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动情点泛起语文课堂的“涟漪”

2016-01-08王丽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动情涟漪诗词

王丽

现行语文改革的势头猛涨,课堂热热闹闹,“唱、念、做、打”似乎都具备了,但是热闹之后是浮躁,创新背后是虚无,我们究竟要什么,语文究竟要干什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如何统一,诸多的问题萦绕心头。教师需做动情点的引领者,泛起语文课堂的涟漪,带领学生走向语文的纵深—灵魂深处。什么是动情点呢?动情点即作者的情感爆发点,情与景的焊接点,也是意境的落脚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情感的作用,有意识地抓住课文中的动情点,以情感人,以声传情,以情动人,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捕捉动情点,趣味导入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

教学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考虑到哪些内容最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例如诗词教学,朱光潜说:“诗词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因为诗词是艺术概括最集中,思想感情最饱满,语言表达最精美的文学作品,而情感又是诗词的生命,《沁园春·长沙》中青年诗人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等等,这些浓挚的情感极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师要利用诗词中的“动情点”,积极创设情境,如学习《再别康桥》时,可以与学生交流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也可以声情并茂地介绍徐志摩的一生以及有关对徐志摩的评价,这样学生学习《再别康桥》的热情就更加高涨了。

二、动情点设疑,投石击浪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段落等,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如我在教《触龙说赵太后》时,紧紧抓住“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个句子,启发学生探究父母之爱的具体表现。上《豹子头风雪山神庙》时,播放电视连续集《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片段“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后问学生:梁山好汉中,你最喜欢谁?最佩服谁?从而引出课题,再扣住“风雪”两字,围绕环境设计以下中心问题:为什么出手?什么时候出手?怎样出手?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文本”。

三、借助媒体,扩大动情点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布鲁纳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寡人之于国也》时,在阅读文本、扩展延伸的基础上,我以郁钧剑演唱《家和万事兴》的电视画面结束全文。上《<囚绿记>》时,我借助校内一老师的教法,让学生观看图片,配以大自然的声音以切身感受绿之韵。上《<包身工>》时,我让同学们观看了相关视频,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包身工生活之艰辛。总之,这种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过去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更易把学生带到那种特定的氛围中去,使之受到熏陶感染,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多媒体只能是学习语言的辅助手段,绝对不能喧宾夺主,反客为主,一定要根据教材与学生的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

四、互换位置,激情感高潮

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对事物的新奇感是学生兴趣形成的前提,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断地“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使课堂“活”起来。例如,学习《荆轲刺秦》时,我启发学生:“千秋功过事,留与后人说”,请大家结合文本,围绕《过秦论》的表述,各抒己见,进行一场辩论比赛,最后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文章的感悟,自选角度在荆轲的墓碑上写一句简洁的话。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一改过去逐段讲解的方法,请学生小组合作,填写《别利科夫履历表》(内容包括姓名、籍贯、年龄、出生年月、学历、身体状况、特长、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工作简历、生活状况、总体评价等),以“表”带动全文,使学生理解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死因、社会环境特点等,上课形式新颖,学生兴趣盎然。

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一旦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捕捉文本的动情点,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理想境界。

猜你喜欢

动情涟漪诗词
回首十年代表路:以心换心以情动情
涟漪
涟漪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孟冰 “动情”“动心”“动气”是写戏的三大境界
倾听夏日里最动情的声音
探测时空中的涟漪——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