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阶段攻坚奠定牛羊布鲁氏杆菌病控制基础

2016-01-10杨应川张作秀

饲料工业 2016年15期
关键词:病防治布病牛羊

■杨应川 张作秀 吴 琴

(青海省格尔木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格尔木816000)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进的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一种造成生殖功能障碍的慢性传染病,以母畜流产、不孕,公畜睾丸炎、附睾炎和不育为主要特征,一度造成畜牧业生产巨大危害。布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引起临床症状不明显,多呈隐形流行,对防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但危害严重,是母畜流产、不孕的主要病因,同时是影响养殖业增产增收的重要因素。格尔木市是老疫区,多年来坚持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防治效果,保持了控制水平。为了继续保持较好防控成绩,我们对防控工作各阶段措施及成效进行了对比,提出今后防控建议。

1 流行情况

1.1 流行特点

该病在畜间、人畜之间均能传播,病畜及带菌畜是主要传染源,羊、牛、猪、鹿、骆驼均为易感动物,我市布病主要侵害羊、牛,对山羊危害更大,曾一度成为影响柴达木绒山羊流产的主要因素,初胎母畜流产率往往较高。

1.2 流行状况

上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末,布病曾严重影响柴达木地区的畜牧业生产,1959年检测牛羊1 266头(只),检出阳性89头(只),阳性率达到7%,1983年柴达木山羊改良,并于上世纪末培育成功柴达木绒山羊新品种,是柴达木地区牧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但包括布病、弓形体、衣原体以及气候、管理等造成的流产率很高,困扰着全州甚至省有关部门专业技术工作者,布病多发于3~4月怀孕母羊,产前1个月发生流产。海西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柴达木绒山羊饲养区进行疫病监测,结果高达22.15%,其中格尔木流产率达到19.12%[1],处于相对较高范围。同期,我市曾在绵改中成功培育青海半细毛羊,人工授精是绵改工作的主要手段,采精、授精工序中,由于防护措施不到位,专业人员也由此感染布病,仅我单位退休在职人员中有14人感染该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1.6%,而牧民患者则更多,未计其数。患者终身受其折磨,痛苦难言。近年来,经过综合性防治措施的深入开展,布病发病率大为降低,得到稳定控制,多年保持了阳性率为0的水平。2015年以来有关专家称布病有抬头趋势,得到有关部门重视,2015年我市开展布病流行病学调查,未发现阳性畜,2016年1月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监测,监测羊1 899只,牛587头,阳性率分别为0.11%和0。新发病例,在一定程度上警示我们,布病确有抬头趋势。

1.3 症状及病理变化

最显著特征是怀孕母畜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分泌物。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或附睾炎,睾丸肿胀,关节炎及局部肿胀。病理特征是生殖器官的炎性变死,胎儿主要呈败血性病变,浆膜和粘膜有出血点、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血性炎症[2]。

2 防控措施及成效

我市布病防治工作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为流行期、控制考核期、稳定控制期。

2.1 流行防治期

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其间布病流行,对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危害。资料显示阳性率达到7%。为了防治该病,先使用S19弱毒苗免疫,后改用M5弱毒苗、猪型II号苗进行气雾免疫,但防治效果不显著,绩效显现缓慢,损失仍然较大。据调查估算自1959年至1980年至少造成3~5万羔羊流产。为此,用生物疫苗免疫是本阶段最主要的防治措施,布病蔓延趋势得到控制,为进一步控制该病打下了坚实基础。

2.2 控制考核期

上世纪8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防治工作进入攻坚期,按照农业部考核标准加强防治,重点在阳性率上进行突破。其间对防治效果进行考核,1995年经过防治效果考核达到国家“控制区”标准,1996年~1998年连续3年免疫效果考核,共检测8月龄以上犊牛3 167头,检出阳性2头,阳性率0.063%,检测5月龄以上羔羊5 971只,检出阳性3只,阳性率为0.050%,牛羊阳性率分别为<0.2%和0.1%监测情况见表1。并收集羊流产胎儿和胎衣92例,牛流产胎儿和胎衣74例菌检,结果均为阴性。到达了国家县级“稳定控制区”标准,于2002年通过农业部考核验收。期间采用免疫、淘汰阳性畜办法进行防治。

