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气”和日语「気」的情感表达
2016-01-08李月秋
李月秋
(延边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汉语“气”和日语「気」的情感表达
李月秋
(延边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日语中「気」一词本是由中国传入日本,源于汉语“气”,但随着地点和时间的更移,自然产生语言文化流变,「気」在日语里不再具有动词属性,在保留其名词属性原本含义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通过对照现代汉语和日语中含“气”(「気」)的惯用语的考察,不难发现两者的差异,尤其表现为日语「気」侧重表达人的内心波澜与漾动,较之汉语的“气”更为细腻。
关键词:“气”(「気」);语义;异同
一、汉语“气”和日语“気”的词典释义
“气”(「気」)一词无论是在汉语还是日语中都有多重含义。笔者选择比较权威的《现代汉语辞海》[1]和《现代汉语大词典》[2]作为参考资料进行整理,可以看出现代汉语中“气”具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作名词时指①气体,特指空气;②气息;③自然界寒、热、阴、晴等现象;④鼻子闻到的气味;⑤人的精神状态;⑥人的作风、习气;⑦中医术语。作动词时指⑧恼怒、发怒;⑨欺负、压迫。
日语中「気」的读音有“き·ぎ·け·げ”四种,以“き”这一读音的“気”进行研究,通过考察《广辞苑》[3]、《现代日汉汉日辞典》[4]以及《简明日汉词典》[5]等工具书,可见日语“気”为名词词性,其基本含义:①气、空气、大气;②气息、呼吸;③(酒、茶等)香气、气味、风味;④气节、节序;⑤气氛;⑥心、心神、精神、意识、心理活动;⑦天生的气质、天性、性质、性情、秉性脾气、精神的倾向;⑧心意、心思、打算、考虑、意志、想法;⑨担心、挂虑;⑩心情、心绪、精神状态、感情;·兴趣、关心、留意。
由上可知,汉语“气”的①②③④义项和日语「気」的①②③④⑤义项相近,都表达“气体、气味等自然现象和具体的物理现象”的含义;汉语“气”的⑤⑥⑧⑨义项和日语「気」的⑥⑦⑧⑨⑩·义项都表达“人的精神、情感和心理活动”等抽象含义。不同的是汉语“气”还作为一种中医术语,日语无对应含义。此外,“气”(「気」)在汉日语中虽然都可表达“人的精神、情感和心理活动”,但在情感表达方面又有所不同,我们通过整理和分析现代汉语和日语中和“气”(「気」)相关的惯用语,来探究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3-5]。
二、关于 “气”(「気」)惯用语的语料统计分析
现代汉语中含有“气”的惯用语,我们主要以《汉语惯用语词典》[6]和《汉语惯用语辞典》[7]为依据,统计得到108个惯用语。日语中含有「気」的惯用语,我们主要依据《日语惯用语词典》[8]和《广辞苑》(本文中出现的日文部分例句均出自这两本词典),共整理出156个惯用语。下面根据其基本语义将其分类并绘制成表,如下:
表1 现代汉语中含“气”惯用语的数量及相关语义统计
表2 日语中含「気」惯用语的数量及相关语义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现代汉语中含“气”的惯用语中,排在首位的是表达“作风习气”,占总数的38%,其次是表达人的“精神状态”,占总数的23%,第三位、第四位依次是表达“恼怒、发怒、生气”和“欺负、压迫”的惯用语。其中有不符合以上意义表达的惯用语,统一归为“其他”中。从表2可以看出日语中关于“気”的惯用语数量排在首位的是表达人的“心、心神、精神、意识、心理活动”,占总数的29%,第二位是表达“心情、心绪、精神状态、感情”的占总数的21%。可见汉语中含“气”的惯用语侧重于表现人的外在精神状态和性格作风,日语中含「気」的惯用语更侧重于表现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和内在感情。
三、汉语“气”和日语「気」的情感表现之比较
情感通常是指人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人在受到外界刺激后引起心理的变化和生理的变化,产生各种情感,这种情感有时只存在于内心,有时会通过表情或动作外在的表达出来,它可能是人的某种情绪,也包含人的精神状态或者对他人的态度。“气”(「気」)一词在内外情感表达上起到桥梁的作用。
(一)汉语“气”的情感表现
用“气”来表达人的精神状态的词语很多,像“争一口气”、“有骨气”、“成气候”这样表达精神振奋的惯用语,也有“没气力”、“不争气”等表达精神低落的惯用语,一般都是用来描述表面上的情绪状态。例如:
1.魏大人自从交了好运之后,人就和先前两个样了,脸也抬高起来,气昂昂的。(鲁迅《彷徨 孤独者》)
2.潘信诚看马慕韩和冯永祥那股盛气凌人的样子,厌恶地闭上了眼睛。(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例句中“气昂昂”和“盛气凌人”的样子,是通过“脸也抬高起来”和“厌恶地闭上眼睛”这两个动作表情体现出来的,将人的情感附着于人的表情之中。可以看出“气”在表达人的精神状态这一语义时,通常是通过表情或是行为动作体现出来,是通过肉眼可以看到的外在的精神状态。
