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进入中国的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

2016-01-08胡银萍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1期

胡银萍

摘 要:英语进入中国的历史不过一百多年,英语最初作为一种简单的皮钦(Pidgin)商业语言首先在广州口岸使用,随后被上海洋泾浜英语取代,之后较为正规的英语教育使皮钦英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中国最初学习英语的工具性极强,带有强烈的 “民族雪耻”意识,目的是“强兵互国”。21世纪的中国“强国富民”的梦想已经实现,今后英语教育将往何处去?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探讨,希望对未来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有所启迪。

关键词:皮钦英语  广州英语  洋泾浜英语  英语历史  中国英语教育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中下的西日耳曼语支,由古代从欧洲大陆移民大不列颠岛的盎格鲁(Anglo)、撒克逊(Saxons)和朱特(Jutes)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说的语言演变而来[1] [2],并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继英国之后,美国的崛起和强大进一步推动了英语在世界的广泛传播,使英语成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目前世界上电子技术储存的信息80%为英文,世界上近70%的科学家用英语读写、交流, 50%以上的报纸杂志是英语。从使用它的人口来说,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仅次于汉语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约有四亿多人。仅在亚洲,就有3.5亿人使用英语,是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人口的总和。然而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语的人数,要远比这多得多(保守估计在6亿以上)[3] [4],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所望尘莫及的。这样一种语言是怎样进入中国的?它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发展到今天这样?它对推动中国的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未来英语教育的方向是什么?本文对此作探索性研究。

一、 从中国海关岸贸易中产生的早期pidgin英语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西方英语国家打交道还是近代的事情。[5]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以中原为中心的陆地国家,经济自给自足,基本不与外国交往。早期历史上曾经有过著名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和中亚及西亚地区的民族进行丝绸、珠宝和茶马贸易,当时贸易交流使用的语言不是英语(很可能是波斯语、西域等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和中原汉语的混杂语)。随着古丝绸之路贸易的渐渐衰落和消亡,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的漫长历史。历朝历代不断加强围筑万里长城,旨在防止外国(族)侵略,同时也封闭了自己与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虽然历史上元朝的蒙古大军曾横扫亚欧大陆,但并没有带来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繁荣(也没有促进蒙古语和汉语向外国的广泛传播)。尽管明朝郑和航海曾名扬东南亚沿海(比哥伦布航海要早80多年),但经济贸易并不是中国外出航海的目的(主要是向周边东南亚小国显示大明帝国“皇恩浩荡”),因此郑和之后的中国仍然是闭关锁国,与国外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直到19世纪初,哥伦布、麦哲伦航海带来葡萄牙、西班牙和后来工业革命带来的英国崛起,海上贸易扩张,贸易船队(及军舰)直逼中国南方海关,急于打开中国巨大的市场。中国人与说英语的外国人打交道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但英语当时作为一种当时并不被官方认可的民间贸易交流的语言首先在南部港口广州一带使用[6-8]。

其实在英语进入中国之前,葡萄牙商人已在澳门与中国人做生意,形成了澳门语与葡萄牙语混杂的商贸语言,可以称之为pidgin葡萄牙语。但是随着英国逐渐取代葡萄牙成为中国主要对外贸易对象, 商业语言也开始向英语转换。由于当时贸易交流主要集中在广州港口,所使用的语言英汉混杂语,带有浓重的广州方言特色,被称之为“广州英语”,也叫广州皮钦(pidgin)英语。产生这种皮钦英语的主要原因是:1)当时没有正规教授英语的学校(在当时教授中国人外语是违反清朝法律的,中国人无法学习正规的英语语法,语法和词汇,但为了做生意,只得偷偷学一点简单的用语,勉强与外商交流;2)当时外国人也不可能学习汉语用中文与中国人交流(在当时外国人学习汉语和中国人教授外国人汉语都是违反清朝法律的)[7][8]。所有这些限制导致当时的皮钦英语非常简单,大多不符合英语规范, 有些专家考证,当时在商业上常使用的词汇只有几百个。[9-11]

