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司马迁《史记》张力的艺术赏析

2016-01-08孙钰文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

孙钰文

【摘 要】《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张力的存在使得其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相互作用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和效果,本文主要对对司马迁《史记》张力进行赏析。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张力艺术

张力最为根本的定义是相互作用而又方向相反的力,运用于诗歌中,使得诗歌更具有立体感,可以充分的抒发和体现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更能体现出诗人写作技巧娴熟。《史记》作为一部历不朽的史巨著和文学作品也正是如此。张力的存在使得其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相互作用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和效果,使得《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实录与虚构的张力

司马迁在著作《史记》的时候,以严谨的治学理念和态度及科学的精神从多面致力于历史的真实性,从根源上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一直坚持历史的真实性。扬雄在《法言·重黎》中理解为“实录”,这是实录的最基本的精神。司马迁继承和弘扬了先秦史家实录的精神,以史家的胆识,注重实地考察和材料的真实性,他不畏强权,尊重事实,力求史料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他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在述史上他有他的执着,他从不对流言信以为真。

司马迁的《史记》将历史的实录与文学的虚构有机结合起来,产生了浓厚的文史张力。首先,司马迁非常尊重历史,努力维护历史的真实性,表现在写撰写人物传记上,就是在人物的重大事件上绝不虚构,其虚构的内容,仅限于细节,“并未捏造和歪曲人物”。司马迁恰好将虚构与实录有机结合于《史记》当中。即:历史的实录与文学的虚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依相存。这种历史实录与文学虚构之间的张力,使得《史记》的历史记述有了极强的审美化意蕴和文化内涵及感染力。

《史记》的美在于对历史的事实记录与文笔的巧妙,巧妙在于虚构和想象的细节,且不损伤历史的真实性,这样,读者对于《史记》的阅读就不是压力了,而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享受。

二、理性与感性的张力

让读者与《史记》的情感产生共鸣:

《史记》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烩三千历史于一盘,并对历史进行了整体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思考,总结出理性的判断,这一判断具有明显的客观性。不偏袒事件的任意一方。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在于:以古为鉴以省自身。总结继承先人文化及精神,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将自己的所有的努力和血泪都融进了《史记》,因此《史记》的感情色彩非常丰富。

一方面,司马迁拥有着无比丰富的激情。他年幼时家庭环境、读书生活和青年游历增加了他充沛的激情。可以说,在他的潜意识中,早已蕴含了无比丰富的激情。而且李陵之祸更加使其发出了文学创造的激情。

另一方面,司马迁在《史记》中饱含着褒贬人物的爱憎情感。写了帝王将相,和刺客、游侠、倡优、商贾、医卜等等,并没有因为个人社会地位的差距而选择对刺客、游侠、倡优、商贾、医卜等等人进行忽视。而且还对他们的优秀品德和才能给予了热情的歌颂和肯定。与之相反,对暴君污吏则尽情地批判。由此来看,他撰写历史人物,是借他人瓢,浇自家的地。在对历史人物的撰写中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司马迁的爱憎感情深深地烙印在自己对历史人物的撰写上,几乎每篇传记都是基于一种感情去撰写,整部《史记》都有司马迁的存在。从《史记·管晏列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本人的影子,在“幽囚受辱”的时候,他是多么希望有像鲍叔牙这样的知己,但是事实几乎令其绝望,自己的好友不敢救自己,左右亲近的人都离他远去。哀莫大于心死,但是,已然熄灭的心头之火却被《史记》的创作所点燃,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激情如长江之水澎湃汹涌而出。因此对于酷吏张汤、儒者公孙弘、叔孙通等人是用批判的感情来撰写的。强烈的情感态度,渗透在整个《史记》的创作里。

司马迁对社会历史的理性的思考与抒发个人情感激情的感性表达之间的矛盾又使《史记》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而且还增加了《史记》的立体感。理性与感性的交织缔造了《史记》在史坛上无与伦比的地位。在理性与感性的张力中,使读者的心理由平静而波动。如此一来,在理性分析与感性表达的矛盾、冲突、摩擦中既能显示历史真实性的神圣不可侵犯,又能使感性冲动不被掩盖。

三、总结

《史记》是以“褒贬”的方式来关注历史的。也是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张力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歌颂中学习古人的智慧,在批判中反省自身,以史为鉴。张力存在于《史记》的方方面面,也是《史记》无穷魅力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张金梅.从《左传》到《史记》:《春秋》笔法的早期发展及其基本内涵[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2]党艺峰.关于“发愤著书”说的神圣诗学内涵之考释——《史记》阅读札记之四[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01)

[3]张玉辉,张玉军.《左传》、《史记》人物描写比较谈[J].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猜你喜欢

司马迁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