表1 牛羊布病防治效果考核血清学监测统计

2.3 稳定控制期

本世纪初至今为稳定控制期,期间进行连续定期监测,2002年~2015年采用试管凝集实验(SAT)、平板凝集实验(PAT)、虎红平板凝集实验(RBPT)进行检测,采取共监测牛羊10 515头份,结果发现疑似病例5例,未发现阳性病例。

2.4 总体防控趋势

我市自1959年始采用生物疫苗免疫、对检测的阳性畜进行淘汰等综合防控措施,通过监测及现场调查,布病防控取得明显呈现,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对养殖业危害越来越小,总体上呈现良性发展检测结果见表2)。

3 评价分析

3.1 经过几十年综合防控,布病在我市从流行到稳定控制,说明防控措施是得力的,防控成效是显著的,防控工作的基本策略是正确的。加强宣传教育,全面监测,切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主动免疫注射,控制疫源地等综合措施是控制布病可行措施,下一步工作中要时刻警惕,注重预防。尤其要在产羔季节,在接羔育幼中,要注重防护,尽量避免儿童玩耍羔羊、犊牛,遏制学生、儿童发病率上升趋势[3]。

表2 格尔木市牛羊布病血清学检测对比统计

3.2 血清学监测阳性率是牛羊布病防治效果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防治策略的参考依据[1],为正确全面评估我市牛羊布病稳定控制效果,2008年,经过我省兽医局协调,邀请哈尔滨兽研所3名专家采样检测,结果仍未发现阳性。说明我市牛羊布病防治工作基础扎实,效果显著。今后要加强检疫监测,控制流通环节疫病传播。

3.3 受专业技术人员实验室检测能力影响,我市自2002年至2015年间未检测出阳性病例的情况可信度有待进一步证实,从傅义娟等对海西州及全省布病血清学监测和流产胎儿布鲁氏菌分离情况看[4-5],阳性病例存在还是有一定的依据,尤其是2014年以来,布病抬头防控工作要重新强化的工作部署再次将布病防治纳入工作重要环节,布病防控工作仍然不能放松,但总体防控成效及布病发病下降趋势是不容质疑的。

3.4 布病是一种防控复杂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布鲁氏菌株型多,传染源广,传播途径多,因此防治工作经常出现反弹和重新抬头趋势,人感染该病后极难治愈,症状往往伴随终身,从事防疫、繁育、检验、养殖人员这些高危易感人群要注意做好自身保护[6],在做好防控该病工作的同事要提高保护意识,加强防护措施。我市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区域广袤,牛羊布病防控难度大[7],承担着维护畜牧业生产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健康安全重任,据调查我市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中有7人因接触牛羊感染布病,但均为70~90年代感染者,本世纪未发现该病患者,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防范措施的加强是重要方面,切实起到了作用。说明在我市以牛羊为主的养殖结构条件下,两者的防治成效呈现出正向对应关系,牛羊布病防治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人间布病防治也取得了良好成绩。今后对重点人群、职业人群、高危人群要做好免疫,同时建议有关部门考虑将布病纳入职业病保险范畴,以更好保障技术人员权益,提振工作信心。

4 结论

我市布病防治工作在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减轻了危害程度,是继牛肺疫、马传贫、马鼻疽等消灭、净化病种之后又一达到稳定控制病种,应予肯定为保障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农牧民增产增收做出的积极贡献。今后防治工作要以国家和青海省防控动物疫病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指南,以监测为主,淘汰种畜,施之以区域性免疫,加强免疫带,建立免疫屏障,达到逐步控制消灭目标。

猜你喜欢

病防治布病牛羊
“旅月”归来出苗 牛羊有望吃上“太空草”
禽病防治把握“宜”“忌”
引种牛羊时布病防控策略
夏季到 奶牛肢蹄病防治要跟上
牛羊各几头
牛羊片形吸虫病的诊断与防制
牛羊结核病和布病监测及净化技术
对牛口蹄疫病防治的探讨
布病防控知识
蒙药治疗老年性布病81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