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创建和谐课堂

2016-01-09张慧艳

学周刊·下旬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语文活动和谐课堂人文教育

张慧艳

摘要:“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能够产生动力,提高效率,产生最佳效益。因此,和谐不仅是人们的追求,更是教育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和谐,课堂情境和教学内容的和谐,语文活动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等等,都是和谐课堂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语文教学 和谐课堂 情境 语文活动 人文教育

和谐教学课堂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益和效率。和谐课堂的创建要求在教学流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课堂情境与教学内容,语文活动与人文教育等达到高度和谐与统一,以实现教学目标达成的最佳效果。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创设和谐的课堂呢?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做法。

一、教师与学生的和谐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上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上课,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之间的关系来决定的。”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两个层面,一是角色关系,即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处于怎样的地位;二是行为关系,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在这两个关系层面上,都应当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双方智慧之光的闪耀,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都来自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高度融洽:师生之间,心有灵犀,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心心相印。课堂教学的大忌是“隔”,一是隔心,二是隔情,师生之间情感不通,教师悲之欲泣,学生无动于衷,教师慷慨激昂,学生默然旁观。三是隔智,教师以为易于反掌,学生视之难于登天,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如闻天书。无论设计如何优化的教学方案,一旦进入三隔之境,便使教学走上绝路,断不能取得理想效果。

平时的教学中,每节课我都争取做到和学生在“心、情、智”三方面的融合。在讲授一些公开课时,我从不提前和学生彩排,也未给学生任何问题的预设,我喜欢这种真实的感觉,学生更喜欢这种真实,他们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才是充满灵性的,我觉得这就是心灵的和谐。课堂上教师要永远面带笑容,与学生平等对话,一起探究问题,一起品味语言,一起高声诵读,把每节语文课都当作和学生一起品尝的一道文化盛宴。

我们接触到的都是十四五岁的孩子,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的年龄也在不断地增长,师生之间在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及生活经历方面的差异会越来越大,我们要永远意识到缩小差异是达到和谐的最好办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过程中进入学生的角色考虑问题。例如,读《爸爸的花落了》我们可能马上就能读出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理解他在教导英子时的一番良苦用心,但从学生的角度他们首先的感触就是爸爸太严厉了,那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我就以从爸爸的严厉开始分析,并以此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层层深入,实现教学目标。

二、课堂情境和教学内容的和谐

教学情境指教学过程中由教学双方的素养、趣味、情趣以及情绪等因素形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情调。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每节课我们都应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情调。例如,同是朱自清的散文,《春》和《背影》的课堂情境就应该明显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和谐,关键在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借助语言、音乐、图片、影视等手段创设情境。比如,《爸爸的花落了》一课它的情境应是“凄婉中有振奋,哀而不伤”。所以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无论是开头《离别》的旋律还是结尾《父亲》这首歌的视频我都是为了创设这样一种情境,同样课件的制作力求庄重简洁,让学生在一种安静的氛围中去体会文字背后蕴涵的真情,使情感得到熏陶与升华。所以我们的课件不应只重形式而不重其效果,不是越热闹越新鲜越好,而应与整个课堂情境相吻合。实践证明,实现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的和谐,是每一堂课都应该也可能做到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潜心把握教材的情感,用心体会。

三、语文活动与人文教育的和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就是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从语文教育的育人目标来看,优化的语文课堂还应是文和道的和谐统一。要达到这两方面的统一,必须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决定进行哪方面的人文教育,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更重要的是讲究渗透的方法,要和语文的各种活动紧密结合。小说可抓住人物形象及塑造的方法,也可抓住环境和情节,散文可抓住所写之景、所叙之事,“批文入情”“入情”之时便是“人文”教育;诗歌的朗读欣赏,便是情感的熏陶过程,写作教学,要把人文教育融合到学生写作的具体指导和写作实践活动之中。

总之,语文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师生生命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学会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的场所,也是教师自身不断发展、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努力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和谐,达到课堂情境和教学内容的和谐,形成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的和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和谐性原则,对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是重大的。它能使师生双方都沉浸在一种和教学内容和谐的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内容,共同去体验,去领会,去把握,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钟晓雨.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家军,马吉宏.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特点及建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1).

[3]徐道琴.浅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8).

[4]李勉媛.初中生自尊的发展及其与师生关系、学业成绩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3.

[5]张正君.钱梦龙、魏书生教学风格比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语文活动和谐课堂人文教育
文言文教学不可忽略课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新课改下中职校和谐教学课堂的构建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如何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