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农村普法载体分析与思考
2016-01-08刘明珠
【摘 要】自上而下的普法活动已经让中国农民整体法律意识水平得到提升。但由于农村普法条件的限制,农村的普法载体还不够健全,农村人民的法律意识还不够强烈。文章拟从当下我国农村普法载体现状切入分析,探讨当前我国农村普法载体形式完善的路径,以期为提升当下我国农村普法的整体效果有所裨益。
【关键词】普法宣传;农村法治;载体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农村法治建设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从1986年开始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先后实施六个五年普法规划过程有效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普法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知识得到较为广泛的普及,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但总体而言,我国农村法治现状不容乐观,依然是我国依法治国战略全面推进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拟从普法载体视角对农村普法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讨论载体的完善,以期为今后我国农村法治建设进一步发展有所裨益。
一、农村普法载体现状分析
1.普法载体形式陈旧,与现代传媒业发展脱节
现代传媒业的高速发展为普法工作开辟了另一片新天地,新的媒体方式将面对最大范围上的受众。互联网、手机、电视等普法载体应成为我们普法工作的重要手段。然而,自一五普法工作实施以来,传统普法载体仍占绝大多数。绝大部分乡村普法依然局限于“一张桌子”、“一堆宣传单”、“一条横幅”等现状,效果差,形式落后,难以适应老百姓的需要。
2.普法载体覆盖面不够,存在宣传盲区
当下农村普法,基本上都是普法机构,利用传统街市,“一张桌子”、“一堆宣传单”、“一条横幅”完成,根本不深入农村,根本无法涉及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农民。普法实际的效果需要大打折扣,农民百姓也无法真正理解法制知识。
3.普法载体缺乏创新,普法教育难以高效
经过20多年的不断宣传教育,大多数农民对法律的认知已有所提高,农民的法律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应相应有所更新,但长时期普法的内容没有任何变化与更新,普法效果不好。这就要求普法工作者应不断调适工作定位,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突破口,跳出传统普法形式的思维模式,在固定性载体和综合性载体的构建上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创新多种普法载体,使法律宣传与法律服务真正从书本植入百姓心中,确保普法教育长久的生命力及高效的吸收性。
二、农村普法载体之完善
综上可知,目前在广大的基层农村开展普法工作主要方式就是上级一安排普法,各级各单位就是召开一个动员会,制定一个普法计划,成立一个办公室,主讲一堂法制课,或者就是进行一次法律咨询,开展一次法律知识竞赛,整理一堆普法档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展入心入脑,有针对性,有实用性,有教育意义的法律法规学习。在法条的普及中,以往的普法多是采用悬挂、张贴、发送法条的方式,只要群众能看见这些法条,宣传教育工作就大功告成,而不在意群众是否需要,是否能理解。如何真正做好普法工作,提升农村法治水平,笔者从普法载体视角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有效利用新兴传媒载体,增强农村普法宣传的互动性
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新兴载体具有交互性、灵活性强的特点,在法制宣传方面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在农村设置网上普法学校、“东方法治”网等网络平台增加网络可视咨询、视频播放等网络普法新形式。此外,可借助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平台,将基本法律法规、行业专业法以及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摘编成简短的法律条文,定期发送至手机、邮箱。在重大活动和重要节点主题宣传期间,可发送精心编制的法制宣传口号、法制格言,使农民在不经意间学习法律知识,从而推动网络领域在农村的法制文化建设。
2.在农村发挥现代传媒宣传的作用,扩大普法宣传的影响力
通过法制新闻、法律寓言、法律公益广告、法律专题解读、法律故事、法制论坛等形式,讲述、交流普法实践和村民身边发生的法律事件,将知识性、趣味性、人文性有机融合,引起村民的普遍关注和心灵共鸣,进而培养、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
3.延伸法治文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普法宣传的实效
将法律知识普及与文化建设相结合,以法制文艺演出、戏剧小品、法制电影、故事朗诵、法制动漫、法制书画展、法制摄影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农村开展法治文化宣传;在农民房屋的墙壁上印上法律宣传栏,使农民尽享法治氛围,感受法律文化,逐渐形成对法律的信仰。乡镇可以与县内推选出的业务素质强、热心公益事业的律师事务所建立固定联系点,定期直接为农民提供法律服务,并逐步铺开,使每个乡镇均有固定律师事务所为农民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从而取代现存于农村的一些一知半解的普法讲解员。有条件的乡镇还可以与公证处、高校建立固定联系点,定期邀请公证员和法学专家为农民释疑解惑,提高农民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依法治国是历史的必然。当下我国农村的法制建设整体还是非常不完善,在“六五”普法工作中将需做进一步努力,在普法载体上面仍需狠下功夫,切实根据时代的变化、农民的实际需要丰富和创新我国农村普法载体,以此来提升我国普法宣传的整体效果,提升我国农民的整体法律意识,为依法治国战略实现垫底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刘明珠(1984.1~),女,江西瑞金人,研究生学历,现为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教师,职称为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