的农民,常常算不清自己的收入与支出。驻村干部不急着下结论。他们会同村“两委”干部,坐下来,一点一点帮他们理清收入、计算支出,界定家庭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按照省里提出的“五看、五不录、六优先”原则,并经过评议、公示、公告,最终,确定贫困户248户、401人。相对于全村总人口,这里的贫困发生率为31%。
这些贫困家庭,有的是缺少劳动力,有的是孩子在上学,有的是患病被巨额医药费拖累,还有的是只剩下孤寡老人,需要最低的生活保障。驻村工作组按照“六个一批”的要求,结合每户的实际情况和脱贫需求,对他们进行了分类指导、因户施策。其中,确定通过实施种植养殖、加工、就业脱贫的是119户、157人,通过教育脱贫的是34户、123人,通过社会保障兜底的是71户、81人,通过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的是24户、40人。
村民岳前,是贫困户之一。雨中,我们跟着驻村干部一起走进他家。院子里杂草丛生,杂物乱堆。“这还不错了。”李晓宇忍不住说,他们第一次来的时候,院门口满是骡子粪,几乎没法下脚。岳前今年74岁,家里只有他和一个智障儿子,严重缺少劳动力,这次一下雨,房子又塌了——越发没有过日子的样了。驻村干部与村委会商量,拉来了两车砖,准备给他重新盖房,“屋顶铺上保温彩钢板,门窗什么的都弄好。”相洪奇说,到时候,父子俩就可以从借住的人家搬回来住了。
岳前的堂哥岳恒树,也是贫困户。他家的土坯窑,这次下雨也漏了。“我们和村委会商量,安排他家临时搬进旧大队院的瓦房里,那房子虽然旧,却没有倒塌的危险。”相洪奇说,对于岳前、岳恒树这样的贫困户,“必须先把安全居住问题解决了,再谈别的。”
除了安全居住,安全饮水也是大事。大田洼是个贫水村,上世纪90年代打过一眼井,家家通上了自来水,但是这眼井在供水20多年以后,水量渐小、水质变差。2013年,乡党委书记王玉峰带队请来北京专家,在小长梁沟底又打了一眼,目前这眼井,供应着包括大田洼在内3个村的吃水。旧有的那眼井,作为300余亩水浇地的唯一水源。
由于水的宝贵,这里长期实行自来水定点供应,每天中午一个多小时有水,家家户户必须在那时接足。这里普遍没有热水器、洗衣机,“因为水太宝贵了,村民不会用这水来洗澡。洗衣机也用不上,要是中午打开洗衣机,剩下的时间就不够接水了。”李晓宇说。
水,是关系民生的头等大事。而仅有一眼吃水井,总让人不踏实——连个备用井也没有,万一这眼井出了问题咋办?任驻村第一书记的相洪奇,与康建平、李晓宇一起,帮村里跑办项目,准备再打一眼备用井。今年4月中旬,从石家庄传来好消息,此申请已经获得河北省水利厅的批准,明年就可望实施了。
既考虑当下,又着眼未来——
他们的雄心:依托泥河湾,让“农家乐”坐地生金
解决了最基本的居住与饮水问题,下一步,就是看看现有的田地里,能不能多产出些“银子”。“这里农业种植面积不小,但产业链不长,产业效益不高。”相洪奇总结。原因,一来没水,二来没有深加工。产出的优质小米,被邻县收走,经过包装后称为“贡米”;产出的绿豆,收购价仅4-6元一斤,没有自己的品牌。
在大田洼乡政府食堂,我们喝到被驻村工作组称为“阳原咖啡”的一种饮料——杂粮面糊糊。它焦香扑鼻,质醇味美,喝下去肠胃都“妥妥地”舒服。这么好的东西不开发,太可惜了!驻村工作组请李晓宇在工商系统工作的爱人帮着出谋划策,准备创办粮食深加工企业,拿下食品安全认证,包装品牌,推向超市。“我们先做些品鉴装,目前已经有意向订户,将来拿下食品安全认证,再打入超市。”工作组对此很有信心。目前,阳原县已经批准了大田洼村成立农业合作社、开展杂粮深加工的项目申请,将为这里注入几十万元资金,届时再由贫困户入股部分资金,这个项目就可以启动了。
