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2016-01-08杨木丽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教学

杨木丽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汉语文教学不仅要完成知识传授,还要进行语文能力训练与情感培养,这就对高中汉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汉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79-01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而高中汉语文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很多方面都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本文立足于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总结,提出了以下几点有效的教学方法。

1.建立新教学理念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它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对象,对学习充满热情。因此,这首先就要求教师建立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教学时语言要有感染力,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的学习;对学生的评价要以表扬为主,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要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和渴望。同时,要注重与学生沟通,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主动与学生交朋友、谈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使其具备创新的品质。

2.新课改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2.1 正确看待课程改革,树立对新课程改革的信心。新课程的改革增加了老师的教学压力,因为他们要改变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探索新课程的新模式,还要面对家长和同事的质疑。并且很多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只关注考试结果,对新课程改革缺乏应有的信心。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进度。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转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侧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将学生的健全人格、综合素质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老师要辨证地看待学习方式。一般老师会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即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自主性学习只有对话和提问才是最新的教学方法。其实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地选择探索、接受、体验或者模仿等多种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因此老师要辨证地看待学习方式的改善。

2.3 具备全面、开放的知识结构。语文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个大千世界,涉及各种领域,重视各种观念的交叉与共存,语文与思想道德、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全面、开放的知识结构。

2.4 要有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一些教师凭借教学参考书去教课,教死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活的知识,培养活的能力,教师必须提高独立钻研的能力。要能抓住作品的立旨立意,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找出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

3.有的放矢,主体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汉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养成求证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好教学、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导读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始终突出能力训练和方法指导,能力点的训练设计要有点石成金之功,方法指导要有举一反三之效,以达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优化,找准教学重点和切入点,要有所教有所不教,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在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上,也要做到有的放矢,即布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让学生力所能及;检查的方法也要具体,让学生带着具体任务去学。像泛泛地布置"回去以后做好课外阅读",这样目标不明显,毫无考虑学生的完成能力,无从考察完成情况,虽然出发点很好,但效果会非常差。

4.重视课堂,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主体。要通过教师的"导",促进学生的"学",以师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师生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变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端,使学生在"动"的过程中,学习热情得到释放和鼓励,学习欲望得到增强和体现。除了师生互动,学生间也应互动。比如某一学生提出疑问或在回答有关问题时,答案正确与否,教师不急于表态,而是让更多的其他同学发表意见,进行讨论,参与评判,得出结论。学生间的这种互动热情越高,说明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越高,说明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要知道,这是比单纯地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一种素质的体现。

5.文化教育途径

5.1 教材的编写。中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有主要的一环,就是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要拓宽选材的范围。要根据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许多过去认识不清的东西渐渐为人们所认识, 所理解,就可以吸收到教材中来。在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既可以编进必修课教材,也可以编写选修课教材,还可以是课外自读教材。在选文的形式上,既可以是古代作品的原典,也可以是现代学者用现代文写的介绍传统文化知识的文章。中学生有必要读一些介绍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读物。

5.2 加强汉语思维方式的教学。一个民族的语文与该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密切的联系。如在篇章修辞上,我国传统修辞理论讲究前后照应和首尾照应,强调修辞的效果在整体,而不在部分。这种修辞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思维的反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突出传统文化的这种思维特点,针对这一特点作进一步说明,这样首尾呼应能使文章前后文气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体现了传统文化重视整体的观念;并要求学生学习这种写作特点,在作文时重视文章的整体构思。汉语中对偶修辞发达,这是汉民族讲究对称、均衡、喜欢整齐的思维方式的反映。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对课文中对偶句的分析,启发学生感悟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

5.3 加强话语文化意义的教学。话语的文化意义是语文的外部因素如社会、时代、文化等在语言表层上的积淀和反映。语文教学要注意揭示文化传统积淀的文化意义,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赏析。让学生了解并赏析传统文化,不能停留于单纯的文字解读,而忽略对文章整体的领会。在中国古代的文化长河中,很多作品对同一事物都有不同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去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品位不同时代给人的影响。这首先要求教师对文化本身意义品味得体,体味得切,才能在讲授时收放自如,学生才能从中获益。从这点来说,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也是对教师的挑战和考验。

6.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学生的思维本应是很具有活力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应该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如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学习,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就不是实施简单加工输送的人,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课程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习惯,发展素质的主要阵地。教师在上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与完善,而且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学生能主动参与,也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于兴趣。

猜你喜欢

新课改课堂教学
紧跟新课改新布局,提升一轮复习效率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的创新实践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