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小说的魅力
2016-01-11郭庆军
郭庆军
好小说的魅力
郭庆军
初写这篇小说时,曾写了6万字,想晒晒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葫芦里的那些药。后一再改写,删掉了老人与儿女之间的诸般纠结,转而突出人与鹤的共鸣共生,老人的生存意志,追求内心幸福和对弱小生灵的揪心之爱。经过一番整理,篇幅大大压缩,有了紧实感。写出一篇好小说,尤其是让自己满意的小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感觉总是有遗憾,力所难及,没有真正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至于什么是好小说,我在今年发在《雨花》(第七期)上的《好小说的模样》里已经说过了,但似乎意犹未尽,还想再说点什么。
我理解的好小说,泱泱几万汉字,应该如珠如玑,字字是叮当响的“铜豌豆”。我不喜欢无关痛痒的语言,也不喜欢无关疼痒的作品。读小说的人少,是老天爷打开了天堂之门,是小说的春天来了!你永远也不要希望热衷宫廷言情与武侠的人们,那些让粉脂包了好几层千金闺秀,那些“当朝一品为宰相,又要面南念皇帝”的权贵,那些“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腰缠万贯的土豪,来津津乐道地品味和阅读的文学!不要这么想,也别寄太多希望。应该是,无论哪个时代,何种困顿与苦难的环境,哪怕人头遍地、血流成河,中国从来都有大批“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仁人志士,都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战士,都有胸阔万里、气吞八荒的政治家和改革家,都有千万敢于赴汤蹈火的莘莘学子,中国的精华就在这里,就写给他们看,“病树前头万木春”,前面有的是知己,有的是并肩作战的兄弟,他们眼下看来默默无言,但那是一个又一个沉默的火山,你影响一个算一个。赢得一个坚持真理的朋友,胜过千万个媚俗看客的廉价掌声。
好小说跟数量关系不大,跟读者多少关系也不大,跟稿酬金条没关系。它应该跟关注“弱势群体”的疾苦和对“强抢民意”体制的质疑有关,跟老百姓的民主和幸福有关,跟政治清明和国家崛起强盛有关。宁可直如弦,死道边。宁当出头鸟,不做墙头草。宁当铺路石,不做龟头孙。应该根根是筋,行行如血,字字是钢豆,块块硬骨头,无论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上刀山还是下火海,即令骨头断了还连着筋,打不垮,拖不烂,碾不碎,割不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壮士捐身。连逗号、句号、省略号、破折号,也应该是射向邪恶根性和贪赃枉法者的呼啸子弹。
思想和担当只是小说的组成部分,好的小说有其适度的“形式”,叙述的细针密线,链接的自然如水、精准到位;空白愈多,艺术打击力愈强。写作者终身孜孜以求的,恐怕就是叙述方式。没有雾里看花、事实却历历在目的叙述手段,就没博尔赫斯。没有清晰如刀、语如钢钉的犀利,就没一针见血的鲁迅先生。没有恣肆汪洋的大排比句式,就没王蒙与莫言。
一篇立得住的小说,往往是编辑与作者的合力之作,编者对小说的阅读量肯定比作者多,在掌控文坛趋势和写作形式上,他们真正“站在巨人肩膀上”,肯定比作者掌控得深刻而准确。他们是伯乐,幕后真正流汗的人;很像电影,出名的打广告挣钱的是演员,幕后英雄却是“十月怀胎”的编剧与导演。如我这篇小说,《山花》的编辑老师花费不少苦心,两千里外,多次打电话、发短信,针对不足之处,如:直白、浅显、啰里巴唆等问题,实实在在地提出意见,让我受益匪浅。在此,精诚致谢,深鞠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