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好习惯的养成
2016-01-08金红霞
金红霞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05-02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如学习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上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道德上有良好的道德习惯,生活上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职责要求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只有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他们的成长奠基。
1.从小抓起
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这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特别是刚入学的小学生,他们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形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你怎么填就怎么样。大教育家斯特娜夫人的一句名言:"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籽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籽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籽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籽,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如果习惯养成了,再改就很难了。所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刚入学的孩子,老师要注意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教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比如:说完整话,注意说话的语调;做事有始有终;不随便乱扔果皮纸屑;注意写字姿势……要从小就给他们立规矩,讲道理,注重好习惯的培养。要在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让他们在生动形象的各种活动中和生活学习的细节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从小事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都有严格的要求,很多同学都倒背如流,可是随地乱扔纸屑、塑料袋的现象每天都有发生,有时还能听到脏话……教师应该及时对他们进行纠正,如:老师当着他的面捡起纸屑、塑料袋来,扔进垃圾桶里或者是谁扔了就让谁捡起来,并让他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以后不能随便乱扔,要养成往垃圾桶里放的好习惯。这虽是一件小事,但是教师的榜样作用会引领学生的行为,或者说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看到老师这样做了,以后他就知道也应该这样做了。
平时注重养成教育的培养与训练,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
3.从细节抓起
小学生因为知识浅薄、阅历较浅、经验缺乏,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就应该从细节入手来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这就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在学校,教师要从学习用品的摆放、作业书写的姿势、坐立行走、进出校门、升旗、站排做操、文明就餐等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进行训练,培养他们从养成文明礼貌的品德和仪表端庄的品质。这些看似很平常的小事,其实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学生会终身受益。
4.适时训练,及时纠正
养成教育要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没有好的训练,就没有好的习惯,也就不能形成好的养成教育。记不得哪位教育家说过:一个行为,重复训练二十一天,就形成一种习惯。可见,习惯在于平时的训练。教师每天都要注意观察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反复训练,养成习惯。好习惯的训练必须要持之以恒,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是很有道理的。训练一个好的行为一天不行两天、三天……坚持下去,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抓一下,想不起来就不管了。
5.拓宽养成教育途径
5.1 学校教师还可以多渠道的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1)有位教育专家说:"无论从时间、空间、重要性上看,学科德育都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从这一方面来讲,说明了学科渗透的重要性。每个学科内容都不一样,都有实施养成教育的点,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适时渗透养成教育。(2)还可以开展主题班队会。针对养成教育的一个方面开展专题教育,这样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3)针对国旗下讲话内容进行专题讨论。明辨文明行为、谦虚守信、礼仪端庄、勤俭节约等良好的行为。(4)榜样引领。抓住学生中的典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应该像他们那样做才是提倡的、文明的。这样的习惯才最好。(5)个别教育。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针对某个人的不良习惯进行及时的纠正、强化改正,使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文明,这样的习惯要不得,要慢慢地改正。慢慢的就形成好的习惯了。(6)养成教育融于常规德育教育之中。目前,学校正在开展孝道教育活动——开展了"孝悌感恩 反哺回报"系列活动。这些都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和行为习惯。
5.2 学生的养成教育还需家长的培养。有很多家长在家里
没有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的一些细节小事没有在意,也不当回事,因此,没有形成良好的养成习惯。家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1)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起居、排便、卫生等习惯,做到按时睡眠、起床,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饭前便后正确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当地给孩子立规矩。(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学习好的孩子学习习惯都比较好,而学习不好的孩子多数并不是因为脑子笨,而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3)培养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礼貌看起来是种外在行为的表现,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 体现一个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等。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文明举止,见人要热情打招呼,别人问话要先学会倾听,并有礼貌地回答,保持服装整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4)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包括各种行为规则,尊敬关爱长辈,不随地大小便,不损坏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物,遵守交通规则,能换位思考、团结友爱等等。(5)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学着铺床叠被等。要帮父母干些家务活,如:帮助摆碗筷、擦桌、扫地、倒垃圾等。
总之,好习惯就是一种能力、一种毅力,也是一种品格、一种修养。因此,小学教育阶段一定要记住:好习惯,早养成 。尽早地培养孩子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