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评价,更好的教育
——教育评价改革与教育重构
2016-01-10公众考试研究院院长
文 / 张 勇(公众考试研究院院长)
今天分享的是教育评价改革与教育重构。
为这个话题,我做了三个基本准备:第一,教育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词义和概念,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教育的目的和内涵是有所区别的。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信息互联的递进,教育的目的越来越趋同,教育内涵的差异化也越来越清晰,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今天全球教育的各不相同,也看到了今天各位老师、各位同行的演讲中千姿百态、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次,教育进入21世纪以后,目标、内涵承载起了国家任务、家庭希望、社会愿望,更承载着个人理想和未来。
另外,教育创新的主题应该放到这几个大的背景下:现代教育、全球一体化、信息互联、全球教育革命、中国教育改革。
我的话题是以这三方面为背景展开的。
一、什么是更好的教育?
教育本身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注定了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每一次持久而深入的追问,都导致了教育的革新甚至革命。1900年以来,全球教育的变革已经经历了八次。
随着现代教育的到来,全球一体化、信息互联、全球教育革命、中国教育改革的开启,今天的中国对这一主题的追问尤为迫切。
(一)教育内涵的改变
从1900年以来,教育内涵大致发生了三次非常大的演变:
1.教育:教育=教化+培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
2.education:教育≈培育+教学,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3.lifelong education: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育人+育学+育才,以成长为基础,以“幸福+成功”为目标,多元、个性、全面化发展,形成了以育人、育学、育才的教育体系。
(二)教育演变
1.教育领域的扩展
20世纪30年代以前,社会教育非常薄弱。到了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美国的教育改革,教育扩展到三个领域: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甚至我们也知道,在1970年以后,美国的高校全部转化为社会教育,我们国家也模仿了这个进程,这次教育改革其中一个很关键的东西,是把大学教育再一次转向社会教育。
2.教育思想里程碑的转变
教育思想是我们对教育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最终解释的依据,这个依据也决定了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判断。2000年以前,整个教育思想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阶段,到1990年以后,尤其是1995年以后,基本上确立了现代教育的三个维度——人本教育、全面教育和全纳教育。现在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强调了人本、全面、全纳教育。
3.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
教育最初是解决生存、生活、生命的认知、理解和应用问题,由此演变出教育的基础元素和结构——认知、成长、成才。一部教育史也是人类解决人的成长、认知、成才的逻辑发展史。
这么多年的教育发展史到底呈现了什么?
在2000年之前,人类也有教育,但是那个教育在教育史上有一个共识性的称呼叫作“原始教育”。人类真正的成体系的教育是从古代开始的,目前确认的第一所学校是柏拉图学院,它开启了今天的教育大门。
古希腊时代人类教育的发展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基本要素和基因。
很早以前,人类对事实的认识并不清晰,也没法保证思维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古希腊人迈出了很关键的一步,他们发明了可靠认识事实的方法:通过归纳、分类比较形成认知和理解自然万物的可靠路径;发明了有效可靠的“形式逻辑”;也发明了最终判定一种事物的方法——绝对理念。古希腊人迈出的这一步使得人类的认知、理解和应用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期也诞生了人类第一个教育思想,就是柏拉图的国家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近代教育开始了。它使人类迈进了很大一步,解决了几个问题——人本、民主、科学、理性、公正等理念、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教育走出了经验直觉化,走向了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和实证化之路。
前面美国翻转课堂之父Aaron Sams讲到“翻转课堂”,大家也注意到了Aaron Sams的演讲结构:提出问题——学生无效学习的时间比较长、学生自己做作业比较痛苦;随着给出这个问题产生的事实和理论依据——认知梯度图,是一个正金字塔形。然后给这个理论架构提出了另一个菱形结构,推导出“翻转课堂”,最后找出大量的数据和事实以证实翻转课堂成立。这就是应用了理论证明和事实证明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文艺复兴之后产生的。
所以,老外讲的东西在方法和结构上首先都非常注重事实,第二是注重概念,第三是注重理论建构,第四是重视数据和事实验证。这奠定了近代教育的基础。
现代教育尤其是1983~1989年,美国教育有一个大的变革,这个大的变革当时被叫作“统一标准,重建学校”。正是因为这个变革,导致了最近一轮的全球教育大革命。事实上我们国家的这次教育改革所采用的最初蓝本就来自美国1983~1989全美核心纲领。2000年美国又进入了新的教育改革,产生了一种新思潮,使教育目标从原来“国家培养人才”转向了“育人”。以“育人”为基础,为学生开启了多元、个性、全面、综合发展的教育时代。
这是现代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基本结构:
我们最近经常听到,评价不仅仅是追求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一种诊断,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我们可以看看以上这些三角图形。
二、如何做更好的教育?
