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
2016-01-08冯贵波
冯贵波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59-02
在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作为新型学习方式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但是,我们常常看到,由于小组划分的随意性,设置的问题缺少合作探究的价值;学生的参与不平衡等,导致小组探究"浮在表层"或偏离正题,造成小组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效率低下或失败现象的发生。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还存在着不少误区:
误区一:忽视合作学习任务的合理分配,重个体,轻群体,没有起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1)组员们抢着一起发表自己意见。(2)组员发表完自己意见,他的讨论合作也就完成,其他组员的意见不再倾听。(3)意见不一致也不讨论、不质疑,等反馈时让老师来判断。(4)操作性合作,只见个别同学在完成,其他组员们做了一回观众。
误区二:为合作而合作,降低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意义。
我们常常看到形式化的小组合作有:(1)装饰性合作。为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在刚提出探究要求,在学生还来不及思考时,或者有学生还没明白要求时,又或者已有个别同学举手示意有答案时,教师就要求"来,四人小组合作,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于是就会出现一个看似非常热烈,其实十分混乱的场面。(2)短暂频繁性合作。在一堂课里,有些教师频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但是数量多,时间少,大部分学生还未进入或刚进入合作状态,教师就叫"停",要求反馈、交流,这样,事实上已失去了合作的实质性意义。
误区三:教师的角色出现偏差,降低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效性。
常见的情形有:(1)教师全身隐退。(2)教师不敢轻易否定学生。(3)合作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即开始和结束根据教师的教学进程决定,探究的方向也由老师决定。
针对这些误区,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理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该尽量找出有效的分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1.1 分组:先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包括性别、学习习惯、个性特点、组织能力、学业成绩等情况,各小组间的层次、人数、性别比例基本平衡,选择组织管理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可以实行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这方面的发展机会。
1.2 分工:在合作学习小组中,让不同的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决议并编写小组报告;检查员,负责保证小组所有成员都能清楚地说出小组得出的结论或答案;纠错员,负责纠正小组成员在解释或总结中的任何错误;总结报告员,负责重述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联络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这样,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共同实现小组目标。我们在划分角色是可以根据学生特点来进行。做事有耐心的同学可以负责做记录,做事仔细的同学可以纠错,具有领导能力的同学可以担当联络员。
2.抓住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应该是在学生个体无法完成或个体无法有效完成任务;或者是受到外在条件限制;或者是学生对自己产生的想法和做法有待与他人讨论、分享成功喜悦时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为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为了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并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我认为以下几种情况下适时使用。
2.1 在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适合组织合作。
2.2 在重点、难点处或重、难点得不到突破时适合引导合作。
2.3 在实验探究规律时适合组织合作。
2.4 解答"开放性"问题时适合引导合作。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由于"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这时可以先通过独立解答,再合作讨论。让学生从别的学生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一个角度,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拓展了解题思路。事实上,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往往是出于教师的意料,他们敢于创新求异,跨出新的境界。
3.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
目前,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所讨论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考虑到时间问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便偃旗息鼓,中止大家的讨论。这样学生的讨论热情一下子冷却了,讨论流于形式,合作变成了一种课堂的点缀。我认为,首先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必须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空,其次,教师必须给足学生讨论交流的时空,第三、学生合作后教师要给足学生发言、补充、更正甚至于辩论的时空,每一节数学课都有不同的内容,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学生的掌握程度来确定小组合作的时间。
4.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加强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与师生评价的有机整合
很多教师认为考察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收获只看他(她)是否能回答出问题或是否能正确写出题目的答案就行了,其实考察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收获不单只看上面所说的,应该从行为、情感和认知三方面去考察。例如:一位同学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没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或没能写出问题的答案,是否就表示他(她)在这次小组活动中没有收获呢?其实不是。如果他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很专心或者比以往专心,那也是进步,也是有所收获;在情感体验方面,可能自信心提高了或者对数学的兴趣浓厚了,那也是很大的收获;在认知方式方面,如果能自己独立提出见解(不管对错),没有依赖老师和其他的同学,那也是一种进步。可以从上面很多的方面考察学生,其中哪方面有所进步,都是有收获,也已经达到我们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目的了。这就需要作为教者的我们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仔细地观察我们的学生,积极与学生交流,对他们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我们才能充分了解和考察学生。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者的我们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寻求有利于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