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江苏民间故事的修辞艺术

2016-01-11

山花 2015年20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江苏语境

陈 博 江 辉

论江苏民间故事的修辞艺术

陈 博 江 辉

江苏民间故事的修辞语境

在一定的语境中,语言修辞可以便捷有效地传达思想、交流情感,使语言更富有张力与美感。语境则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情感表达形式和修辞活动的行为。语言学教授王希杰提出用“四个世界”的方法论来分析语境,以进一步精确地剖析语境类型和修辞本质。四个世界理论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即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1]影响民间故事创作的最主要的两大语境是物理世界的语境和文化世界的语境。

1.江苏民间故事的物理世界语境

王希杰认为物理世界的语境主要是由时间、空间、角色关系、场景等构成的。这种客观的语言环境是江苏民间故事创作的肥沃土壤。江苏地域广阔,濒临大海,境内有长江、黄河、淮河等水系,又有太湖、洪泽湖等湖泊,可谓河海兼具。江苏属温带气候,植物茂盛,动物繁多,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这就使民间故事来源广泛、种类繁多,从而激发了人民内心丰富的情感,调动了人民的修辞活动,创作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和山水传说。

在江苏民间故事中,有的是始源性神话。《绿鸭淘沙造大地》:“洪荒之时,白浪淘淘,天地相接,上下不分,有绿鸭大仙,潜水淘泥沙,泥浆洒落处即是平原,石子落处则成山陵。未撒处,仍为大海。之后,天地分离。”[2]这则故事形象地讲述了洪荒之时天、地由一体到分离的过程和平原、山陵的形成。《缸固庄的来历》讲述了人的起源,故事说在洪水到来时,一对姐弟躲在缸中漂到江苏兴化,看到满目疮痍,生灵不兴,于是造泥人、剪纸人,但这些人不传后,于是姐弟成亲才传下人来。

《玄武湖的由来》是南京的民间故事。玄武湖由于岩浆入侵形成湖盆,因位于钟山之阴、金陵之北,又名“后湖”和“北湖”。据史书记载,玄武湖因帝王都“四神布局”的需要改名。但在南京却流传了这样一个民间故事:北湖有一勤劳善良的少年为救一个老汉,引来恶霸权贵的欺凌,湖神玄武姑娘伸张正义、除恶扬善,才使他得救。所以,北湖因纪念玄武女神而改名。在古代,百姓并不了解帝王的政治意图,在现有的自然环境下,反而是通过这种民间故事,通俗易懂地表达人民对恶势权贵的反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感恩图报美德的弘扬。

黄浦江上流传着古老的民歌,“黄浦江,黄浦江,七十二道湾来湾连湾。湾湾都是望娘滩,孩儿一去不复返。”这首民歌的背后是一个动人故事。故事《黄浦江上的望娘滩》将望娘滩七十二道湾的由来写成一个人龙之间荡气回肠的亲情故事,借荒凉贫瘠变成水陆滩多的地理变化,表达了爱能克服一切的美好祝愿。

2.江苏民间故事的文化世界语境

在文化的孕育下,山川大地、风雨雷电、一花一草以及飞禽走兽皆有情。江苏历史悠久、物华天宝、地杰人灵,民间故事产量大、种类多,大致可分为神话传记、地方风物传记、土特产传说、手工艺传说、节日习俗和人物传记七个方面。《蠡湖》《无锡的水蜜桃》《常州的木梳》《南京板鸭》《杜鹃花》等故事都蕴含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气息。

江苏是楚汉文化、吴文化的发源地,人们也可从民间故事中有所考据。勾践卧薪尝胆、誓雪国耻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对于范蠡和西施两大功臣的结局却有多种版本。民间故事《蠡湖》就对这段历史做了丰富和补充。故事中讲到蠡湖原名“五里湖”,因勾践灭吴后,范蠡和西施志趣相投,泛舟游此,与百姓一起开荒种竹,筑堤养鱼,因此百姓感恩纪念,把鱼取名“蠡(鲤)鱼”,湖就改名为“蠡湖”。[3]除此之外,《梁武帝饿死台城》《白公藕》《药王孙思邈》都是深受历史影响而流传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虚与实的结合,无论是虚多实少还是虚少实多,都是百姓对历史的一种铭记方式,是民间文化的一块瑰宝。