在大约一个半世纪里,具有广州特色的皮钦英语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英语进入中国的雏形。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增加,海上贸易逐渐由广州向新的港口城市上海转移,随之而来的语言交流也带有浓厚的上海地方特色,逐渐兴起了以上海方言为主,夹杂着英文词汇的皮钦英语。由于该语言流行于外滩洋泾浜周边地区,又被称为“洋泾浜英语”。洋泾浜英语比广州英语的词汇量丰富了许多,语言交流范围也宽广了,不仅限于贸易交流,人们日常生活,社交中都会使用夹杂着上海话的洋泾浜英语。不仅英美人学会了中国皮钦英语, 就连其他国家的商人和游客来中国都用它进行沟通。会讲洋泾浜英语也被看做是有社会地位的象征。

由下面例句可以看出洋泾浜英语的特点:

(1)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廿四洋钿吞的福(twenty-four)。

(2)真崭实货佛立谷(very good),靴叫蒲脱(boot)鞋叫靴(shoe)。

(3)翘梯(tea)翘梯请吃茶,雪堂(sit down)雪堂请侬坐。

(4)爷要发茶(father)娘卖茶(mother),丈人阿伯发音落(father-in-law)。

直到现在,上海的日常用语中还有很多洋泾浜英语的影子:如“拿摩温”(No. One)、“枪势”(chance)、“瘪三”(beg say)、“嘎三壶”(gossip)、“窝塞”(worse)、“邋遢”(litter)等等。据传当时有这样的笑话,一名男厨子找工作时用说洋泾浜英语和外国女主人说:“Twenty dollar one month,eat you,sleep you.” 其实他的意思是说:“月薪二十元,吃你的,住你的”。[14]

二、皮钦英语后时代——中国建立正规系统英语教育的坎坷历程

皮钦英语的出现是中国当时社会条件下缺乏正规、系统的英语教育的必然产物,而全面系统的英语教学以及对于标准英语的推崇导致皮钦英语最终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政治、外交、军事、贸易等对英语高标准的需要,一些专门教授学英语的学校陆续在中国建立,如“京师同文馆”就是清朝政府官方办的第一个外语学校,还有“上海广方言馆”、“广州方言馆”、“湖北自强学堂”等,都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英语学校。

但当时出于“强兵护国”的政治需要,学习英语的目的主要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带有强烈的 “民族雪耻”意识。在这种学习理念下的英语教学只强调理解英语,翻译照会、公文、合约等,因此学习英语的“工具性”极强。当时这些外语学校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培养翻译人才,另一类意在培养专门军事科技类人才,旨在“强兵护国”。但清朝的这种“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并没有挽救其最终灭亡,取而代之的是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建立的制度较为先进的“中华民国”。

在民国时期尽管英语课开设很普遍,但政局混乱,战乱不断,外语学习仍然停留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陈旧理念里,英语教育没有长足进展。国民党执政后加强了对教会学校的控制,政府办的学校很快超过了教会学校。当时曾激烈争论过有关教会学校可能对中国民众思想,价值观念造成冲击,争论的核心是如何防止中国人的价值观受到西方的负面影响。教会学校越来越被视为“文化和心理分裂的来源”,是帝国主义企图“用宗教来影响和改变中国的工具”。由此可见,在中国历史上抵制外语学习,警惕外国思想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影响由来已久(从清朝到民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英语教育的理念,教育政策和英语教育的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百废待兴,英语教育也受到重视,各大学基本都开设英语课。但是随着中苏政治关系的急速升温,政治需要再次深刻影响外语教育,俄语成了中国外语教育的核心,英语被认为是英美帝国主义的代名词。最能证明当时英语受到遇冷的是1957年全国只有850名中学英语教师,全国高校英语专业绝大部分停办。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外语教育又180度转弯,英语重新受到重视。1961年教育部颁发中学英语教学方案,要求重编英语课本。1962年,英语被列为高考科目。两年后,教育部提出在学校教育中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并要求增加学英语的学生人数。但文革政治斗争的需要把学英语当成与英美帝国主义斗争的政治工具和武器,“Down with imperialism!” “Long live Chairman Mao!”之类的政治口号充斥英语课本 [13]。

