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高校科研工作内涵式科学发展

2016-01-08李有宝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23期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科研管理

李有宝

摘要:科研工作规划之于大学的发展与管理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吉林农业大学树立长效机制,深入剖析学校科研工作发展机遇与存在的问题,用内涵式发展的思路推进学校科研工作发展,并提出了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工作坚持内涵式科学发展战略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高校;科研管理;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3-6082-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23.072

Study on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A Case from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I You-bao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8, China)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plan plays a guiding role in th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By setting up the long-term effective mechanisms, the opportunities and problems of research work in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ere deeply analyzed. By means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some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carry out the strategy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research management;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高校科技事业与整个高等教育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农业高校科技事业与国家“三农”事业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伴随着综合国力的大幅增强,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颁布以来,中国的科技投入保持了连年高速增长,高校尤其是农业高校科技工作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高校科研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质的跃升正在不可逆转地发生[1-3]。面对多发的自然灾害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抓好农业高校的科技工作显得愈来愈重要。

科研工作内涵式科学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育和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为目的,以合理配置内部科研资源、科学整合内部要素为发展动力,通过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进而促进学校科研更好地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农业高校科研工作内涵式科学发展非常必要。

1  农业高校科研工作现状

“十一五”以来,吉林农业大学紧紧围绕《规划纲要》和吉林省科技发展规划,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科研工作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科研发展理念不断创新,科研投入不断增加,科研机制逐步优化,科研管理日趋规范,创新团队逐渐建立,平台层次不断提升,重大项目和国家级奖励有所突破,到位经费稳步增长,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科研整体工作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但在高校间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农业高校科研工作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与先进同类院校相比,与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与许多不足。

1.1  农业高校科研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是在科研经费规模与项目执行组织模式上面临挑战。在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中,学校科研经费规模位居前列,但与省外同类大学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实施重大项目的全程式组织管理创新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在占据国家战略制高点上面临挑战。以国家重大专项、重大研究计划为代表的国家战略性科技计划,已成为高校科技竞赛的新焦点、科技资源新的增长点。能否顺应发展趋势、抢占战略制高点,将进一步改变高校间差距,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成为关键[4]。三是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上面临挑战。吉林农业大学文科知名专家数量少,导致人文社会科学在国家层面上立项难,高影响力的SSCI论文、国内三大文科学术文摘收文数量欠缺。

1.2  农业高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吉林农业大学从科技人员能力与意识、科研团队与条件、科研管理、科研定位等方面形成了调研提纲,向全校15个院级单位330名科技工作者下发了调查问卷(回收调查问卷270份);并深入学院、平台基层与学院领导、科技人员中进行座谈走访400人。调研结果显示,学校科技人员科研氛围浓厚,科研团队稳定,科技管理规范;但青年科技人员成长、科研平台作用发挥、科研人员考核等方面需要引起关注。

1.2.1  科技人员条件  调研发现,29%的青年科技人员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不高;27%的专家缺乏主动吸收年轻人参与项目研究和指导年轻人的意识,传帮带作用不强,导致青年科技人员科研积淀不深,学校科研后备力量储备不足。30%的科技人员存在等、靠思想,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主要表现为主动争取的意识不强,精力投入不足,完成项目不积极,拖期项目较多。12%的科技人员研究方向不稳定,未能坚持在某一领域深入研究,不求甚解,学术浮躁;22%的科技人员研究内容肤浅,未能充分了解当前的经济社会需求和生产实际以及科技发展前沿,谋划项目随意性较大,导致中标率较低、高水平成果产出少。20%的科技人员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没有长远目标,未能把科研当成事业。