教育承载的东西太多,单凭一个学校和某个人的努力是改变不了什么的。因为更好的教育需要四个合力:国家、家庭、个人、社会。
如何发展更好的教育?
全球教育的发展,从1930年以后,一共发生了7次教育大改革,当然以美国为主。第7次改革提到多元化和终身学习,这种思想理论除了应用在互联网教育领域之外,也是今天老师们反复探讨的对象。
1999年至2002年我国提出了教育改革纲领,非常强调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个和我们今天反复论证和探讨的完全一致。
今天,在改革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又面临着另一个形势和机遇,同时也有挑战。这个机遇就是信息互联和全球一体化。教育是一种知识服务,基本元素是信息和信息服务,在养育、保育、培育基础上,采集、储存、加工、输出信息,实现知识、方法、策略、理念、思想、宗旨的传承及发展,达成被教育者的个人成长、学科学习、国家育才的目的。教育与信息的基本属性一致、教育行为与软件化相似、认知建构与数据库建构相近、教育服务与互联网化更为接近。因此教育可能要面临一场由信息化、互联网化所解构和建构的根本性革命。但是现在我也不知道是否真的会如此,这只是理论推导。
从这个方面来看,中国教育改革之路怎样才能走好?
我们国家在这次教育改革以前,基本上停留在相对比较原始的传统教育阶段。西方把这个教育阶段叫作“原始传统教育”。
在文化资源贫瘠、文明历史较短的中国,清末之前一直生存在以原始农业为主、游牧及畜牧为辅的东亚次大陆的一隅,相对与世隔绝,因此停留在比较原始的文化和文明历史层级,不但缺乏世界主要文明文化的集成与继承,也缺乏理性启蒙、逻辑思维建立、数学与语言的漫长积累,更没有文艺复兴、思想启蒙、科学革命、工业革命这些重大的历史和资源的积累。这导致中国教育一直停留在较为原始的文化时期,使中国教育缺乏理性、人本、科学、技术、公正等近现代教育基因和基本要素,只滞留在感性、观念、经验、技巧、传统上,和世界教育拉开了巨大差距——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做了什么选择?
国家设立了四大国家发展战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教育优先发展、自主创新性国家发展),教育处于优先发展地位。但是从传统的教育转向现代教育,对我们国家格外沉重。沉重在哪儿?过去我们所缺乏的历史资源的积累,统统需要补课,在我看来,至少需要补过去70多年的课。
因此,中国的教育改革,科学化、国际化也许会成为突破的重点。我们认为中国教育只有实现了科学化(科学、技术替代观念、经验)、国际化(理念、思维、数学、语言与国际同步),才具备教育改革的基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次的教育改革实际是完成两个最基础的转型,一个是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和国际化。另外一个是,从经验直觉化到科技化、信息化。这就会使现代教育系统产生一种非常复杂的结构,如下:
三、评价与教育的历史建构
说到教育的发展,我们知道评价是教育的一个具有导向作用的引擎,也是基础的操作系统。我们国家现代教育评价在整体上处于测验时期。这次教改是一步步往下推进的,从全球来看,教育评价起到了驱动作用。
(时间关系,演讲后半部分未能完成,请参会嘉宾进入资源包关注相关PPT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