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使用两种不同模式进行院前急救的效果对比

2016-01-11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21期
关键词:左心分级心功能

刘 颖

(徐州市中医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发病急,且病情危重,如不及时接受救治,极易因脉搏、呼吸、心率骤停而导致其病情恶化,甚至死亡[1]。因此,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至关重要。目前,对此类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模式主要有“先急救再转送”和“边急救边转送”两种。但使用哪种方法对此类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效果更好,临床上尚未达成统一的意见。为此,我院对近期收治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使用上述两种急救模式进行了院前急救,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84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急性左心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这些患者均未患有重要脏器(脑、肝、肺、肾等)疾病、代谢性疾病等。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患者。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其年龄为43~70岁,平均年龄为(56.72±4.63)岁;其中,原发疾病为肺心病的患者有6例,为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有16例,为冠心病的患者有20例。根据NYHA制定的相关标准对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进行分级。在观察组中,心功能分级为Ⅲ级的患者有28例,心功能分级为Ⅳ级的患者有14例。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其年龄为44~71岁,平均年龄为(56.64±4.51)岁;其中,原发疾病为肺心病的患者有7例,为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有14例,为冠心病的患者有21例。根据NYHA制定的相关标准对对照组组患者的心功能进行分级。在对照组中,心功能分级为Ⅲ级的患者有26例,心功能分级为Ⅳ级的患者有1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为观察组患者使用先急救再转送的模式进行院前急救,具体的方法是:医护人员赶到患者的发病现场后,立即对患者进行急救。让患者取半坐位,放低其双腿或用止血带结扎其四肢。每15分轮流放松患者的一个肢体,控制其静脉血液回流,减轻其肺水肿的症状。让患者吸氧,保持其呼吸通畅,纠正其低血氧的症状。快速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采集其动脉血作为进行血气分析的标本。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电图。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为其用药。如,将0.5 g的氨茶碱加入到10 mL浓度为0.90%的氯化钠溶液中,为患者静脉推注,可起到平喘解痉的作用;将0.30 mg的西地兰加入到10 mL浓度为0.90%的氯化钠溶液中,为患者静脉推注,可起到强心的作用;将50 mL的参麦注射液加入到10 mL浓度为0.90%的氯化钠溶液中,为患者静脉滴注,可降低其心肌耗氧量;让患者每5~10 min舌下含服1~2片的硝酸甘油(最多不可超过8次),可起到扩张其血管的作用。在此期间,若患者出现血压降低的情况,可减少其用药量或加用多巴胺,以稳定其血压。为患者肌肉注射10 mg的吗啡,以达到镇静、使患者平缓地呼吸、消除其不良情绪、扩张其动脉和静脉、减轻其心脏负荷、缓解其肺水肿的目的。为患者静脉注射40 mg的呋塞米,以达到利尿、减小其心脏的前负荷、减少其血容量的目的。待患者的生命体征得到改善、病情稳定后,再转送患者。转送患者的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及病情的变化。为对照组患者使用边急救边转送的模式进行院前急救,具体的方法是:医护人员赶到患者的发病现场后,让患者含服硝酸甘油及对其进行氧气支持等简单的处理后,立即转送患者。在转送患者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急救。急救方法与为观察组患者进行急救的方法相同。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对两组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效果。若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其心功能分级降低≥2个等级,则判定其治疗的效果为显效。若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其心功能分级降低1个等级,则判定其治疗的效果为有效。若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未得到改善或者加重,则判定其治疗的效果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2]。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效果 经急救,观察组患者接受院前急救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对两组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效果(n/%)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经急救,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发生了呼吸抑制的情况,有3例患者发生了心搏骤停、呼吸骤停的情况,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9.05%;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发生了呼吸抑制的情况,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76%。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8,P<0.05)。

3 讨论

急性左心衰竭是因为患者的左室负荷过重、出现心律失常、心肌被损害、心脏瓣膜病变等原因引起急性心肌排血量下降、左室舒张压增大、心肌收缩力降低,进而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缺氧、缺血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3]。该病发病急,病情重。该病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是心率加速、口唇发绀、呼吸困难、出现了奔马律心音、两肺哮鸣音和湿啰音、烦躁不安等。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近期预后与其病情恶化的程度、其基础病的病因等因素有关。而抢救是否及时、规范、合理是决定其病情恶化程度的关键因素[4]。

院前急救指的是在危重病患者入院前对其采取运输工具、通讯设备、医疗设备等实施紧急抢救的医疗活动。“先急救再转送”和“边急救边转送”是目前进行院前急救的主要模式[5]。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使用先急救再转送的模式进行院前急救,可以及时、有效地缓解其病情,提高院内抢救成功的几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防止其因未得到及时的抢救而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等并发症,进而危及其生命。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使用边急救边转送的模式进行院前急救能够缩短患者发病至入院的时间,为院内抢救争取时间。但患者易在转送的过程中因体位不当而发生心脏负荷加重、回心血量增加的情况。加之患者精神紧张,其需氧量会增加,易发生呼吸抑制、心搏骤停等并发症,不利于入院后对其进行抢救。

综上所述,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使用先急救再转送的模式进行院前急救能提高对其进行急救的效果,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

[1] 薛文成.不同院前急救模式应用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2015,8(11):137-138.

[2] Solomonica A,Burger AJ,Aronson D,Hemodynamic deteminan ts of dyspnea improveement in acute decomepensated he at failure[J].Circulation:Heat Failure,2013,6(01):53-60.

[3] 黄海晏.急性左心衰竭两种院前急救模式的应用效果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5,36(04):51-52.

[4] 钟伟钦.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1):132-133.

[5] 李红宇.急性左心衰竭院前急救程序应用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03):309-310.

猜你喜欢

左心分级心功能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急诊抢救的护理干预措施
基于BiSeNet的小儿超声心动图左心分割方法
分级诊疗路难行?
心功能如何分级?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效果比较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糖代谢异常不同阶段对左心结构及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