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沉积物-水界面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因素
2016-01-08熊蕾,彭清静,阳立平
东江沉积物-水界面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因素*
熊蕾1,彭清静1,阳立平2
(1.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2.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55)
摘要:对东江东莞河段上覆水及底泥氮素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采用室内土柱模拟实验方法,分析水体中和底泥-水体中氮素的转化过程,探讨环境因素对水体中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东江东莞河段总氮质量浓度范围为2.13~4.48 mg/L,硝酸盐氮是主要的污染物存在形态,占总氮的64.9%;沉积物是水体氨氮的源,是酸盐硝氮和亚硝酸盐氮的汇;光照和扰动都能够降低氨氮的质量浓度;温度和初始pH值越高,越有利于氨氮的转化.
关键词:东江;沉积物-水界面;扩散通量;影响因素
文章编号:1007-2985(2015)06-0063-07
中图分类号:X52;X142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cnki.jdxb.2015.06.015
收稿日期:*2015-07-25
作者简介:熊蕾(1990—),女,浙江桐乡人,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研究
通信作者:彭清静(1961—),男,湖南龙山人,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研究.
东江作为中国南方大河珠江的支流之一,发源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向西南流入广东省,经虎门出海,是华南地区重要的水源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及东江流域地区的生命之水,总供水人口达4 000余万人[7-8].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进入东江的污染负荷量增大,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加重,给东江供水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笔者通过研究东江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及环境因子对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旨在了解东江流域的污染状况,为污染治理提供基础资料.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点布置与样品收集
2013—2014年在珠江水系东江东莞河段中选取长度大约为26km的一段作为研究对象,每5km选取1个监测点位,共设置6个监测点位(图1).6个采样点分别为剑潭泵站、河唇路、曾屋村、苏村、永平桥、龙溪大桥.将1L有机玻璃采水器置于水深0.5m处采集水样,采样后迅速送回实验室保存,并测定各形态氮素含量.沉积物样品采集后,用上顶法取其表面0~10cm沉积物样,按2~4cm进行分层切割,取分层沉积物于离心管内,置于离心机中以3 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用0.45μm滤膜过滤,并测定氮素各形态的含量.沉积物样品于110 ℃条件下干燥,保存备用.
图1 采样点分布
1.2 样品分析
1.3 扩散通量计算方法
沉积物-水界面的无机氮交换通过沉积物间隙水的无机氮质量浓度梯度间接估算.利用Fick第一定律[10-15]可知扩散通量为
(1)
2结果与讨论
2.1东江上覆水氮形态季节性变化
a 不同采样点的总氮质量浓度分布
b 不同采样点NH + 4N质量浓度分布
c 不同采样点NO - 3N质量浓度分布
图2 不同采样点各季节氮素不同形态的质量浓度分布
(2)东江河流中氨氮质量浓度普遍不高,大部分时间大部分采样点均小于0.5mg/L.采样点D3,D4,D5的氨氮质量浓度较高,和这3个点人为影响有较大的关系.这3个点与农村居住地都很近,附近的废水和径流流入河道中是造成氨氮质量浓度高的主要原因.每个采样点硝氮的质量浓度均高于氨氮的质量浓度,这与河流中的溶解氮质量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有较大的关系.河道中的溶解氮的质量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相对较高,因此硝化作用明显.反之,反硝化作用受到抑制,使得硝氮质量浓度较高.
2.2 沉积物-水界面氮扩散通量规律
上覆水、间隙水和沉积物中的氮在不同条件下进行迁移转化.一方面,间隙水和沉积物中的氮通过分子扩散作用和上覆水进行交换;另一方面,沉积物对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氮有吸附作用,沉积物和间隙水中的氮向上覆水扩散的过程主要受质量浓度梯度支配,研究其扩散通量就可以了解其转化过程[17].
表1 沉积物-水界面氮素不同形态的扩散通量 mmol· m -2· d -1
东江东莞河段与其他区域氮扩散通量的对比见表2.
表2 东江东莞河段与其他区域氮扩散通量对比 mmol· m -2· d -1
2.3 水体中氮氨转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2)扰动.取水体至2个相同的容器中,考察曝气和不曝气对氨氮质量浓度的影响,其试验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曝气和不曝气主要影响水中的溶解氧的质量浓度.溶解氧质量浓度高,氨氮氧化变成亚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氧化变成硝酸盐氮的速度加快.因此,溶解氧质量浓度增加导致氨氮的质量浓度降低,而硝酸盐氮的质量浓度会有所增加.
图3 温度对NH + 4N质量浓度变化的影响
图4 扰动对NH + 4N质量浓度变化的影响
图5 不同pH值下NH + 4N质量浓度与时间关系
图6 不同光照下NH + 4N质量浓度与时间关系
3结论
参考文献:
[1]NYENJEPM,FOPPENJW,UHLENBROOKS,etal.EutrophicationandNutrientReleaseinUrbanAreasofSub-SaharanAfrica—AReview.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al,2010,408(3):447-455.