“来之前我还没信心呢,光说农业产业化,这么多年都没发展起来,我们来了就行?没想到还真有戏!”相洪奇说,近日他们带村干部到蔚县一家很大的粮食深加工企业去参观,“看人家搞得那么红火,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阳原咖啡”如果能够推出去,小米、绿豆、杏干、杏扁等,也就都有渠道了。
大杏扁,是大田洼村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占到农业收入的一多半。2015年,全村的杏扁收入是170多万元,人均1314元。当然,这个数字并不稳定,旱地作物靠天吃饭,杏树也是一样。村民卜玉梅说:“她家的杏树,花期不受冻害能收入三四千元,花儿冻了就说不准了。”
一朵花,一枚果。两场倒春寒下来,全村杏扁估测减产三分之一。农户痛在心里,驻村干部也一样。上网查询,工作组发现陕西农业大学研发出一种自动喷雾装置,农户可根据天气预报,适时放置在杏树下,一旦气温降到零度,装置即自动打开喷出制剂,局部升温,对抗寒冻。“準备考察考察,行的话,弄上几台试试。能做到不减产,不也就相当于增收了吗?”相洪奇说。
保产、稳产,并最终把产品推向市场,延伸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链条,以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省文联的驻村干部在考虑这事,河北博物院的驻村干部也在考虑。张家口这一带出产的杏干,非常好吃。驻南柏山村的李新、郝建文他们,已经联系到收购者,对方一要就是500公斤。他们要求自然烘干,不加任何添加剂。乡亲们在得到实惠的同时,也真切感受到了坚持“纯天然”的意义。
工作组还有一项工作,与家家户户的收入暂时挂不上钩,但对村子长远发展,对软硬环境改善,却意义重大。这就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帮助村庄推进基础设施的完善、乡村环境的美化等。
多少年来,大田洼村一到晚上就黑漆漆一片。2015年,由省文联筹资,为村里主要路段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这下,晚上人们敢出门了,遛弯儿的,跳广场舞的,都纷纷活跃起来。街灯,一下子拉近了乡村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距离。
2016年,大田洼村被确定为阳原县33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之一。为配合美丽乡村建设,4月中旬,驻村干部组织了由20多名艺术家构成的文艺志愿服务团,来到大田洼。文艺志愿者拍摄了大量反映村容村貌、自然景观、乡土民情的图片,并为乡村公共场所题写了文字标识,创作了书画作品。7月30日,河北省文联主席裴艳玲又率河北省戏剧梅花奖艺术团部分艺术家,来到大田洼村,辅导群众文艺节目。8月19日上午,河北省心连心艺术团也走进大田洼,开展“美丽河北·幸福家园”文化惠民演出。河北文艺界用自己的方式,为美丽乡村建设助力。
此外,大田洼工作组通过深入调研认为,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相结合,是大田洼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良好机遇。大田洼村紧邻泥河湾小长梁遗址,未来发展可定位为泥河湾文化游的主要服务承接区。