人的内在性格、作风习气也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特质,通常可以由“气”这个词表达出来被他人感知,像“小家子气”、“乡土气”、“书生气”、“孩子气”等等。王健宜(1998)[9]指出:“仔细看这些汉语的‘气’,会注意到他们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意思,就是表示显露于外表被人感知的事物内在的性格、品质、这就是‘气’。例如‘傻、土、秀、正、邪、神’都可以说是某个人内在的品格,而当这些品格表露于外被人感知时就变成了‘傻气、土气、秀气、正气、邪气、神气’。”例如:
3.这沾沾自喜的神情,从破落户的眼睛看来就是所谓“小家子气”,也就是所谓“俗”。(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文坛三户》)
4.一听到“德国货”三个字,已经完全祛除了乡土气的阿芳马上表现出一副诚惶诚恐的姿态。(李国文《危楼记事》)
例句中无论是“沾沾自喜的神情”还是“诚惶诚恐的姿态”都是向外传达信息的一种方式,是可以通过肉眼直观看到的,通过这两个词语表达“小家子气”、“乡土气”的气质。可见“气”的表达注重于外在的行动、表情或态度更多一些。
当表达人的情绪生气、发怒时最常用的就是“气”一词,“气炸肺”、“没好气”、“气哄哄”、“气冲冲”等,而表达喜、哀、乐时却很少用到“气”。这类惯用语表达的感情是通过行动、言语、表情外在的表现出来的,而“气”在表达情绪时还有一层内在的心理活动,例如“生闷气”、“窝囊气”等。通常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内在的情感。例如:
5.他怒火烧胸,简直要气炸肺了,然而又不能再喊了,即使叫破了嗓子也无济于事。(马云鹏《雁塞游击队》)
6.则见他气丕丕的斜侧着门儿立。(元无名氏《连环计》)
7.常校长生闷气,暗地恨怨周大夫故意捣他的鬼。(李英儒《女儿家》)
8.要不是一家五口累赘着我呀,我早就远走高飞,不在这受这份窝囊气。(老舍《龙须沟》)
例5例6中通过“喊”“见”等动作表现出人的愤怒情绪“气炸肺”、“气丕丕”,相对可以看出例7例8的“生闷气”、“窝囊气”则都是人的内心感受,不被察觉。由此可见,当表达人情绪愤怒生气时,即可表达人的外在情感也可以表达人的内在感情。
由“生气”引申出“受到迫害、受气”这一语义,像“受气包”、“受窝囊气”、“忍气吞声”等惯用语都是形容受了气只能忍耐没有反抗的勇气。例如:
9.那赵姨娘只得忍气吞声,也上去帮着他们,替宝玉收拾。(曹雪芹《红楼梦》)
10.这种生活使他养成了一个不愿受冤枉气,喜欢到处逛的性格。(陈大远《蟠龙山》)
例9中的赵姨娘由于身份地位低,她即使生气受到委屈也只有独自忍受,只能“忍气吞声”不能反抗或表达出来,例10中“受冤枉气”也是人的内在心理感受,只能隐藏在心理,没有外在表达出来。
汉语“气”的情感表现主要侧重于表达人的外在特质,精神情绪表达主要与人的表情、态度、行动等外在表现相对应使用,“气”是外在的、表层的、直观的表现和反应,细微的心理变化比较少。
(二)日语「気」的情感表现
从文字到思想文化古代的日本学习吸取了多少中国的先进文明,日语中的「気」一词便源于汉字“气”,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独特的意义,使用频率很高。考证其语义和在惯用语中的使用情况,发现「気」在情感表现方面主要用于表达人的精神、意识、心理活动等状态和功能。
当表达人的心神、意志,内在的心理变化时,有“気が多い”、“気が狂う”、“気を引き締める”等,例如:
11.彼女は、幼い息子が敵に殺されて、気が狂ってしまった。
12.隣の歌声に気が散って勉強にちっとも身が入れない。
从例句可以看出,由于受到外界的某种刺激,对心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人的正常意识混乱或是精神不能集中起来,「気」表达了这种心理状态的变化,属于人的内在情感表现并非是表情或行动中表现出来的。
当表达天生的气质、天性、性质、性情、秉性、脾气、精神的倾向时有“気が短い”、“気が勝つ”、“気が合う”等。例如:
13.気が合った仲間と旅行は実に楽しい。
14.気が勝った人で、決して弱音などは吐かない。
「気」不只是表达心的变化,还能用来表达人内心的一个侧面,从而体现人的内在性格特点,这与汉语的“气”相同之处。
汉语“气”没有意志、打算这一词义,而日语中当表达心思、打算、考虑、意志、想法时「気」相关的惯用语则很多,有“気を移す”、“気が知れない”、“気を起こす”等。例如:
15.子供をおいて家出するなんで、まったくその気が知れない。
16.旅に出るつもりだったが気が変わってやめた。
可以看出,「気」用来表示人的某种想法,以及某种思想的转变,这种想法不只停留于感性层面,也有夹杂了人的判断力和意志在内的理性情感的融合。
通常情况下人的心里是处于平稳的状态,但是当受到外界的刺激,处于不安的情况下,日语「気」来表达这种人内心的挂虑与不安的惯用语很多,像“気が気でない”、“気にする”、“気になる”等;例如:
17.どうもさっきのことが気に掛かって眠いれない。
18.試験の結果が分からないうちは、どうも気になって落ち着かない。
这时「気」表达担心、不安的情绪,或是心中的感受,都只是局限于个人的心理活动,没有对外表达的意思。
当表达心情、心绪、情感时,与汉语相比「気」的感情更为丰富,汉语“气”除了表达愤怒、生气之外很少用来表达人的其他情绪,而日语「気」则可用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当心情不愉快时有「気まずい」,当人沮丧、气馁时有「気落ち」,当心情愉悦时有「気が軽い」。例如:
19.海外出張といっても、行きつけただから気が軽い。
20.これだけのことを一度だれかに話したいと思っていたが、今日君にそれを話してこれでやっと気が楽になった。
「気」表达的感情主要是人内心的情绪、生理以及心理的变化,与他人的态度行动没有关系,而是自己内心的感情。
当表达兴趣、关心、留意时,有“気に入る”、“気を配る”、“気がない”等。例如:
21.彼は気があるようだが、彼女の方は気がないらしい。
22.失礼なことがないように、気を配って客をもてなす。
「気」表达对某人或是某事关心、留意,也只是停留在内心潜在的一种感情,并没有通过行动或是语言表达出来。是人内心的微妙的情感变化。
日语「気」的情感表现更侧重于表达人的内在心理变化,像紧张、兴奋、等人的内在情绪表达,或是喜怒哀乐等多方面情感。内心的情绪或是心理变化并不外在的表达,相对于汉语“气”更为细腻,注重内心的微妙变化以及心与心的融合,倾向于人的情感表现的内在性。
四、结语
日语「気」从汉语“气”而来,虽然逐渐失去了动词词性,但是在使用频率和范围上较之汉语更频繁、更广泛,形成了更多的惯用语。二者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汉语“气”主要侧重于表达人的精神情绪,与人的表情、态度、行动等外在表现相对应,“气”是外在的、表层的、直观的表现和反应,更直接的表现人的性格特点,表达细微的心理变化比较少见。而日语「気」则更侧重于表达紧张、兴奋等人的内在情绪,以及喜怒哀乐等多方面情感,显示并不外在的表达,注重内心的微妙变化以及心与心的融合,倾向于人的情感表现的内在性,相对于汉语的“气”更为细腻。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辞海编委会.现代汉语辞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2]现代汉语大辞典编委会.现代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新村出编.广辞苑[M].5版.东京:岩波书店,2004.
[4]王萍.现代日汉汉日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刘文祥.简明日汉词典[M].东京:商务印书馆,1993.
[6]姜林森.汉语惯用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
[7]李茂.汉语惯用语辞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8]刘和民.日语惯用语词典[M].江西: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9]王健宜.“気”的文化思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10).
收稿日期:2015-05-05
作者简介:李月秋(1990-),女,吉林松原人,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级研究生,主要从事日本语言及比较方面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7-2853(2015)07-0035-04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039/j.cnki.cn22-1249.2015.07.010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Chinese "qi" and Japanese "ki"
LI Yue-qiu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Yanbian University,Yanji 133000,Jilin Province,China)
Abstract:Japanese word "ki" was brought into Japan from China,from the Chinese "qi",but with the change of place and time,changes in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naturally occurred,"ki" is no longer a verb in Japanese,but retaining its original meaning of noun attribute,and has been given a new meaning.In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idioms contains "qi" ("ki"),it is easy to fi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qi",Japanese "ki" is more delicate and it tends to express people's inner world.
Key words:"qi"("ki");semantic meaning;difference and simi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