“文革”结束后,政治上拨乱反正,经济建设逐渐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再一次把学习英语推到了重要的位置。纵观改革开放的30多年,利用英语学习外国新科学和技术已成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强国富民的普遍共识。英语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掌握英语也成了站在科技前沿和具有全球视野人才的基本要求。但在商品经济盛行的中国,也出现了把英语变成有利可图的商品的现象。

三、英语对中国科学教育的影响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清政府早年建立“京师同文馆”有很强的“强兵互国”,“报仇雪耻”的理念,学习外语的工具性极强。但在开办外语学校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人也意识到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果断废止实行了上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开始引入西方数、理、化等学科的教育。可以说这是中国几千来以来最大的教育改革! 试想,如果我们仍然固守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学数理化,只读《四书五经》,孔孟之道,科举考试只考做秀文章,一篇博得皇帝赏识的八股文章就能换取高官厚禄,不可能有今天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和经济的真正繁荣。

众所周知,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往英美国家派出了大量的留学生,重点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留学生现大都学有所成,不论是“海归”还是留在国外从事高精尖科学研究(以各种方式报效国家),为中国科技赶超世界水平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英语不仅为我们提供一个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科学和技术的重要语言媒介,而且对中国的教育思想也有所借鉴和帮助,特别是西方深受希腊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注重逻辑、推理、思辨、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对中国自古以来以文史为主的教育是个很好的补充。应该认识到,中国经历了几千年以文科为主的教育历史,真正开始在教育理念中注重实证科学的历史还不长。学习英语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一整套科学思维和创新的思想。俗话说,“学形易,学意难”,学会和掌握一两项现代高精尖技术并不很难,但学会先进的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科学思维体系并不容易,而后者是一个民族在世界保持长盛不衰的内在力量。因此在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民族自豪感不断提高之后,学习英语不但不应削弱,而且应该加强(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较强科学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做出一个大国应有的贡献。

英语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语言(它已经不专属英、美、加、澳等英语国家),它没有国界,没有民族之分,它所承载的不仅是科技进步,也包含人类的思想文明。和所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样,人类的文明思想并不专属于某个国家,某个民族,而是为全世界人民共同享有。自从上世纪末,英语事实上已经在科学界普遍使用,被称为科技通用语言。电脑语言编程通用英语,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杂志、论文绝大部分都有英文版,国际学术会议的工作语言也是英语,世界一流的大学教育大都使用英语教学。这一普遍使用英语的状况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恐怕不会改变。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的涓涓细流必将汇合成全人类共同文明进步的大海,英语将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英语学习外国文明,同时也通过英语向世界介绍和宣传中国文明,融会东西方文明于一身。这种集世界文明精华于一身的独特优势将使中国永远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 Algeo,J.2010.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6th edition [M]. Boston, USA,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2] 李赋宁.英语史 [M].商务印书馆,2009.

[3] Gen?,B.2010. English as a World Language in Academic Writing [J].The Reading Matrix 10(2):142-151.

[4] 张勇.英语发展史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5] Adamson, B. 2004. China's English: A History of English in Chinese Education [M].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6] 牛道生.英语对中国的历史性影响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 吴义雄.广州英语与19 世纪中叶以前的中西交往[J].近代史研究, 2001.(3):172-202.

[8] 马伟林.中国皮钦英语的历史地位[J]. 学术界,2005(111):190-195.

[9] 周振鹤.红毛番话索解[J]. 广东社会科学,1998(4):148-149.

[10]  (美)亨特,著.冯树铁,等,译.广州番鬼录 [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11] 周振鹤.中国洋泾泯英语最早的语词集[J].广东社会科学,2003(1):77-84.

[12] 邹振环.19世纪早期广州版商贸英语读本的编刊及其影响[J].学术研究,2006(8):92-99.

[13] 汪庆红.中国人的英语纠结[EB/OL]. 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3/11/15/1087319.shtml.2013-11-15.

[14] 楚越.风光一时的洋泾浜英语 [EB/OL]. http://www.sgwritings.com/bbs/viewthread.php?tid=64791. 20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