驻村干部的到来,让50多岁的村民卜玉梅第一次听到“开办家庭旅馆”这个营生。驻村干部这样与她探讨,是看到她家里有闲房,而且干净利落,小院里花果累累,可让久居城市的人心生无限向往。如果她开办了家庭旅馆,许多来访者,就可以不住塬下十多公里外化稍营镇的宾馆了。“我和老头子商量商量吧。”卜玉梅有些心动。乡党委书记王玉峰说,油坊村有一个家庭旅馆,旅游旺季天天有客人。相洪奇告诉我们,今年打算在大田洼村扶持一批文化旅游示范户,让“能人”先走一步。如果他们成功了,对全村都将产生示范带动作用。现在,比“农家乐”更具吸引力的“民宿”,在国内不少地方经营红火。大田洼乡依托泥河湾遗址,且地貌独特,民风淳朴,将来“家庭旅馆”升级发展颇有潜力。
在乡村旅游方面,他们已经开始了尝试。今年,由乡里投资、农户出地,在村边种了200亩花田,栽种波斯菊、鼠尾草、薰衣草、格桑花等,对外出售门票,一张10元。有人制作了一段花田小视频传到网上,点击率非常高。“长梁花海”,在微信上疯转。
既要扶人,更要扶“心”——
他们以教育、文化之力,打开脱贫路上的重重心结
省文联党组书记解晓勇同志在大田洼村调研时指出:精准扶贫,文化助力。驻村工作组要发挥文艺界的优势,为百姓多做实事、好事,切实担当光荣使命。除了经济上扶贫,文化上扶智,也是文艺界精准扶贫的一大发力点。
张家口市文联办公室主任池维伟在尚义县白彦堡村扶贫,他对此深有体会。他想从农业部门争取些紫花苜蓿种子,发给养殖户,种上既是优质饲料,又好看,一举两得。不想有的村民对他说:有人用紫花苜蓿养牛,把牛给吃死了。池维伟经过调查,发现事实令人哭笑不得。不是紫花苜蓿有毒,而是有的村民懒省事,把牛放到苜蓿地里就不管了,结果因为苜蓿太好吃,有的牛一次吃太多,撑死了。“这就说明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池维伟说,他们着手给村里安大喇叭,除了播放新闻、歌曲之外,还要从网上下载一些科技讲座的音频,播放给村民听。
白彦堡村目前还没有图书室,大田洼村也没有。此外,两个村都缺少公共的文化娱乐设施。为了满足村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大田洼驻村工作组积极申报中宣部“村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工程,目前已初步确定入选第二批建设项目。项目预计投入20万元左右,为村里建设高标准的村级文化设施。届时,诸如活动场地、文体器械、图书音像等,都将一一齐备。
大田洼村委会隔壁,就是大田洼乡中心小学。近些年,乡里条件宽裕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化稍营镇、阳原县城、宣化县城去读书。留在这儿的孩子,大多是家境差的,或是留守儿童。由于条件艰苦,学校很难留下教师。
驻村干部李晓宇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她时刻关注着孩子们的学习情况。经与校长接洽,主动给孩子们义务上课。她从石家庄买回各种材料,辅导文学课、艺术课、美工课、体育游戏课,尽量让自己的课堂气氛随意、轻松、有趣。“艺术能给孩子们以心灵的滋养,能让他们明白:就算现在生活暗淡,只要心中有梦,将来总会好的。”
说到这里,就涉及到扶贫中最难的一个问题:扶志。
张家口市尚义县作协主席孟宪丛,对于“扶志”问题深有体会。他所在单位帮扶的是尚义县红土梁镇长条沟村,有90多户人家,基本都是贫困户。这里山清水秀,特别适宜发展绿色养殖。但青壮年都到外边定居了,村里老龄化、空心化严重。老年人一方面身体在走下坡路,另一方面思想上也保守,进取心差,懒得尝试,宁愿固守着现有的资源过穷日子。“村里有个妇女,家里啥也没养,我就建议她养头猪,结果她说:养猪容易拱棚。弄得我不知道说啥好!”