白居易修筑苏堤的故事在苏州家喻户晓,他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一直歌颂至今。苏州民间故事《白公藕》是讲荷花又叫白公藕的来历,以此来赞美白居易高洁的品质。故事中引用了白居易的诗句:“吴中白藕洛中栽,莫愁江南花懒开。万里携归你知否?红蕉朱槿不将来。”通过引用诗句,对偶的形式,丰富了故事的语言,增强了故事的感情色彩。

江苏民间故事的语体风格

民间故事的语言大多通俗易懂、简洁明快,越是地域性的民间故事越带有浓郁的方言口音。这一方面加大了人们了解地域民间故事的难度,另一方面增加了民间故事语言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民间故事的流传和记载中,口头语言的变动性和调整性更为灵活,但无论人们怎么组织调整语言,民间故事的语言都呈现了特殊的地域语体风格。

1.追求地方性、区域性特色

所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民间故事表现了地方文化特色,在口头流传的过程中突出了语言的地方性和口语性,在书面记载的过程中特色方言词表现得最为突出。这些方言词的运用不仅能体现民间故事的地方性和民族性,还使故事具有情感性和生动性。江苏地区虽然以江淮方言和吴方言为主,但是具体到一个县也会有各种复杂的方言。

徐州作为汉文化的代表城市,其民间故事的语言表达上也无不透漏着汉文化的磅礴气势。例如,民间故事《云龙山》《龙雾桥》等传说中就运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格,“山有云气,蜿蜒如龙。”苏南地域的人们性格温婉甜美,吴语细腻柔软,所以吴越文化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灵动柔情。在江苏民间故事的语言修辞中主要表现为文中穿插了当地的特色民歌民谣和诗词歌赋。语句既有方言词的地域特色,也有对偶的使用。不仅使故事情节生动形象,语句也清新灵动。

《三姐引月》讲的是三姐给人间黑夜带来光明的故事。其中“天上最赅宝贝的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这里的“赅”是吴语音,最富有的意思。[3]

《布袋和尚和腊八粥》讲的是苏州西园寺里弥勒笑佛布袋和尚勤俭节约,广施腊八粥的故事。其中“阿二每天起早、摸黑、挑水、淘米、汏菜、烧火,忙得团团转。”这里的“汏”是吴方言,洗的意思。[3]《杜鹃花》的传说讲的是镇江黄鹤山村娟子变身杜鹃花的矢志不渝的爱情故事。文中“披披的”在镇江话中是“满满的”意思。[3]

类似的方言词在江苏民间故事中数不胜数。修辞在词汇上的活动常常是炼字,而方言词的修辞效果往往是更加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地域特色。即使一个动词也能够使文章充满了视觉效果。“汏”在苏州方言中是洗的意思,但是用“洗”只能说明动作,而“汏”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注有“汏,摇曳洒之。”“汏菜”就充满了画面感。

2.追求真实、朴素的特色

但凡文学创作都会运用虚构和想象的手法,民间故事的创作也不例外。但是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它来源于日常的生产和生活,符合人们真实的心理、风俗和信仰。从语言的运用角度上,民间故事更是真实地保留了当时当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文化心理。

江苏民间故事一方面语言多为散句,不讲究平仄,简单、朴素,以叙述的口气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地域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每一个故事都追求“情志合一”,力求抒发真实的感情。如神话传说《缸固庄的来历》抒发了人们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对宇宙和人类繁衍的简单认知。地方风物传说《紫金山》《玄武湖》《莫愁湖》《云龙山》《彭祖园》都是人们对大地、山川、风物的解读,抒发了人民美好的祝愿。节日风俗传说《乞巧》《立夏吃蛋》《布袋和尚和腊八粥》更是真实记载了江苏地区的风俗习惯。千百年来江苏的劳动人民以自己淳朴的性格记载着这一地域的世俗风情,以情志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民间故事充满了真情实景。

