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理性的初中数学课堂充满趣味性
2016-01-08邓葵
邓葵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逐步将数学课打造成具有趣味性的课堂,使学生乐在其中,同时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动力,最终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趣味导入;激发动机;快乐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51-01
科学家克莱因说:"音乐能使你焕发激情,美术能使你赏心悦目,诗歌能使你拨动心弦,哲学能使你增长智慧,科学能使你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你以上的一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逐步将数学课打造成具有趣味性的课堂,使学生乐在其中,同时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动力,最终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那么,如何创设条件使数学课堂趣味横生呢?
1.趣味导入新课,催发学生乐学之心
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趣味导入法就是通过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趣味知识,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典故、数学史、歌曲、游戏、谜语等来导入新课。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入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就先讲了一个故事:说唐朝时候有一个叫杨损的官员,他打算提拔一名下属,组织部门经过筛选,物色了两名候选人,但这两名候选人在各方面的条件都不相上下,难分仲伯,一时也无法定下来,杨损就把这两名候选人叫到大厅上,出了一道数学题目,要他们当场计算,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他们说,若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选人和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其他人也心服口服,无话可说。你想知道他怎样快速解决的呢?很快,学生的胃口就调动起来了,他们主动思维,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这时,教师就巧妙的引入新课:同学们,大家想不想知道如何快速的解答这个题目吗?这样一来,自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他们积极性很高,很快投入到新课当中。
2.创造合理情境,激发学生好学之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亲切的态度来设置问题的情境,以期待的心情等待学生去思考面临的问题,以热情帮助的态度给予学生以点拨和启迪,以饱满的情绪去讲解新的科学知识,以关切信任的态度去聆听学生的回答,从而引起师生的共鸣,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立体几何图形时,可以借助大量的著名的建筑图片,像美国白宫、凯旋门、悉尼歌剧院、东方明珠等,让学生从整体上先领略感受到几何体的美,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几何的欲望,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的思想不受束缚,往往能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凭着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对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直观认识和感性认识。教师利用此适当引导,就很容易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和创新。
3.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增发学生的爱美之心
笔者认为数学原本就是美的。但是要让学生发现这些美,认识这些美并不容易,全靠教师的引导。那么数学教师就不能只是从定理到定理,从公式到公式的教数学,而要把这些美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比如"圆是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它抛弃了所有与圆无关的因素,而留下了本质且具有高度的统一,表现了数学概念的简洁美、统一美。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认识这种美,并训练他们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数学概念,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数学中的图形更是美丽动人的。古希腊毕达哥拉斯赞叹"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体。""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因为球和圆具有无论与比的对称美。而美丽的黄金分割线符合和谐的比例关系,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建筑和工艺设计中。
数学方法更是千流百派:平几法、代数法、三角法、解析法、演绎法、分析法、数学归纳反证法等等。一种好的方法是一朵美丽的玫瑰,可以激发学生勇攀数学的高峰,领略无限的风光。
爱美之心人皆有,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美的欣赏能力,如果能把学生引入金碧辉煌的数学殿堂,他们能不喜欢、能不留连忘返吗?
4.把数学课设计得有趣轻松,激起学生的爱学之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重视一节课的导入,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迅速地进入角色,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感到最难的莫过于繁多的公式定理,记不牢,也就用不好,而单纯的死记硬背,又往往容易记错。这时老师若能对某些公式加以概括提炼,编一些形象的口诀、图表,学生会很感兴趣,乐于接受,记忆牢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可归纳为:"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题无解。"画水平放置的直观图时可归纳为"横边保持不变,纵边缩短一半"。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可归纳为:"一落,二靠,三画。"琅琅上口,易懂易记,学生喜闻乐见,从而提高了对数学的兴趣。
其次,教师的语言深入浅出,语言风趣幽默,能很好的吸引学生。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事实上证明,这样做是很有效的。要善于运用幽默语言,举例得当,适合学生年龄层次,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
5.巧设疑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利用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和探索,将教学内容问题化,用知识点来构建问题链,使学生产生连续的思维活动和求知行为。同时,根据初中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这个具体情况,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从形象、生动、有趣入手,这样,学生在好奇中接受知识的效率最高。例如,教学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认识三角形》时,教师抓住中学生追星的现象,针对中学生大都非常喜欢篮球明星姚明的现实,设计了问题情境。用多媒体投影给出了姚明的图片,并用文字给出了姚明小档案:身高226cm,体重125kg,臂展221cm,腿长141cm。提出问题:有人说,姚明步子大,一步能走3米多。你相信吗?说说你的理由。
问题一提出,马上吸引了学生。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说,认识了三角形后,你一定能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说出理由的。学生带着一种冲动,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认识三角形》这一节的学习之中,不但关于姚明的问题解决了,更为重要的是,三条线段满足一定条件才能构成三角形的知识难点被学生在兴奋中突破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主导者,让整个课堂趣味十足,才能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数学、享受快乐,充满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