一方面自然条件差,另一方面有低保、退耕还林补贴等,多数人基本生活还过得下去,于是,个别村民形成了“等、靠、要”的习惯,上边来很少的一点补助也争来争去。反而,街道上的矿泉水瓶子、废纸箱,却常常堆在那里,不见有人捡了去卖。
大田洼村的老朱,是一个因贫困遭受过多次心灵创伤的人。“爹死娘改嫁”,这种事在他身上发生了,成年以后,又被妻子抛弃,二度受伤。从此一蹶不振,借酒消愁,患上酒精依赖症。老朱的儿子由姑姑照顾,现在快上初中了,驻村干部和村委会为他争取了免学费、免杂费并每月发300元生活补贴的优惠政策。
阻止贫困代际传递!阻止“心灵创伤”代际传递!通过积极扶智、扶志,让贫困户孩子能以阳光的心态走向未来,那也是一种深度扶贫。“也许是这里的生活太单调了,我刚开始去学校上课,他们的表情都特别拘谨,有的孩子从来不见他(她)笑。”李晓宇说。渐渐地她发现,“没妈”的孩子不笑。没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父母双双出去打工,一年与孩子见不了一两回,孩子六七岁就住校,缺少父母最基本的陪伴。还有一种情况是:真没妈妈了——妈妈跑了、改嫁了、不回来了。
这些没妈的孩子,常遭同龄人歧视,格外敏感、自卑。而扶贫,必不可少的一点是尊重一个人的自尊心。李晓宇在这方面非常注意,她每次去贫困学生家之前,她都要审视一下自己的着装:上次去穿的是哪件衣服,这次去尽量还穿那件。她不想以自己的鲜亮,刺痛那些已经伤痕累累的心。作为一个4岁孩子的母亲,她身上有一种温暖的亲和力,孩子们都愿意跟她说话,有的孩子甚至会主动说起自己那“糟心”的家事。敞开心扉,或许是“疗伤”的第一步吧。
对于驻村扶贫干部来说,与村民住在一起,劳动在一处,这种难得的经历和体验,将深深地融入到他们的生命当中。入户调查,建档立卡,那些贫困户的情况,不仅仅记录在了纸上、存在了电脑里,更印在了他们心里。今年7月8日,大田洼村代表阳原县接受并通过了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大田洼驻村工作组的精准识别工作受到县里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扶贫干部与乡亲们之间,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他们称呼上岁数的人为“老师”,村里人则称他们“老相”“老康”“晓宇”。他们跟外边人说起来,总是称大田洼为“我们村”。这里,已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他们已经过了初来乍到时最受困扰的“语言关”,不仅能够听懂当地人说话,并习惯了像当地人一样,称男人为“老汉”,称女人为“女子”。另外,他们还习惯了像当地人一样每天中午吃糕。这是当地的主打食物,用黍子面蒸成,表面滴少许胡麻油,搭配用豆角、茄子、土豆等家常菜炖成的卤。“过去,早上糊糊、中午糕、晚上焖山药,这就是好饭了。”村支委周树生说。如今,生活条件比过去好,吃食比过去丰富,但当地人仍然习惯吃糕,一天不吃就会觉得浑身没劲儿。
在冀中南平原长大的人,很难习惯以此为主食。工作组刚来的时候,中午食堂里只有糕。李晓宇清晰地记得,下乡第一课,竟是由乡党委书记王玉峰教给她学会像当地人一样吃糕。学会吃糕,对于一个扶贫干部来说,其意义是远远超越生活方式之外的。
沉下去,沉下去,沉入到生活的最底层。在扶贫点,艺术家们的心灵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他们在扶贫的同时,也收获了新的作品。短短幾个月,康建平创作了近百首诗词,其中,《阳原行》一诗在《中华诗词》上发表。冀中能源集团驻大井头村扶贫干部、作家陈晔,仅7月份一个月就创作驻村题材散文12篇。他为村里的孩子们上作文课,为村民照相、办摄影展。受他的“艺术细胞”影响,羊倌徐照军也学起了摄影,放羊之余,天天琢磨手机拍照取景的角度呢!
文艺界优秀干部,河北精准扶贫战场上一支名副其实的生力军。所不同的是,他们把爱艺术、爱生活的精神带到乡村。以艺术的禀赋,担当的情怀,深深的情感,融入扶贫工作的点滴。
面对“两年脱贫出列,两年巩固提高”的任务目标,他们付出扎实推进的汗水和智慧。对于村庄的前程,村庄脱贫之后的未来,亦是扑下身心谋划、奔波。所谓“成功不必在己”。播下信心和力量的种子,贫困山村的扶贫开发,路途将充满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