民间故事的语言最主要的特点是朴实,但是其中运用的语言修辞手法却是人民文学创造的智慧源头。从江苏古代先民的口头文学到今天记载下来的民间故事,中间历经历史和文化的洗涤和锤炼,不仅丰富了文学语言的形式,还促进了民俗文学的发展。

江苏民间故事的文化意义

1.江苏民间故事的民俗文化意义

民间故事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江苏民间故事分类齐全,包括自然、社会、人的一切生命活动。从神话传说、动植物传说、地方风物故事、美食记载、节日风俗的演变到人物传记,大到历史英雄小到无名百姓,是一本兼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生活百科全书。江苏民间故事用最朴素、真挚和简练的语言记录了该地区人民最朴实的生产生活。劳动人民正是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自己的文化。所以,江苏民间故事一方面成为民俗文化现代性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它以包容性、丰富性的视野显现了江苏人民对民俗文化的艺术追求。其包容性不仅是该地域人民对生存方式的思考探索,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含蓄之美在民俗修辞上,往往通过双关来委婉曲折地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在苏州以苏绣闻名,与苏绣相关的民间故事举不胜举,其中过“乞巧节”正是苏州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七夕本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苏州的姑娘们喜欢用一碗河水和井水掺在一起,合成“鸳鸯水”,然后大家轮流用一枚绣花针投在水面上看水底的针影。如果像算盘或毛笔形状,算是“得巧”,这种游戏叫作“乞巧”。[3]而故事中则是寓意苏州姑娘希望像巧姐一样心灵手巧,是表达一种求智求巧的美好愿望。还有俗语“卖豆腐的汉子硬来不得,做裁缝的针当不得棍子使”一语双关,展现了苏州人民的一种生活智慧的积累。

但是民间故事是口头传诵的形式,在传播的过程中,自然经历了很多次语言锤炼过程,不仅增加了主观感情色彩,还赋予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而了解当时当地的文化背景,正是我们研究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民俗修辞不仅促使和激发创作者和接受者对民俗文化的研究,还使民间故事语言修辞反复锤炼,加强了文学价值。

2.江苏民间故事的文化启示

通过民间故事修辞的运用,我们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心理的发展。追求和谐、均衡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不论诗词歌赋还是民间故事,人们都会通过积极调整语言的修辞行为来表达这种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例如对偶、排比这一类的修辞格,一方面给人均衡整齐的美感,另一方面语言精简、表意深刻。徐州民间故事《燕子楼》简单讲述的是歌女关盼盼与徐州刺史张愔矢志不渝的爱情故事。“燕子失偶能同归,人儿岂能独徘徊”,[3]不仅语句有修辞均衡之美,而且寓意深刻,感情真挚,既体现了民间故事的生动,又孕育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爱情观。像民间故事《燕子楼》《乞巧节》这类的故事还有很多,故事情节此起彼伏,感情荡气回肠,语言含蓄内敛,在修辞上也大量运用双关,这更是体现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含蓄、中庸的思想。

总之,江苏民间故事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修辞艺术,体现了价值深远的审美理想。剖析江苏民间故事的修辞特点,不仅可以发现江苏民间故事素朴自然而又饱含着民间原生态特质的语言美,还可以透过民间故事的情节,感悟其中所蕴含的百姓的美好情愫与道德关怀。同时,民间故事与每一个时期的历史、现实、文化与生活紧密相连,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文化与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对江苏民间故事的语言修辞活动的研究分析可以更加细致地了解江苏民间地域性的生产生活与风俗习惯,还能通过语言记载发现古人生活的智慧,了解江苏各个地区劳动人民积极乐观、勤劳朴实、顽强抗争、美好和谐等人文精神。

[1]王希杰.四个世界和语境类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28(01):63.

[2]朱恒夫.民间故事,感知历史脉动的“窗口”[N].新华日报(第B07版),2013-3-20.

[3]陈庆浩,王秋桂.中国民间故事全集:江苏民间故事集[M].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271.

陈 博,男,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江 辉,女,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江苏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江苏民间故事的文化意蕴研究》(项目编号:201313579009Y)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江苏语境
数读江苏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漫话民间故事
江苏
漫话民间故事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