[2]于洋.北运河水体中氨氮的氧化过程及微生物响应特征.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3]俞盈,付广义,陈繁忠,等.水体中三氮转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地球化学,2008(6):565-571.
[4]吴丰昌,万国江,黄荣贵.湖泊沉积物-水界面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和环境效应 Ⅰ.界面氮循环及其环境效应.矿物学报,1996,16(4):403-409.
[5]吴丰昌,万国江,蔡玉蓉.沉积物-水界面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地球科学进展,1996,11(2):191-197.
[6]吕晓霞,宋金明,袁华茂,等.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潜在生态学功能.生态学报,2004,24(8):1 635-1 642.
[7]刘金铃,冯新斌,宋伟,等.东江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生态学杂志,2011,30(5):981-986.
[8]崔树斌.珠江河口城市水源地问题及对策探讨.中国水利,2010(1):32-35.
[9]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4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10] 丘耀文,王肇鼎,高红莲,等.大亚湾养殖水域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扩散通量.热带海洋,1997,18(3):83- 90.
[11] 叶曦雯,刘素美,张经.鸭绿江口潮滩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营养盐.环境科学,2002,23(3):92- 96.
[12] 吴文成,吴群河,梁明易,等.珠江广州河段沉积物无机氮的分布特征和界面交换通量.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27(3):1 128-1 133.
[13] 邓华健.渤海湾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的研究.天津:天津大学,2004.
[14] 吴文成,任露陆,蔡信德.茅尾海沉积物无机氮分布特征和界面交换通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3:194-201.
[15] 秦伯强,朱广伟,张路,等.大型浅水湖泊沉积物内源营养盐释放模式及其估算方法——以太湖为例.地球科学(D辑:中国科学),2005,35(S2):33- 44.
[16] 宋金明,李鹏程.南沙群岛海域沉积物-海水界面间营养物质的扩散通量.海洋科学,1996(5):43- 50.
[17] 范成新,相崎守弘.好氧和厌氮条件对霞浦湖沉积物-水界面氮磷交换的影响.湖泊科学,1997,9(4):337-342.
[18] 王雨春,万国江,尹澄清,等.红枫湖、百花湖沉积物全氮、可交换态氮和固定铵赋存特征.湖泊科学,2002,14(4):301-309.
[19] 顾德宇,汤荣坤,余群.大亚湾沉积物间隙水的无机磷硅氮营养盐化学.海洋学报,1995,17(5):73- 80.
[20] 陈振楼,王东启,许世远,等.长江口潮滩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交换通量.地理学报,2005,60(2):328-336.
[21]LIUSM,ZHANGJ,CHENHT,etal.FactorsInfluencingNutrientDynamicsintheEutmphieJiaozhouBay,NorthChina.ProcessinOceanography,2005,66:66-85.
[22]LIUJie,CHENZhenlou,XUShiyuan.ExperimentalResearchontheImpactofCorbiculaFlumineaonDINExchangeataTidalFlatSediment-WaterInterface.ChineseJournalofOceanologyandLimnology,2007,25(4):434-443.
[23] 李玲玲.黄河口湿地沉积物中营养盐分布及交换通量的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24] 林贤彪,林啸,颜燕燕,等.闽江口盐淡水湿地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交换通量特征.水土保持学报,2013,27(5):260-266.
[25] 张亚昆,杨丽标,雷坤,等.黄河下游沉积物-水界面氮磷交换与沉积通量研究.泥沙研究,2013(6):66-74.
InfluentialFactorsonNitrogenMigrationandTransformationin
Sedimen-WaterInterfaceintheDongjiangRiver
XIONGLei1,PENG Qingjing1,YANG Liping2
(1CollegeofBiologyandEnvironmentalSciences,JishouUniversity,Jishou416000,HunanChina;2SouthChina
InstituteofEnvironmentalSciences,Ministry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Guangzhou510655,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nitrogen distribution in overlying water and sediment in the Dongguan segment of Dongjiang River.The indoor column experiment of nitrogen exchange between overlying water and sediment was conducted,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n the nitrogen migration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N concentration ranged from 2.13 to 4.48 mg/L,and nitrate was found to be the main form of contaminant,which accounted for 64.9% of TN.Sediment is an important source for ammonium and a sink for nitrate and nitrite.Illumination and disturbance are conducive to decrease the concentration of ammonia nitrogen;and higher temperature and initial pH value are conduciv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monia nitrogen.
Keywords:TheDongjiangRiver;sediment-waterinterface;diffusionflux;influentialfactors
(责任编辑陈炳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