1.2.2  科研条件  缺少领军人物。由于领军人物缺少并且影响力不大,导致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取得重大成果数量少,国家级平台未有突破。“973”、国家自然基金二审等评审专家极少,没有国家杰出青年,主持获得国家奖励仅1项,超过百万元的项目20项,仅占项目总数的2.9%。科研发展不均衡。各单位、各学科、科技人员之间在项目、成果、经费上的悬殊,科研项目、成果及经费分布在少数专家手中。2013年科研立项超过15项的单位仅有6个,有的单位仅为1项;学院合同经费超千万元的仅有3个,最少的理科学院仅有25万元;16个专家科研合同经费就达4 000余万元,超过了总经费的一半。学术梯队建设力度不够。部分研究领域的学术梯队尚未建立起来,导致科研后劲不足。个别单位未能有效整合科研资源,科研力量过于分散。有的项目只有1个人在承担;有的单位同一领域研究力量分散,各自为战,互相排斥,没有形成合力,整体优势不突出。学术氛围不够浓厚。主要体现在:一是学校层面上大型学术活动相对较少;二是各单位组织学术活动的数量不多、质量不高;三是科技人员主动开展学术交流和参与学术交流的意识不强。缺乏具有高展示度、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的科研示范基地,未能充分体现农业高校在农业大省中的影响力。科研平台建设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现有的科研平台仍需进一步探索高效、可持续的运行模式,平台自我武装、自我运行和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弱,在资源整合利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集中展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集聚作用还不够明显。

1.2.3  科研管理条件  二级管理的作用发挥还不明显,存在着对二级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运行不是很畅通等问题。实施重大项目的全程式组织管理创新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重大项目执行不力,进展缓慢,未能充分挖掘有效资源,未能充分调动课题组成员的积极性,项目完成质量不高、产出与项目不匹配。目前仍没有建立有效的科研考核机制,责任和权益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良好科研氛围的形成和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2  新常态下的科研工作思路

农业高校科研工作思路应按照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研发展方针,以国际科学前沿、国家战略目标和区域重大目标为导向,以机制和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以强化学院科研管理职能为途径,以科学管理、热情服务为保障,构筑大平台、凝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实现大转化,坚持走内涵式科研发展道路,提高学校科研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科研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想实现上述目标,提高总量、内涵和声誉三大门槛,走在同类院校前列,吉林农业大学须在科研发展方式上进行转变。一是在面向一般问题与社会需求的基础上,重点向科研高峰和服务国家及区域重大战略目标转变;二是从小课题独立的科研组织向国家、省部级、区域的科研机构或平台的集团式科研团队转变;三是从科研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规模增长与质量提升联动转变;四是从单一技术开发、转让、咨询和服务为主,向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与政产学研、资本、中介联动转移转化并重转变。

3  科研工作内涵式科学发展的对策

3.1  强化管理和服务并重的理念

强化管理和服务并重的管理理念,发挥科研管理系统作用,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突出1个制度创新,加2两支队伍建设,坚持二级管理模式,强调3个注重发挥。突出一个制度创新,即在科研管理中,突出制度创新的重要性,根据学校发展实际,不断完善科研制度,规范科研行为,探索建立有效的科研考核机制,明确相应的责任和权益,充分调动科研积极性。加强两支队伍建设,即加强学校和学院级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发展环境。坚持两级管理模式。一是坚持学校宏观设计,学校科研职能部门负责科研制度建设、科研规划制定、总体谋划、沟通、指导、督促、考核和管理等工作;二是坚持学院过程管理,发挥学院的科研管理职能作用,赋予学院项目谋划、论证、评审、验收等过程管理职责,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增强科研整体合力。强调三个注重发挥,一是注重发挥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作用,凡是重要科研活动,都要提交校院学术委员会讨论,提高科研决策水平;二是注重发挥科技人员作用,在科研活动中多征求专家的意见;三是注重发挥科研管理系统作用,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

3.2  加强科研谋划水平

一是加强对外沟通与交流。加强与主管部门、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沟通,宣传学科、推荐专家,以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邀请资深管理人员和专家来校做指导、交流,提高项目谋划水平;请校内有关专家对谋划好的项目进行论证、把关,提高项目编写质量。二是扎实做好“十三五”科研规划工作。学校高度重视“十三五”科研规划工作,将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区域重大需求,理清工作思路,凝练重点方向,形成学校科研工作“十三五”规划。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以及吉林省十大攻关、转化项目等,特别是国家级奖励的申报,学校将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依托学科优势,集成优势人才和科技资源,多院合一、多学科集聚,交叉互补,积极组织相关专家进行项目谋划,着重考虑重大项目谋划工作,做好项目储备。实施战略必争、以点扩块、有点必进的推进策略,力争在国家省市重大项目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3.3  提高项目执行效率

一是落实科研管理工作二级管理实施办法,明确两级管理职责,畅通管理渠道,形成管理合力,做到项目有中期检查、年度检查,特别是对自然科学经费超过50万元的项目、人文社科经费超过5万元的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二是加大拖期项目清理力度,做到及时提醒、督促,限期完成;三是对于取得的科研成果,要及时进行梳理、整合、论证,及时申报奖励,做好推广转化;四是按照合同经费预算的有关要求,规范经费使用。

3.4  创新团队建设

一是不断加大创新团队建设力度,对于在科研领域中崭露头角、科研能力较强的专家,学校将在争取项目等方面为其创造条件,使其尽快成为领军人物;在相对薄弱的科研领域,聘请科研领军人物,做到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发挥大专家的核心影响力,发扬“传帮带”精神,倡导“专家+平台+项目”的科研模式;整合人才、科技资源,打破松散型小团队格局,培育团粒状科研大团队,对那些发展势头明显、潜力巨大、研究方向稳定的大团队重点予以支持,使他们能尽快进入国家级行列。二是通过争取国家省市级不同层次项目,重点推出一批研究方向稳定,梯队合理,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创新团队。三是通过校内启动基金项目,重点扶持一批科研基础好,创新意识强,学历层次高的中青年专家。

3.5  规范平台建设和运行

一是做好各类平台的管理和验收工作,对应该验收的平台要提前做好验收准备工作;二是对于验收后的平台,要继续加强建设,迎接评估;三是继续探索平台运行机制及发展模式。进一步规范平台建设与管理,争取实现平台的分类管理,即按国家级、省部级、横向联合、校级四类管理,明确各类平台的归属,逐渐实行一套人马、两个牌子的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给予平台政策与经费支持,鼓励平台积极开展横向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对平台负责人实行绩效考核;各个平台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办法和考核机制,探索“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和以项目支撑平台运行的发展模式,促进平台良性运转。

3.6  创新学术交流机制

创新学术交流形式,建立学术交流机制。一是按照“走出去学习,请进来交流”的思路,利用国内外资源,积极鼓励科教人员参加各种学术交流、研讨会议;二是邀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和资深管理人员来校讲学、指导工作;三是充分发挥学(协)会载体作用,利用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学(协)会中的地位吸引更多大型学术交流会在学校召开。

3.7  注重社会服务

一是注重提高自我科研实力的同时,主动加强与相关县市区(企业)沟通联系,建立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知名人士、行业协会、学术研究机构的沟通渠道和常态联系机制,切实做好科技对接工作。二是以示范区、专家大院等项目为载体,以培训和咨询等为途径,以校县(企)合作为模式,以服务新农村为己任,以锻炼专家队伍为目标,把科研工作融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及“三农”工作之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改变以单一技术转移、推广为主的模式,围绕重点区域,与争取国家和区域重大项目相结合,实施技术集成与规模化转移,建立一批具有高展示度、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的、能体现农业大学影响力的科研示范基地,形成覆盖全省重点区域的科技服务网络,拓宽学校科技向区域转移、推广的渠道。

参考文献:

[1] 翁沈军.转变高校科研发展方式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J].科技创新导报,2009(30):202-203.

[2] 钱秀红,史红兵,邵  鼎,等.高校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1(15):97-99.

[3] 史红兵,杜尧舜,方晨鹏.创新高校科技管理机制服务国家科技专项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0(6):54-55.

[4] 王继成,赵裕国.农科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研究与实现[J].高等农业教育,2009(9):10-14.

猜你喜欢

内涵式发展科研管理
浅议高等学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素质建设
从倒逼机制视角探索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途径
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探索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转型探讨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与金融风险模型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论民办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创新
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